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驗你家的親子關系!父母“持證上崗”獲支持

今年全國兩會上,一位政協(xié)委員的提案——父母“持證上崗”,讓家庭教育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新聞背景

全國政協(xié)委員、南開區(qū)政協(xié)副主席許洪玲建議,在社區(qū)舉辦家長課堂。建立“家長教育指導工作室”,面向適齡兒童家長,聘請第三方或者有教育經驗的志愿者作為老師。針對準備入小學的家長開展相關課程教育,頒發(fā)“合格父母”上崗證隨學生檔案入學。

這個提案一度登上微博熱搜榜第1位,并且得到很多網民的支持和鼓勵。

其實,有關父母需要“持證上崗”的建議并非忽然出現。“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了你”的話題討論就時常沖上熱搜,引發(fā)網民對家庭的抱怨和審視,反思父母對自己造成的身心傷害。

在不少子女眼中,自己的父母根本不懂如何教育孩子。在“父母”這個重要崗位上,他們沒有經過考試,也不需要資格證就可以上崗。面對犯下的錯誤,只會自我辯解稱:“我們也是第一次當父母……”

一邊,是家長自我認可的操勞、付出和無盡奉獻。另一邊,卻是孩子對家長的冷淡、埋怨、懼怕,甚至憎恨。

為什么父母苦心經營的親子關系容易變得疏離又脆弱?一些問題開始困擾著家長:在孩子的眼中自己能否算得上“合格”?又該如何判斷與孩子是否仍保持著“親密關系”?

其實,好的親子關系是有跡可循的,通過孩子的3種表現,我們可以觀察到孩子與父母關系的真實情況。

01

遇到問題第一時間找父母

如果你的孩子,受委屈了、闖禍了、遇到難題了,第一時間會跑過來找你,別嫌棄他煩,更別過度責罵,這是他信任你的表現。

前段時間,常州一名6歲女孩跟著爸爸到工地去玩,不小心觸發(fā)氣釘槍,被擊中,鋼釘距心臟僅26毫米。

當時沒有立即流血,大人也沒有察覺到,小孩子怕爸爸媽媽責備,一直忍著痛不敢說。

直到回家后,孩子痛到受不了,才小心翼翼地坦白,嚇得大人趕緊帶孩子去醫(yī)院。

萬幸的是,經過治療,目前孩子基本康復。

看到這條新聞時,難免替孩子感到心痛,6歲的孩子,寧愿忍受鋼釘“穿膛”的痛苦,也不敢告訴爸爸媽媽。

很多孩子遇到難題,第一反應不是解決問題,而是“要是讓爸媽知道就慘了”,害怕父母知道后會責備,會不接納自己。

像這樣遇到問題選擇獨自承受的孩子,缺少的是對父母的信任。

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當孩子有問題找父母的時候,他們以批評為主,而不是安慰和提建議。

孩子筆袋丟了:“真是個敗家子兒,怎么不把自己丟了,我不給你買新的,自己想辦法。”

孩子把碗摔碎了:“連個碗都拿不好,笨手笨腳,你有什么用?”

孩子不小心受傷了:“讓你跑出去瞎玩,你說說去醫(yī)院又得浪費多少錢。”

久而久之,孩子越來越不敢對父母說真話了。因為在父母眼中,孩子遇到的任何問題,都是因為孩子自己有問題,他們看到的永遠是父母憤怒的臉、聽到的是父母激烈的責罵。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永遠都被愛圍繞。”

而好的親子關系,永遠是帶著信任的。

02

在父母面前表現自己的真實情緒

韓劇《請回答1988》里,善宇和正煥是非常好的朋友,有一天,善宇媽媽對正煥媽媽說:“正煥的運動鞋被搶走了,他沒告訴你么?”

正煥媽媽這才看到兒子穿著不合腳的鞋從門口走過。

正煥和媽媽幾乎沒有什么交流,正煥也從來不在媽媽面前表露出自己的情緒,媽媽對此倍感失落和傷心。

《小歡喜》里,喬英子為了照顧母親宋倩的情緒,整天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她不敢表達自己的訴求,不敢有自己獨立的想法,不敢有任何忤逆媽媽的行為,生怕一不小心就惹得媽媽生氣。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也非常多,他們跟父母的話越來越少,父母猜不透孩子心里在想什么。

孩子從會說話那天起,總愛圍著父母身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可是家長們有一天突然發(fā)現:他怎么現在不愿意和我說話了?

大人們常常把這歸結是成長的力量,其實不然,這是因為很多孩子學會了掩藏情緒。

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在親近的人面前會不自覺地表露出各種情緒,這是愛和親密的一種表現。

孩子如果能在你面前毫無顧忌地生氣、委屈、難過,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反而證明孩子在你身邊非常有安全感。

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不敢發(fā)脾氣,總是言聽計從,又或者表現出冷漠、拒絕溝通的態(tài)度時,父母才應該真正感到擔心。

03

會主動關心你、愛你

好的關系,其實都是相互的,不應該只有一方付出,因為愛是雙向流動的。

親子關系亦然,父母無條件愛孩子的同時,孩子也要學會愛,這才是健康的親子關系。

大部分家庭,都是父母很強大,孩子很依賴,看似親子之間很親密,但是時間久了,孩子養(yǎng)成了習慣,反倒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有的孩子甚至不覺得大人的付出有多辛苦,最后滋生出冷漠和挑剔。

相反,適時地告訴孩子,父母并沒有那么萬能;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學著獨立;適當地偷懶和示弱,激發(fā)孩子的責任感;心安理得地接受孩子的愛意,并進行鼓勵,親子關系反而會更加融洽。

孩子與家長的關系是其一生轉變的關鍵,也是將來他們踏入社會,待人接物的基本依據。

一個從小和父母相處融洽的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也會輕松許多,至少他有被好好愛過,也從父母身上看到了該如何愛人。

教育,是一門大學問。也許以培訓和考試的形式來保證做父母的質量仍缺乏實操性,但家長的確應該有意識地通過努力學習,不斷培養(yǎng)自己成為優(yōu)秀的父母。

好的親子關系,就是好的教育。請重視和孩子間的關系,努力用愛和陪伴滋養(yǎng)孩子的一生。

部分素材來源:新京報 微信公眾號“錢志亮工作室”

編輯:水馬不在家

審校:漁樵書生 喬貝樂

為了不讓您最關心的內容被湮沒

防止我們一不小心失散

快把“首都教育”設置為星標吧★

只需三步↓↓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muying/view-183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