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女兒退學的背后,是4.3億中國家庭的隱痛:

Slowtime | 慢時光文/時光君-雙木慢時光原創,轉載請聯系湖南衛視有一檔綜藝節目《少年說》,它被稱為中國版的“天臺告白”。節目內容就是鼓勵那些學生們走上天臺,當著全部師生、家長的面,勇敢的對自己喜歡的人大聲的告白,或者說出想說的話。國外的天臺告白讓人看的很溫暖,很治愈,但中國的《少年說》,讓人看了很氣憤。“我相信你”,是父母最敷衍的鼓勵新的一期節目,有個初一的小女孩,她喜歡用寫小說的方式來記錄生活。從三年級開始,到現在已經寫了56本,一共有30多萬字。因為有這樣的愛好,她的文科成績非常不錯,但理科成績卻成為她的短板,一上數學課,便控制不住地想睡覺。爸爸很著急,認為是她寫小說耽誤了學習。在又一次當看到她書包里的小說時,爸爸一怒之下,沖進了她房間,找到她的“小說窩”,把她50多本一筆一劃寫的小說全給撕毀了。加油團的陳銘都惋惜道:“要是我女兒寫了30多萬字的小說,無論它影響了什么,我把全部看一遍都來不及,撕掉也太可惜了。”“爸,你把我的小說都撕毀了,那段時間我像失去了靈魂一樣。”“你知道,我的座右銘是‘腹有詩書氣自華’,你毀了我的詩書,不等于毀了我這全身上下的氣質。”明明心里感到很委屈,但小女孩還是面帶微笑,用輕松的語氣詢問爸爸,為什么這么做?女兒站上天臺,勇敢地說出這番話,本是想得到爸爸的理解和支持。然而,爸爸卻是這樣說的:“你偏科嚴重,這樣下去考不到好的高中,更考不到好的大學。”一直默默低頭在聽的女兒,忍不住為自己反駁。我不是不想努力,是我真學不進數學,看著其他數學好的同學,感覺我一輩子努力都追不上。爸爸卻直接反駁:“別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你會把這個成績趕上去的。”本來還面帶微笑的小女孩,再也忍不住,背過身哭起來了。講述爸爸撕了她30萬字小說時,她沒哭;詢問爸爸為什么這么做時,她面帶微笑;卻在一句看似鼓勵的“我相信你”之后,終于崩潰了。可能這位爸爸到最后都沒有明白,孩子此時需要的,是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句輕飄飄的“我相信你”。“我相信你”,實在是一句萬金油答案,甚至不需要思考就能脫口而出,充滿敷衍。說這句話的父母,根本沒有感受到孩子內心的焦慮和無助,而是再次將自己的期待再次拋給了孩子。“這次沒考好,我相信你下次肯定可以”,“下次不行,還有下下次”……這種期待,是永無止境的壓力。我相信很多人都經歷過,自己所熱愛的,所創造出的心血,得不到認可,家人卻反而要你一再去嘗試你不喜歡的事情,那樣的心酸和委屈,真的很讓人崩潰。以我自己的經歷體驗來說,這個時候孩子最想聽到的,不是“加油”,不是“我相信你”,而是“你可以放棄”,“你失敗了我也愛你”。我希望有人給我一個出口,允許我停止無謂的掙扎。如果可以,我想走到那女孩的身邊,和她說。姑娘,別怕,做你想做的就好。“我是為你好”,是父母最大的自私春節在家看了電影《囧媽》,電影講述了徐崢扮演的伊萬和60歲的母親,長達六天六晚的火車之旅。旅途中因為兩人的想法和觀念不同,產生了很多的分歧,像極了我們家中和父母相處的日常。比如一起吃飯,媽媽一直讓他吃紅燒肉,但剩最后一塊的時候,又不讓他吃了,說他太胖了。同時說出了那句隱藏心里許久的話:“我要控制你。”就連在火車上,媽媽也要安排好營養計劃,隨時隨地都在給徐崢喂食。葡萄、紅棗、小番茄,綠豆、薏仁、紅棗湯……最后來徐崢不耐煩,直接把媽媽的小番茄扔出了窗外。從發型、體型、健康狀況到談戀愛、結婚、要孩子,伊萬的人生每一步都要符合母親心意。后來,媽媽在車里流著淚說:“媽媽所做的一切,無非是為你好。”聽完,兒子卻對母親說出來了這樣一番話:“這就是我們之間的問題,在你心里住著一個幻想的兒子,你為什么要鍥而不舍地改造我呢?難道你沒有發現,我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兒子嗎?”這就是當今很多父母的真實寫照,她們希望我們健康幸福,生怕我們走彎路,所以總是用各種方式“約束”孩子,卻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這種“照顧”。中國父母的最大錯誤在于,覺得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們要在這張白紙上畫出自認為美麗的圖案。所以,很多人會給孩子規劃人生,將自己無法實現的愿望,全部傾注于孩子身上,甚至將后半生的目標全部投入望子成龍的努力中。更為可怕的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徐伊萬”們,也會用這樣的思維去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去控制、干涉自己愛人、孩子的生活,試圖將他們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難以和別人建立起真正友好平等的關系,更難收獲屬于他們的真正的幸福。紀伯倫的《孩子》里寫道:“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并不屬于你。”生命的意義在于選擇,如果一個人連選擇權都沒有,都在按別人的意愿生活,那還是他自己的生命嗎?真正的父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你不能去學壞,你可以不太乖。”王菲的育兒觀,是我知曉的明星里,最正最值得學習的一個。如何教育培養孩子,王菲做到了三點。第一,充分的肯定。王菲的小女兒李嫣,出生時患有兔唇,可看小姑娘的照片,雖然唇邊手術的痕跡依稀可見,但沒有絲毫自卑和孤僻,骨子里無處不透著對自信。這離不開王菲一直以來對她的肯定和贊美。在一次楊瀾訪談錄中,王菲這樣說道:“我就把她當成正常的小孩,我覺得她很美,真的很漂亮,一點都沒有問題。