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想給予孩子更好的陪伴與教育,她多次萌生辭職帶孩子的念頭,又覺得貿然辭職太沖動,怕后悔。
不知該如何選擇。
問了她家經濟狀況后,我建議她暫時先不要辭職。因為全職以后,曾經工作與孩子兩難的壓力,會轉變成經濟壓力,后者比前者更難承受。
她是一名三甲醫院的護士,月薪在一萬以上,但工作非常辛苦。孩子快滿周歲了,又面臨著倒夜班,內心很抵觸,近期經常憂慮到失眠。老公也建議她辭職在家帶孩子,但她拿不定主意。
我不建議她辭職的原因有三:
第一、她的收入占家庭總收入的二分之一還多(老公月薪八千左右),一旦她辭職,房貸壓力、生活壓力,會成為新一輪憂慮到失眠的因素。
第二、雙方父母都沒有固定工作,雖然目前沒有贍養壓力,但從長遠看,一定的經濟支出是必然的。
第三、工作繁忙固然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多,但是,一旦生活陷入經濟困難,即使天天守在孩子身邊,也難以專心陪伴孩子。
想一想,睜開眼就是房貸、車貸、奶粉、紙尿褲、以及日常開銷,當大腦被金錢稀缺俘獲,哪有余閑陪孩子玩耍、講故事?如果人在心不在,陪伴又有什么意義?
所以,在沒有找到更好的工作之前,不要辭職,除非老公的收入有大幅提升(這取決于老公的覺悟與能力)。
富裕的全職媽媽或許可以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貧窮的全職媽媽大概率只會給孩子帶來壓力。
如果不辭職,除了調整對待工作的心態外,看看能不能申請不上夜班或者調一個相對輕松點的科室。即使收入少一點,也不會少太多,壓力會小一些。
還有帶孩子的問題,可以求助身邊資源,比如雙方父母、靠得住的親戚(付費)、或請阿姨,孩子幼兒園后,壓力就小多了。
2
生了孩子,總想給孩子更多的陪伴,更好的教育。這幾乎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
但在實際生活中,那些能夠給予孩子更好教育的父母,并不是擁有很多時間的人,也不是擁有很多育兒知識的人,而是經濟上比較寬裕的人。(這里所謂的寬裕,不是住別墅開寶馬,而是有自己的住房,不為一般日常生活與教育開銷困擾。)
只有經濟寬裕,時間和育兒知識才有意義。畢竟,對于一般人來說,掙錢比擁有時間和學習育兒知識難多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僅適用于國家,也適用于家庭。
我從小在農村長大,見證了太多失敗的教育——親子關系非常緊張甚至反目成仇,孩子只接受了初中甚至小學教育,成年后沒有穩定收入甚至游手好閑。
這些家庭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沒錢。
當然,你可以反對說,某某家很窮,但他們的孩子考取了大學。某某家很富裕,但他們的孩子一樣一無所成。
好吧,如果你是來抬杠的,不妨先坐下喝杯茶,百度一下什么是小概率事件。
我經歷過貧窮,深知貧窮的無力、無望、無助感。也深知,在一個貧窮的家庭,父母的專注與耐心是奢侈品。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穆來納森在他的書籍《稀缺》中,寫到:
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專家們發現了一個普遍現象:
貧窮的父母更加不稱職。
他們對孩子更嚴厲,更無法從一而終,而且情感上也會更加疏離,因此也就顯得沒那么富有愛心。
另外,貧窮的父母更容易將自身的怒氣發泄在孩子身上。前一天還在因一件事情而訓斥孩子,第二天又會因相反的另一件事而責備他們。
他們無法充分地與孩子們進行互動,也不會經常輔導孩子們做功課,他們還會放任孩子們看電視,而不會給他們念故事書。
我們現在已知的良好的家庭環境所需要的組成部分,都是貧窮的父母沒有能力為孩子們提供的。
3
中國發展到現在,比起三十年前,不曉得富裕了多少倍。國家的富裕,為每個家庭和每個人都提供了機會,包括受教育機會和就業機會。
只要一個人四肢健全、且不懶,哪怕沒有太高文化、不算聰明,憑借日復一日的勞作與積累,依然能夠過上比三十年前富裕得多的日子。
教育,并不是什么都不干,天天陪著孩子。父母對待工作的熱情與態度,對孩子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教育。
其實,大部分新手媽媽都曾面臨“如何平衡工作與孩子”的兩難問題,大部分媽媽也在不斷摸索中,找到了平衡的方法。
我認識的媽媽中,那些沒有為了孩子放棄工作的,鮮有后悔的。為了孩子放棄工作的,基本也在孩子入園后,選擇了再就業。
護士這個職業,就業面比較窄,除非改行,否則,不過是從一家醫院換到另一家醫院,工作內容與強度差不多,沒什么意思。何況,三甲醫院,無論從收入還是專業提升上,都比一般醫院好得多。
而且,護士的收入與工作年限關系極大,中途換工作,是比較虧的——干比原來更多的活,領比原來更少的錢。
當然,若不喜歡護理工作,鐵了心要改行,發展的機會也多得是?;ヂ摼W時代,只要肯學肯干能堅持,沒有什么不可能。
想要給孩子更好的陪伴與教育,初心是好的,前提是不要陷入經濟危機。一旦經濟成了最大的難題,教育也面臨著極大的障礙。
-END-喜歡這篇文章,別忘記分享到朋友圈哦!歡迎投稿,郵箱:tg@yrbaby.cn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