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毛豆和我之間,發生了一件讓我心情特別復雜的事情。
我想,這種心情,每位媽媽都有過。
事情是這樣的:
每天吃過午飯后的1點到2點之間,都是毛豆的英語配音時間。
所謂“配音”,就是毛豆在學校要求下載的英語學習APP上,讀一遍英語課文,由APP自動為孩子的語音準確度、流暢度打分。
(就是這個APP,北京的小學生都很熟悉)
這個配音作業是英語老師強制要求的,一年級的配音我們很早就完成了。
后來,我拿來毛豆一到六年級的英語課本一看,發現里面的句型和單詞都太簡單(不是毛豆牛,稍微讀過點英語分級的孩子,都知道義務教育的基礎教材有多容易)。
我隨手拍了張五年級下冊的英語教材,難度是這樣的。
于是我決定讓毛豆順手把六年級的配音作業也做了,為英語學習打個好基礎,以后也省得惦記這事了。
昨天整個上午我都在忙著寫文章,四個小時沒有動地兒,眼痛脖子酸。吃過午飯后,我本來想休息一會兒,但想不能耽誤孩子學習,就拖著疲憊的身體,對毛豆說:“來,按計劃,趕緊把配音作業完成了吧。”
我帶他讀了兩遍課文,就打開配音app,把手機遞給他,讓他錄音去了。我在一邊打開筆記本電腦,和同事溝通。
就在這時發生了一件事,我覺得有必要和同事語音溝通,就和毛豆說:“媽媽有事,先把手機給媽媽,說完給你。”
毛豆正說得起勁兒,他很不高興的停下說:“什么事兒啊?你為什么不早點安排好?”
我的火一下子就上來了,跟他說:“突發的事情,我怎么提前安排好啊?”
他不情愿的把手機給我,說:“太麻煩了,真是的。”
我覺得非常詫異,我出力、出時間帶他讀課文、錄音,為什么覺得麻煩的不是我,而是本來說謝謝的受恩者——孩子?
為什么我沒有休息為孩子的學習付出,換來的卻是孩子的不耐煩?
那一瞬間,我真覺得對孩子的付出沒有價值。你們有時候也會有同感嗎?
我覺得再待下去,會控制不住對毛豆發脾氣,就“噌”地站起來,回到臥室關上門,一個人待一會兒。
這樣做是因為,我知道“理智腦”和“情緒腦”二者此起彼伏,互不相容,“情緒腦”的波峰過去之時,理性腦就會慢慢起作用。
過了一會兒,我的“情緒腦”偃旗息鼓了,“理智腦”開始占據上風。
我的理性思考就從這里開始:為什么我對孩子付出很多,孩子有時候卻不知道感恩?
說實話,我們這一屆中產家庭,對孩子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并不是求養兒防老。我們都有收入和保障,我們老了以后無需指望孩子金錢上相助。
我們也不要求在我們老了以后,孩子像我們小時候親力親為養大他那樣,照顧我們!社會上有提供這種服務的養老機構。
只要孩子們偶爾來看看我們,陪我們聊聊天,我們就很高興了。
我們養孩子,只希望他長大能成才自立,過得好。
但是,這并不是說,看到孩子漠不關心的神情,我們完全不會失望。
畢竟,在你累得快趴下時,孩子抱著你的脖子,對你甜甜說一句:“媽媽你辛苦了”,這句謝謝就值回一切票價了。
那很多人都發現了,孩子為什么現在越來越不會感恩了呢?
緊接著,我又想起了身邊的幾個故事。
我的一位朋友是忙碌的上班族媽媽。她兒子今年上三年級,身材矮小瘦弱,班里一旦有人感冒,第一個被傳染的肯定是他。
我的朋友每天工作已經很忙了,回家也還要燒飯做家務,睡下也不早,每天非常辛苦,但她還是決定,犧牲自己已經不多的睡眠,每天早上五點半起床,做好早飯后帶孩子去戶外公園跑步半小時,為的是強健孩子身體。
她每天叫孩子起床時,孩子都起的異常艱難。跑步時,孩子對她也是一團怨氣,一直叫她“壞媽媽!你是個壞媽媽!”
她雖然覺得帶孩子跑步這件事本身就值得,孩子是否感激她無所謂,但還是會忍不住想:“為什么現在孩子不懂得感恩呢?我明明付出了那么多時間呀!”
我在一個公號上看過一位媽媽這樣的傾訴:她為了滿足女兒看草原的愿望,暑假與女兒一起從廣東出發,坐臥鋪車前往內蒙古。她一路上為女兒著想很多,遞水果、開罐頭、換裝備,但是她因為腰不好不能爬中鋪時,提出和下鋪的女兒換換,女兒卻說:“媽媽 ,我好不容易體驗到了火車下鋪,我不想換。”
她一下子就火了,半天沒理女兒。
現在的孩子比我成長的那個年代,好像感恩更少,這并不是個例。
我坐在房間里想到這些事例,就發誓一定要找到“感恩”這個心理機制的背后原因。
于是,那個下午我讀了很多篇心理學論文,終于明白為什么, 很多孩子不會感恩了。
你自以為做了對孩子有益的事情,孩子就會感激你嗎?并不!
