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少女勒死親生母親:為什么我們付出一切,卻

文丨葉丫丫·主播| 小宇來源| 男孩派(ID:boy666dj)

1

過度的愛,養(yǎng)出恩將仇報的孩子看到一則令人悲憤的新聞。45歲的女律師張某,被人殺害身亡,死后還被裝進行李箱中。圖片來源:網(wǎng)絡張某早年離異,有一個15歲的女兒,她一直獨自帶著女兒生活。這天,女兒表示要給媽媽按摩,看到女兒孝順,張某很高興。可她卻不知道,自己無比疼愛的女兒,早已為她布下一個死亡陷阱。躺下后,15歲的女兒,生生用繩子勒死了自己的母親,隨后把尸體裝進了行李箱里,并反鎖了家門。她就這樣和母親的遺體一起,待了兩天一夜,直至東窗事發(fā)。案件中有一個細節(jié),讓人無比心疼。張某因為自己離異,一直覺得對女兒有所虧欠,就想用更多的愛,去彌補父愛缺失給女兒帶來的遺憾。她的小詩《致女兒》中,曾有這樣一段話:“有缺口的愛雖不完美,但想在不完美中,愛到極致。”圖片來源:網(wǎng)絡也許就是因為把女兒當成全部,愛到毫無保留,才讓這位母親,反而離自己的孩子越來越遠,最后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悲劇。我們常常說:“中國式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付出了一切,卻養(yǎng)不出感恩的孩子。”殊不知,每一個不懂感恩的孩子,其實都是父母一步步縱容出來的。凡事過猶不及,愛過滿則溢。父母過度的愛,是讓孩子“惡魔化”的催化劑,一步步推動他們喪失了感恩的心。

2

過度滿足,讓孩子無底線索取父母愛孩子是本能。中國式父母都是以兒女為中心活著,事事滿足孩子,生怕自己付出得不夠多。可往往被過度滿足的孩子,只會無底線索取,忘記了去學會給予和付出。正如盧梭所說:“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想起前段時間發(fā)生的一個新聞。5月23日,江西景德鎮(zhèn),10歲的女孩和姐姐鬧矛盾,想要跳樓輕生。視頻中,女孩趴在陽臺欄桿外,媽媽跪在屋內(nèi),一遍遍求著女兒。“媽媽會改的,媽媽已經(jīng)改了很多,哪天有好東西,我不是寵著你啊?我都說,姐姐有的你也都有的。”圖片來源:網(wǎng)絡為人母,卻跪著求自己的孩子,態(tài)度卑微到讓人心疼。就像一位網(wǎng)友說的:“才10歲的孩子,就已經(jīng)知道用生命要挾媽媽,還要媽媽給自己下跪,這樣的教育,以后長大會是什么樣呢?”在我們的身邊,實在有太多太多這樣的例子。孩子的情緒比天大,為了安撫孩子,為了讓孩子滿足,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要求,都一一幫孩子實現(xiàn),直到最后,孩子養(yǎng)成了無法無天的性格。小時候,是一根特別想吃的棒棒糖;再大一點,是同學有我也想有的名牌鞋;再再大一點,是女朋友要求結(jié)婚必須要有的車和房;最后,是砸鍋賣鐵都無法滿足孩子的要求,只能換來孩子的挑剔埋怨,甚至舉刀相向。傾其所有,想著“再苦也不能苦孩子”,卻生生養(yǎng)出了一頭“白眼狼”。過度滿足孩子,只會讓孩子對你的付出覺得心安理得,久而久之,當付出在他眼里成為常態(tài)時,一旦這種常態(tài)被打破,他就會心生怨恨。教育專家馬卡連柯說:“一切都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他可以對你無限提要求,但對生活不能。你給孩子打開的窗,未來都會變成生活給他關(guān)上的門。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不合理要求統(tǒng)統(tǒng)拒絕,讓他們適當體會“受挫”感,才有助于他們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在社會上生存。只有明白得到的過程多么不容易,孩子才會學著去珍惜,并且學會如何正確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有遠見的家長,從不過度滿足孩子。

