這幾天,一條新聞讓無數人心痛。
在一個嬰兒自主睡眠訓練付費群中,一位母親發了幾段視頻,視頻中三個月大的嬰兒在反常大哭、掙扎。她沒有上前查看,而是在群里反復問:
“這個哭聲是不是要去幫她翻過來呢?”
“我在門口急死了,好怕悶到”。
在得到群友們的鼓勵之后,她決定堅持不理,幾分鐘后,嬰兒沒了聲息。群友說是孩子“解鎖”了趴睡姿勢。一個小時后,她發現寶寶窒息多時,嘴唇發紫。活生生的小生命,就這樣消失了!
事故令人震驚,也發人警醒。嬰兒趴睡為何容易發生意外?寶寶應怎么睡覺?
“解鎖”趴睡?有猝死風險!
嬰兒趴睡一直是 AAP(美國兒科學會)非常不建議的睡姿。在 1 歲之前,都不建議趴著睡覺。
趴著睡覺會顯著地增加嬰兒猝死的幾率,因為這個姿勢等同于讓嬰兒呼吸更少的空氣。尤其是當嬰兒的肢體還未發育到可以自由活動的時候,即使被捂住了口鼻,他們的胳膊和脖子的肌肉也不足以支撐他們獲救。
周歲以下健康嬰兒在睡眠過程中意外死亡的,在醫學上有一個統稱:嬰兒猝死綜合征(SIDS)。
通過大量統計數據,醫學界總結出了幾個可能導致SIDS發生的因素:
嬰兒趴著睡覺;
父母在寶寶周圍抽煙,或把寶寶暴露于吸煙環境;
嬰兒床表面過于柔軟,或者給嬰兒蓋柔軟的毯子;
床上擺放柔軟的絨毛玩具;
睡覺時嬰兒穿的過多,導致體溫過高;
與父母同床睡;
早產兒。
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趴著睡覺」。
1994 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發起「仰臥睡下」運動。1992-2001年10年間,嬰兒猝死綜合癥(SIDS)的發生率下降了53%,效果顯著。
SIDS 90%發生在6個月前,1-4個月是高峰,這一階段的嬰兒大多還不能自如翻身。
早已被摒棄的“哭聲免疫法”
有些家長可能聽過這個說法:孩子哭不要馬上抱,要讓他哭到不哭了,最終睡著,孩子才會知道哭是沒用的,就會哭得越來越少,然后越來好帶。
所以孩子哭了,家長忍痛離開,甚至躲在門外流淚,也要忍住自己去安撫孩子的沖動……新聞中失去女兒的媽媽,也有類似這樣的做法。
一些參與過相關“課程”的媽媽的反思
“哭聲免疫法”是上個世紀美國流行過的一種訓練嬰兒的方法,具體做法是對小月齡嬰兒進行“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條件反射訓練。
但這種做法一直飽受爭議,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被主流社會被摒棄。小月齡嬰兒正是與世界建立連接、與養育者建立依戀關系的重要階段。對哭聲有回應有安撫,正是建立信任和連接的重要手段。在這個階段切斷母嬰連接,導致的往往是成年后破碎的人格。
而且,小寶寶的哭,其實是一種“傾訴”,基本上都是出于本能需求(冷、熱、餓、困、疼、癢)以及感受到危險的時候。家長聽到嬰兒哭聲置之不理,孩子很有可能發生意外。
科學引導寶寶好睡眠
如何讓寶寶睡得安全、睡得香?市面上層出不窮的“睡眠訓練”,靠譜嗎?
已有媒體做了相關報道。如何讓寶寶睡個好覺?
01
舒適的睡眠環境
不要給寶寶穿著太厚的衣服,摸寶寶的后背,以溫熱為標準,小手微涼即可。最好以睡袋替代被褥。
床邊不要放置過多的毛絨玩具、床品,防止寶寶睡著后發生窒息。
02
教寶寶區分白天黑夜
白天一要打開窗簾,讓寶寶適應光線。而夜晚就是睡覺時間,睡覺時要把燈關了,讓寶寶知道現在是該睡覺的時間了。睡前不要讓寶寶太興奮。
睡覺時媽媽可以躺在寶寶身邊,邊輕拍寶寶邊唱一些舒緩的歌曲給寶寶聽。拉拉寶寶的小手,給他們安全感。
03
母嬰同房不同床
媽媽可以把孩子抱到床上喂奶或者安撫,但是睡覺前一定要把孩子放回嬰兒床里。
1歲以內仰臥放睡,將嬰兒的頭稍微右偏。寶寶即使有溢奶,也能沿著嘴角流出,不會造成嗆咳和窒息風險。
孩子自己會翻身后,換成趴睡姿勢可以隨他,不需要特意去做什么解鎖趴睡。
04
哭鬧不休,排除病理性因素
如果寶寶總是哭鬧不肯睡,在排除環境因素(如冷、熱、餓、排泄等)后,也要警惕疾病可能性。
如果孩子小臉通紅、肚子鼓鼓的,那就要警惕可能是小月齡嬰兒常見的腸脹氣。媽媽喂奶后要豎抱,給娃拍嗝。經常給寶寶按摩小肚子,幫助寶寶排氣,在家長關注下讓寶寶多練習趴著,促進腸胃蠕動。
05
白天多“放電”,夜里睡的香
兒童精力旺盛,白天可讓他們多鍛煉、多玩耍,盡可能消耗體力。
小寶寶在保證足夠的睡眠后,也要讓他們多趴、多爬,既有利于幫助他們腸胃消化,也能幫助更快入眠。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屬于原作者
本微信公眾號致力于公益宣傳,無任何商業用途,若有文字、圖片、視頻設計侵權或違規,請及時告知刪除。
指導專家:武漢兒童醫院兒童保健科主任李瑞珍
制作:高琛琛
監制:鄧志宏、王琛
做學習型媽媽,為寶寶健康點“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