做了有益的事情,要想讓孩子感激,也是需要條件的。
就好比,一個雞蛋要成功孵出小雞,需要受精蛋、光照、溫度、時間等條件缺一不可。
決定孩子是否對某件事感恩,有四個前提條件。
這四個條件就是:
1.孩子認為施恩者的動機;
2.孩子認為,這件事對自己有多大價值;
3.孩子認為,施恩者付出了多少代價;
4.第四條則有點扎心,是孩子的感恩閾值。
如果不滿足這四個條件,你為孩子掏心掏肺感天動地,孩子很可能也無動于衷。
把這四條總結出以后,我發現自己能解釋一切兒童感恩的問題了!
(嗯……理性思考育兒問題,是我的樂趣所在)
我們先說前兩個條件:
1.孩子認為施恩者的動機是什么;
2.孩子認為,這件事對自己有多大價值
首先,如果孩子認為施恩者的動機是為了他將來好,他就會感恩;
如果他認為施恩者的動機只不過是為了施恩者自己,那帶來的心態將截然相反。
第二,如果孩子認為,這件事對自己有價值,他就會感激莫名;
而如果孩子get不到這件事的價值呢?他就會覺得,媽媽你費這事干嘛?!
但問題是,孩子的社會閱歷非常有限,一些非常有價值的事情,他根本無法識別出來。
因為孩子眼里的價值,多是一些即時性的、短期的滿足。
比如看兩部動畫片、早上在被窩里多睡一會兒、和高中同學早戀……
所以,毛豆之所以對我沒有感恩的心情,也許并不是他這個孩子缺乏感恩之情,而是他無法理解,為什么我們早已超額完成老師的任務,卻不能看一會兒動畫片,反而要做“配音配到六年級”這么花精力的事情。
他覺得這件事對自己沒價值,所以壓根不會感激為他付出的父母!
而同理,我那位早晨五點半起床陪孩子跑步的朋友,他的孩子也無法理解“媽媽陪我跑步是為我身體素質著想”這么長遠的事情,他只看到了,媽媽不讓他睡懶覺。
同樣的道理還有很多……
比如,幾乎沒有孩子,會當時就感激干涉他早戀的父母;
比如,周杰倫小時候最恨媽媽逼他練鋼琴,為此他不能出去和小伙伴玩耍;
比如,母親不準許練習芭蕾舞的女兒吃甜食,嚴格控制身材;
比如,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讓孩子挺直背部,頭抬起來寫字時,孩子只會嫌我們煩;
那直到什么時候,孩子會感激當年拽著自己的父母呢?
當他們走上社會,社會閱歷成熟,懂得了父母當年“逼”他努力、運動、克制的價值。
你看,這時候,感恩的條件之一“認清這件事對自己的價值”才開始慢慢啟動。
而只有滿足感恩條件了,才有孩子對父母的感恩。
這就是老話的道理:“養兒方知父母恩”!
很多孩子會在人到中年的時候,好好拉著父母的手,交心地說:“媽媽,謝謝你當時拉我那一把。如果你沒有那么做,我不會有今天。”
所以,現在為孩子做的事情,二十年后他們才明白。
emmmmm……孩子的感恩之心反射弧還真是有點長……
但可以安慰自己的是:孩子的感恩之心,只會遲到,不會缺席!
看我公號的父母,孩子大多數在3-7歲,這時候,離他明白我們苦心的時間,還有很久。
所以,我們現在為孩子所做的一切,不要求他懂,不要求他感激,甚至不怕他錯怪我們。
只因為我們是父母,這是我們必須一肩挑起來的責任。
感恩的前兩個前提條件,我們已經分析的很清楚了,大家也知道如何去做了。
不過,我們為孩子做的事情有價值,隨著時間推移,孩子就會慢慢的感激我們嗎?
真相會讓你有點心涼:也不會!
孩子即使認識到這件事是對他有益的,也可能對施恩者的付出無動于衷。
更可怕的是心理學家的一個結論:“感恩”是一種長時間形成的心理習慣,是人格特質,這種性格有賴于每一件具體細微事件中形成的積累。
也就是說,如果孩子長期不知道感恩,無法學會從小事上感恩身邊德的人,那么長大后,對他人的付出,他真的有可能形成漠然無視的習慣,這也就是心理學家說的“穩定的白眼狼人格”
。
那,還剩兩個因素,我們明天的文章繼續分析。
【PS:毛豆媽叨叨叨】
兒童感恩心理系列、以及怎么培養,會分為四篇陸續發表。不想寫快餐式文章和爽文,只想寫對大家真正有用的東西,日后大家遇到孩子不感恩等問題,會從這里找到市面上最完整科學和系統的培養兒童感恩的方法。
今天的圖都是小助手幫我做的,大家知道為了讓小助手明白,我畫了一張什么樣的示意圖嗎?哈哈哈哈,畫出來我自己都嫌丑。
相比較毛豆,我覺得我才是那個需要好好美術啟蒙的人:)
這個五一沒發文章,因為實在是沒有時間了,咱們之前合作過的一個大牌童裝想和咱們聯合起來做一場夏季童裝特賣,整個五一都在寫郵件申請價格。我想,給大家寫免費的育兒指導文章是價值,給大家低價買到好質量的童裝也是價值,于是這個五一假期就暫時給它讓了讓位置。目前滿減的力度還沒有談完,我再努把力吧!
這里沒有大道理,只有一個真實逗比媽媽的育兒分享。毛豆媽是北師大教育學碩士,專注于0-6歲的育兒心理和性格培養。長按二維碼關注,你可以看到更多好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