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于公眾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

周末沒事兒,我重新刷了一遍紀錄片《孿生陌生人》,還是特別感慨。這個紀錄片說的是英國有位媽媽生了三胞胎男孩,但無力撫養。3個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了領養機構。而這家機構,為了進行一個養育實驗,分別把這三個男孩,給了藍領、中產、富裕三個家庭領養。

三個孩子,在不同的家庭里成長,每隔一段時間,他們都會接受“成長回訪”,進行智商、個性、手眼協調測試等。十幾年后,三個孩子迥異的性格慢慢顯露;幾十年后,三個孩子的人生和命運,也拉開了分水嶺。

雖然這個只有領養機構知道“秘密實驗”十分不人道,可三個男孩性格命運的不同,也為我們判斷一個孩子的命運,到底是先天養成還是后天決定,側面提供了參考。1決定孩子命運的,并不是基因在這個秘密實驗中,三個“受試”男孩的很多數據,都被經過了精密計算。

比如:三個男孩家里,都是父母雙全,家里分別有一個大他們2歲的姐姐。也就是說,三個男孩,基因相同,領養家庭成員結構類似。

最明顯的區別,就是父母職業和家庭條件的不同。三個男孩中,鮑比被富裕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醫生,母親是律師,父母都受過良好而正統的教育,他們也生活在英國最負盛名的地區之一。艾迪被一個中產家庭領養,他的父親是一名教師,一家人生活在一個中產階級社區。大衛被一個藍領家庭領養,他的父母都是移民,經營著一家小商店,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家庭受教育程度最低。


19歲那年,鮑比因考入艾迪所在的大學,找到了自己的孿生兄弟,他們的事情得以見報,另一個兄弟大衛也被找到了。三胞胎在19年后以離奇的方式團聚,真是讓人激動又興奮。最令人驚訝的是,雖然沒有任何共同生活經歷,三兄弟卻表現了出奇一致的興趣和生活習慣。比如,他們坐姿神態相同,抽同樣牌子的香煙,都曾練過摔跤,甚至喜歡同一類型的女孩。

這似乎印證了:基因對于一個孩子的影響,要遠大于后天環境。可隨著時間流逝,拋開這些淺顯的表面,人們又發現,三兄弟在深層次上,其實非常的不同:鮑比個性保守,最有主見,后來也生活得最好;艾迪很可愛,可也特別情緒化,他后來患了躁郁癥,開槍自殺了……而個性居中的大衛,生活的也不錯,最關鍵的是,無論何時,他都保有樂觀的氣質。

站在三胞胎56歲的人生節點回看,人們終于發現:先天性的基因因素,只是孩子人格和命運的起點,而真正決定人生的,是家庭環境以及教養方式。2家庭條件,對孩子的人生并沒有決定性作用我們常說,家庭決定命運。可影響孩子最深的,并不是家庭條件,而是父母的養育方式。在記錄片中,家庭最富裕的鮑比,父親是醫生,母親做律師,父母都非常忙。雖然沒那么多時間陪伴孩子,他們卻很重視孩子教育,并用正向、溫暖的方式,教育指導孩子成長。在父母溫暖的關愛下,加上家庭無形的經濟及社會資源,鮑比無論是個性發展,還是日后生活,都很好。

而家庭條件最差的大衛,雖然父母受教育程度最低。可成年后的他,憑著良好的個性品質,也一直生活的不錯。這還要歸功于大衛的父親,他的父親慷慨又溫暖,非常有魅力。被人們稱為“巴布拉”,那表示愛、擁抱和親吻。“巴布拉”十分喜歡孩子,無論大衛做什么,他都會感到非常驕傲,他身上洋溢著一股無形的溫暖,孩子們都十分愿意親近他。在這樣的家庭里成長起來的大衛,雖然家庭條件并不是很好,資源也沒那么多,但他天性樂觀開朗,周身散發著和父親一樣的親和魅力,人生似乎也沒什么能難倒他。

相比之下,比較不幸的,是艾迪。艾迪雖然被中產家庭抱養,家庭條件居中,他的父親也是老師,可他接受的教育,卻很傳統。艾迪的父親很嚴格,他總是制定軍事化的規矩,嚴格要求孩子遵守。在嚴苛殘酷的家庭教育下,本性活潑的艾迪變得特別情緒化。父親的高壓教育,又讓艾迪養成了低自尊的個性。遇到事情找到不到歸因,他就會自責。艾迪后來得了躁郁癥,最后開槍自殺,人生在中年戛然而止。

三個孩子,同樣的基因,愛好也相同,可不同的養育環境,讓他們有了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命運。這讓我們很清晰地看到:孩子是家庭的產物。一個孩子,將來是否出色,生活的是否幸福快樂,跟家庭條件沒有必然聯系。3父母的教育方式決定孩子未來的路這部紀錄片中,有個細節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三胞胎相聚之后,曾經一起開過一家餐廳。當時他們三個的故事,被很多媒體報道,人們對三胞胎很好奇,自然也愿意光顧,餐廳生意一度爆滿。可是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三兄弟,性格迥異,又缺少成長中的磨合,一起合作開餐廳,產生了很多理念分歧。

一次激烈爭吵之后,鮑比退出了生意,決定重新尋找方向。大衛認為,理念不同分開是正常的,繼續自己的生活。而艾迪卻自責很久,認為是他和大衛擠走了鮑比,情緒漸漸走向崩潰。從這件事,其實側面反映了,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深遠影響。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家庭中得到足夠的溫暖和快樂,他就會學會樂觀的面對生活,哪怕遇到困境,也會理性看待。而如果他成長過程中背負了太多嚴厲的指責,缺少家庭的溫暖,他會很容易把自己逼到一個小角落。面對困境,也不容易走出來。

圖片來源:電影《看上去很美》
想起之前看過鄭淵潔寫一本書,里面有個故事是一個小女孩被同學栽贓,冤枉她偷東西。小女孩很委屈,大聲說自己沒有偷東西,并且對逼她認錯的老師和同學說:“我要告訴我媽媽”。當時老師很吃驚,本來老師的想法是,如果女孩不承認偷東西,就用告訴她父母的方式來威脅她“招供”的。后來女孩父母聽到消息,急忙忙來到學校,兩個人都無條件的選擇相信自己的女兒,因為他們了解女兒的品行,愿意做女兒的后盾。無用多說,成長在這樣家庭環境下的孩子,即使遇到再多的風雨,也知道家就是自己的港灣,有底氣面對一切困難。我們要承認,孩子之間的差距,跟基因、跟金錢、跟所接觸的教育資源和環境有關。但是回望過去,也會發現:孩子是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個性品質,這些都是在家庭里養成的,而正是這些,決定了孩子能力大小和命運好壞。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有跡可循的。父母的關注點和目標在哪里,孩子的未來,就在哪里。在自己能力范圍內,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讓我們成為了最好的父母,而我們的孩子,也終將成為最讓我們自豪的那個孩子。
來源:小樹媽媽(ID:tree2050),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圖片來源于網絡,侵權聯系刪除。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往期精彩回顧最狠“后媽”章子怡曝光購物車淚目:我要養才女,不要富家女!13個創意DIY和游戲,讓娃的兒童節樂趣與驚喜無限!輕松一下,12個美好的小手工,搞定孩子的夏日時光
點擊“閱讀原文”,收獲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