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飛白
來源 | 精讀(ID:Jingdu999)
昨天,熱搜上悄然出現(xiàn)一位“女裝大佬”——伊能靜18歲的兒子,小哈林。
他在自己的個人賬號,曬出了個人女裝照。
如何看待穿女裝的男孩,作為外人的阿寶不宜過分解讀。
但我還是忍不住好奇,作為家長的伊能靜,能尊重孩子這一特殊愛好嗎?
如果你不曾被家人理解,或者你已為人父母,那希望今天這篇文章能給你們啟發(fā)。
1.
前兩天,52歲的伊能靜在社交平臺更新了一則視頻動態(tài)。
視頻中,伊能靜和前夫哈林所生的兒子哈利罕見露面,他在為媽媽的新歌編舞。
母子倆在練舞室練得很投入,伊能靜練到滿頭大汗,有些體力不支。
哈利已然長成一個18歲的帥小伙,跳起舞來十分有魅力。
細心的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哈利的雙手都涂滿了指甲油,戒指也十分搶鏡,打扮極為個性。
但伊能靜似乎并不在乎兒子的“怪異”打扮,兩人相處融洽。
從哈利的口中也得知,伊能靜很支持他做自己。
在母親的支持下,兒子一直堅持著自己想做的事,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
伊能靜曾透露,兒子考上了英國最難考的設(shè)計學院,還掌握了寫歌、畫畫、跳舞等多項特長,功課也從來沒有低于A。
一般18歲的孩子正值叛逆期,和父母也有著諸多的摩擦。
但伊能靜卻和18歲的哈利關(guān)系和諧,兩人還常常一同看電影、看畫展,不僅樣子看起來像同齡人,心理上似乎也沒什么代溝。
母子關(guān)系如此和諧,與伊能靜平日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無關(guān)系。
青少年教育專家孫曉云說:“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當孩子獨一無二的天性被父母看見和尊重了,他們就能綻放出令所有人的贊嘆的天生美好。
有一部紀錄片《零零后》,被稱為中國版的《人生七年》,里面有一個孤獨的孩子一一。
上幼兒園的時候,她就總是獨來獨往,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睡覺,一個人玩耍。
老師問:“你為什么總是喜歡一個人玩兒?”
她回答:“我就喜歡一個人玩兒?!?/p>
老師又問:“跟他們玩兒沒意思嗎?”
她又回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p>
你能想象,這是從一個3歲孩子的嘴里說出的話嗎?
然而,這個在別人眼中有些孤僻的性格,在媽媽的眼里并不算什么事。
媽媽說:“因為我和她爸爸都是這樣類型的,更愛獨處。所以,一一的狀態(tài),在我們眼里蠻正常的?!?/p>
說完,她笑起來。絲毫未曾因為外界對女兒的評判而焦慮。
10年后,一一慢慢長大,天性自然的舒展,加上大人們溫和的引導,從上小學起,就開始愛和小朋友接觸了。
不過,她并沒有變成一個外向的孩子,但卻成長為一個目標清晰,愛獨立思考的女孩。
媽媽說,她是個自推型的孩子。小學時候迷迷糊糊,對成績無所謂,但上初中以后,目標特別清楚,知道自己要做什么,達到什么程度,會自己要求自己。
從她的眼神中,你能感受到一個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信和篤定。
而她的這份自信,多半來自父母的接納和尊重。
2.
內(nèi)外向只是性格維度,不存在優(yōu)劣之分。
也就是說,孩子的內(nèi)向和外向性格其實就是孩子的一種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氣質(zhì)。
但大部分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外向一點,覺得這樣將來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
于是不斷地鼓勵孩子結(jié)交朋友,往所謂的“標準”方向去成長。
《零零后》中還有一位同樣性格內(nèi)向,行為異于常人的女孩辰辰,卻不被母親認可。
辰辰上幼兒園時,每天都會在幼兒園門口等待一個叫做南德的小伙伴。
這種等待,短則半小時,長則一整天,持續(xù)了一年,風雪無阻。
當其他小朋友吃著棒棒糖,滿院子瘋跑的時候,辰辰只是等待朋友的到來。
老師勸辰辰進屋子等待,或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或聽老師講故事,辰辰總會用兩個字回應老師的請求:“不好?!?/p>
即便老師再多勸兩句,辰辰依然堅定地相信:“南德會來?!?/p>
對于辰辰的這種執(zhí)著,媽媽解釋為“古怪”,看待自己的女兒,就像對待外星人一樣。
即便是10年后,辰辰的媽媽也覺得,自己的女兒一直沒變過,還是那個怪怪的問題小孩。
后來,青春期的辰辰,只愿意在虛擬的網(wǎng)絡(luò)中與人打開心扉,不愿意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人接觸,回避甚至排斥人際關(guān)系。
媽媽一直不認可辰辰的這種性格,擔心她程序化,不靈活,總希望她能外向一些。
但顯然,媽媽的這種不接納,給孩子造成了一些不適和不安全感,以至于孩子寧愿沉浸在自己的虛擬世界里,也不愿觸碰這個讓人不舒服的真實世界。
紀錄片導演張同道說:“假如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那么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是教育的起點。”
面對兩個同樣特別的孩子,兩位母親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造就了孩子不同的處世方式。
這種差異,根源就在于,父母是否做到了對孩子的尊重。
這種尊重,體現(xiàn)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當孩子磨蹭的時候,你是否能遵循孩子感知生活的速度,留足時間,讓他從容地面對?