3

過度獎勵,讓孩子不懂付出生活中,還有一種“過度獎勵”的父母,不論孩子完成什么事情,為了鼓勵他,都對他進行金錢獎勵。知乎上有個短視頻,主題是《那些從小被金錢獎勵的孩子,后來怎么樣了?》視頻來源:網(wǎng)絡視頻中的女孩琪琪,從小就被媽媽寵愛著長大。為了“富養(yǎng)”女兒,每當琪琪完成一件小事的時候,媽媽就會獎勵她零花錢。幫媽媽買醬油,要跑腿費;考試考了第一名,要獎勵費;周末去奶奶家,可是已經(jīng)約了小伙伴,媽媽給了補償費,才答應和家人一起去看望奶奶;日復一日,金錢獎勵的思想,滲透在琪琪成長的每一個階段,直到長大成人。工作以后,媽媽生病要動手術(shù)了,哥哥打電話叫她來醫(yī)院。看到媽媽還在昏迷,她便轉(zhuǎn)身要回單位。哥哥質(zhì)問她:“工作重要,還是媽重要?”她理直氣壯地說:“我出來可是要扣工資的,你賠給我啊?”最后,哥哥無奈之下答應給她補上工資,琪琪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留在醫(yī)院。圖片來源:網(wǎng)絡媽媽住院要人看護,哥哥因為要出差,讓琪琪留下來照顧媽媽。于是,她又跟哥哥算起了賬:誤工費、勞務費、護工費,折算下來打個折,照顧媽媽一周,她跟哥哥要4500塊的補償。圖片來源:網(wǎng)絡那冷心絕情的樣子,仿佛病床上躺著的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而是她的仇人。最后,甚至告訴哥哥:“要不你還是請個護工吧,比我便宜!”兄妹倆不歡而散。這就是琪琪從小被“過度獎勵”的后果。在她眼里,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用金錢衡量的,甚至是親人的愛。她的世界里,一切都變得物質(zhì)化,被金錢過度獎勵的她,丟失了基本的為人處事三觀,失去了基本的同理心和愛人的能力。然而仔細回想一下,這樣的場景幾乎發(fā)生在每一個家庭:孩子吃飯不乖,媽媽說:“乖乖吃完飯,媽媽就帶你去超市買好吃的。”孩子玩具亂扔,媽媽說:“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媽媽就獎勵你零花錢。”孩子考試成績不好,媽媽說:“下次考到班級前5名,媽媽就給你買最愛的球鞋。”……我們總是用各種獎勵,來督促孩子成長和進步,殊不知,一旦養(yǎng)成唯利是圖的習慣,就再也培養(yǎng)不出,一個會感恩圖報的孩子了。你的過度獎勵,會讓孩子變得貪心、愛討價還價、越來越難滿足。久而久之,沒有物質(zhì)上的利誘,連最珍貴的親情,在他眼里也變成了一場討價還價的交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真正激勵人心的獎勵,出發(fā)點都離不開愛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學習愛的付出和做人的智慧,也許需要的時間很長,過程很曲折,但卻能保證他的未來走得更暢通無阻。

4

最好的教育,在保護中放手陶行知說過,“好的父母守望孩子,讓孩子自己主動成長;壞的父母代替孩子做事,讓孩子被動成長。”這世上,父母的愛沒有貴賤之分,但愛的方式,卻有高下之別。我們都有一顆愛孩子的心,但卻不是每個人都掌握愛的竅門。成才有道,育兒有方。父母的愛,最可貴的一點,是“不求回報 ”;最可怕的一點,也是“不求回報”。最好的教育,是要在保護中學會放手。聰明的父母,都懂得愛而有度,付出的同時,也會向孩子索取。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只有掌握愛的正確方法,用恰當?shù)姆绞奖磉_愛,我們才能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成功的父母,付出的都是有回饋的愛。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本文來源于男孩派(ID: boy666dj),關(guān)于養(yǎng)育男孩的干貨,這里都有;關(guān)于養(yǎng)育男孩的苦甜,這里都懂;家有小男孩,歡迎關(guān)注男孩派。

-主播-

*主播:小宇,用我的聲音,陪你度過每一天。

點擊標題 查看往期精彩

故宮拍裸照,寺內(nèi)脫褲子:

我這是行為藝術(shù)!不是涉黃!

14歲李嫣化妝、染發(fā)、穿熱褲:

王菲,你怎么把女兒養(yǎng)成了“不良少女”?

女版羅志祥,一年交往30余個男人,

斂財一億:時間管理不該這樣用!

我就知道你“在看”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muying/view-18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