她也因此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從小到大,王菲對女兒的一言一行,都無時不刻的在告訴李嫣,你和每個人都不一樣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每個人生來都是與眾不同的。李嫣也完全接受了這個事實,并且對自己越來越自信。她告訴女兒,當遇見別人詫異的目光時,不用躲避,可以對別人回報一個最甜美的微笑。“上帝給了你傷痕,我要讓這傷痕成為你的榮耀。”第二,高質量的陪伴。竇靖童出生前,王菲正當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但她冒著再也紅不回來的風險,毫不猶豫暫別歌壇結婚生子,隱退了1年多。而且在竇靖童小時候,王菲幾乎每次外出演出都會把她帶上。每天表演完深夜回到酒店,依然親自給女兒洗澡、哄睡。而生下李嫣后,王菲幾乎處于半隱退的狀態。為了陪伴李嫣,王菲做了整整6年的家庭主婦。她把教育孩子當成了自己一項事業來執行,專門去學習了兒童教育的課程,前后學了4年。4年中有上百次的課程,她基本上是全部出席的。為了讓李嫣了解二十四節氣,王菲陪李嫣在十三陵水庫做觀測,測量水溫和空氣濕度。有時候,一家人還會住在帳篷,晚上在山頂觀察星星。一年24個節氣,每個節氣都如此,風雨無阻的堅持了7年。第三,足夠的尊重。王菲從未把兩個女兒當做是自己的附屬,而是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竇靖童14歲時,在北京名校四中上學,但她不想讀書了,想學音樂,想要唱歌,她去詢問王菲,王菲只有一句回應:“你想好了就行。”16歲時,竇靖童第一次文身,她沒有告訴王菲,先斬后奏,王菲后來得知也只說了一句:“你不會后悔就好。”18歲時,竇靖童從美國伯克利音樂學校退學,王菲還是尊重她的決定。曾有媒體采訪王菲,問對兩個孩子,怎么去把握“控制與自由”兩者之間的尺度。王菲回答說:“對孩子的保護欲及擔憂只存在于嬰幼兒時期。過了這個階段,就把她們視為獨立個體,與她們相處和交流。”充分的肯定,高質量的陪伴,足夠的尊重,這樣優秀的教育方式,使兩個女兒竇靖童和李嫣在細節中,顯露出獨特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家庭教養。今年23歲的竇靖童,15歲發布第一首原創歌曲,17歲拍攝第一部MV,18歲正式出道,雖然她染發、文身、退學,但看她與媒體打交道時,不卑不亢、彬彬有禮,謙卑有涵養。還會主動端茶送水,給采訪人員搬凳子,根本就不是叛逆的小孩。小女兒李嫣,則完全沒有因自己的小缺陷受到影響,不僅多才多藝,還非常自信。9歲就開美妝直播,11歲前往巴黎走秀,氣場全開。兩個女兒性格不同,但同樣有才華而不自傲,不太壞也不太乖,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樣子。真正的母愛,不是對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場得體的退出。只有母親有意識地把孩子慢慢放出去,孩子才會有自我成長機會。正如如心理學家克萊爾所說:“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只有一種愛是為了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盡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張愛玲有一篇文章,叫《非走不可的彎路》:
在青春路口,有條小路召喚著我。母親攔住我:“那條路走不得。”我不信。“我就是從那條路走過來的,你還有什么不信?”“既然你能從那條路走過來,我為什么不能?”“我不想讓你走彎路。”“但是我喜歡,而且我不怕。”上路后,我發現母親沒有騙我,那的確是條彎路,我碰壁,摔跟頭,有時碰得頭破血流,但我不停地走,終于走過來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開放季節,每個孩子亦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我們為人父母需要做的的,是留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對孩子足夠的接納和信任,讓孩子“慢慢來”。而不是拿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園丁與木匠》一書中說:“愛孩子并不是給他們一個目的地,而是為他們的旅程提供給養。”與其想方設法把孩子改造自己想要的樣子,不如用信任、接納為孩子提供愛的給養,這才是孩子愛的源泉和成長的動力。

一個孩子完美的人生,是擁有選擇權。

一個能決定自己人生的孩子,是幸福的,

因為他擁有了選擇自己人生的自由。

一個能讓孩子自己做選擇的父母,是明智的,

因為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控制欲,

敢于讓孩子過自己的人生。

*作者:時光君--雙木,90后,慢時光專欄作者,喜歡烹飪,熱愛旅行。用理性認真思考,用態度安靜生活。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個人微信號:shiguangjun33。本文授權自公眾號:慢時光(id:manshiguang3),轉載請聯系授權。

她是李晨前女友,曾被全網咒罵,現如今在家種地,卻過成了現實版《向往的生活》

睡著甩走老寒濕

身子骨越睡越好

她用6年時間,長成一流花藝師,造一室“如花在野”,成為想要的自己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muying/view-183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