比如,當孩子和你的想法不一致時,你是否能打消總是想要糾正他的念頭,停下來聽聽他的所思所想?
如果父母做不到尊重孩子的個性、天賦、喜好和專長,孩子很容易陷入深深的挫敗和失望中,成年后也不容易獲得幸福。
3.
被稱為“國民女神”的董卿,坦言自己總是很自卑。
很多人都不理解,她那么優(yōu)秀,從小到大成績那么好,怎么還自卑?
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父親對她的教育態(tài)度。
女孩到了青春期,往往會開始關(guān)注自己的外貌,于是常常照鏡子。
但父親就覺得照鏡子沒有意義,因此不允許董卿照鏡子:“你已經(jīng)長成這樣了,照鏡子難道還能更好看看嗎?”
董卿多年后談及自己的父親時曾樣描述:
“很難想象一個知識分子可以對自己的獨生女兒這樣苛刻?!?/p>
“他不讓我照鏡子,不讓媽媽給我買新衣服,不能有任何的文體活動?!?/p>
“父親有一句名言:‘馬鈴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時間照鏡子還不如多看書。”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孩子對穿衣打扮的關(guān)注,其實也是一個探索“我是誰”的過程。
心理學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說:人生的終極目的就是找到自己,一個人多大程度上找到自己、成為自己,就在多大程度上獲得了幸福。
尊重孩子的天性,倡導孩子自主選擇,過上屬于自己的人生,比起讓他活成父母期許的樣子更有意義。
很多父母總是抱怨自己養(yǎng)了一個熊孩子:你讓他好好吃飯,他偏要把飯全灑了,然后把碗扣頭上;你催促他抓緊時間,上幼兒園別遲到,他偏偏磨磨蹭蹭,做什么事都不上心……
但當你學會換位思考,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其實并不是有意要和你作對。
他們的不配合,往往是因為與我們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
你只有真正尊重了他們的感受,正視了他們內(nèi)心的需求,才能讓問題迎刃而解。
《極簡父母法則》的作者理查德·泰普勒,在書中提到自己和孩子相處的細節(jié):
有一次,泰普勒打算帶孩子出門辦點事。
兒子正在看電視,泰普勒讓他關(guān)掉電視,跟自己出門,可孩子就是不肯。
泰普勒告訴兒子,自己要去車站接個人,這比看電視重要多了。
但顯然,這個解釋并沒有說服兒子,兩人起了爭執(zhí)。
泰普勒開始反思:是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于是他問兒子,到底是什么原因不肯關(guān)電視。
兒子解釋說,這個節(jié)目是他最喜歡的,可他已經(jīng)兩個星期沒看過了。
聽了孩子的解釋,泰普勒開始理解他。
最后兩人都同意把節(jié)目提前錄下來,于是問題就這么解決了。
泰普勒解釋,這個問題其實跟節(jié)目沒多大關(guān)系,之所以能解決好,就是因為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對他的尊重。
4.
導演張同道曾提到自己選擇拍攝《零零后》的初衷,是源于自己和孩子相處的日常:
2006年的冬天,他正拉著自己4歲的兒子洗漱,兒子剛把手放進盆里,就大叫著喊燙。
張同道很生氣,自己明明試過水溫,是正正好的溫度,怎么會燙?
沒想到這時,兒子卻看著他的眼睛,說了一句讓他感到震撼的話:“那是你的感覺,我的感覺就是燙?!?/p>
這句話,讓張同道陷入了沉思,他突然反應過來,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和我們是不同的,而對00后來說,他們或許比我們這代人更善于表達。
也正是從這一刻起,他選擇了用紀錄片的方式,記錄下一群孩子的人生。
看完《零零后》,許多人開始反思一個問題:究竟把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才算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一位網(wǎng)友說得特別好:培養(yǎng)孩子遇事有自己主見,處世有自己章法,心中有自己目標的能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成功的教育。
做父母最重要的是什么?
尊重和愛。
這個答案聽起來俗套又空泛,但卻是解決大多數(shù)親子問題的萬能鑰匙。
尊重孩子生命的不同姿態(tài),是教育正確的打開方式。
*作者簡介:飛白,精讀主創(chuàng),個人微信公眾號:飛小白有話說(ID: feixiaobai2018)。本文首發(fā)于精讀微信公號(ID:jingdu999)。圖源:部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
你愿意怎么支配你一去不再返的時間?你愿意怎么度過你有且僅有一次的人生?別再猶豫將你最珍貴的余生傾注到你最渴望的事情上吧!長按下方圖中二維碼即可進入購買頁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