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朋友圈發了一張照片,兒子大哭:“我恨你

作者 |羅云霞

昨天晚上,閨蜜私信我,自己竟然被兒子「教訓」了一番。細問緣由,才知是一條朋友圈惹的禍。

原來,昨天她10歲的兒子剪完指甲,拿了閨蜜的指甲油把左手涂了個遍。閨蜜看著好玩,于是悄悄拍了照片發到朋友圈:「這小家伙,竟然喜歡一些女孩子的東西」,旁邊還配了個大笑的表情。

沒想到,兒子看到后氣得對她大吼:

「你憑什么把我的照片發到朋友圈,我同意了嗎?」

「這是侵犯隱私,我恨你!」

看到兒子如此生氣,閨蜜這才想起,不久前自己涂指甲時兒子好奇,她就給兒子涂了一個。兒子覺得好玩,但讓媽媽不要告訴同學,同學會笑話他。

閨蜜沒想到,才兒子竟然對自己的「秘密」如此在意……

的確,我們總以為孩子還小,孩子的事情也都是小事,甚至先入為主地認為,「小孩子談什么隱私?」殊不知,孩子對隱私權的渴求,遠遠超出大人的想像。

或許,大人一個不經意的行為,已觸犯了孩子的「隱私邊界」,在孩子內心劃下了一道傷痕。

隱私被侵犯的孩子,容易打破「心理圍墻」

前不久,在杭州的一個小區里,女兒與父親吵架,情緒激動地拿起了剪刀,母親因此報了警。

民警趕到后才得知,原本讀大一的女兒因疫情一直宅在家。下午三點有網課,父親見她兩點時還躺著,就用手機拍了小視頻發到家庭群里,說她賴床。

女兒很委屈,于是一直躲在房間生悶氣,沒想到晚上父親又一次不敲門進了她的房間,還掀開被子,再次責罵。

女孩哭訴道,父親不僅進她房間不敲門,還兩度掀她被子,這才一怒之下拿出了剪刀。

其實,生活中,「這位父親」并不鮮見,他們內心通常沒有「孩子也有隱私」的概念,總覺得自己做任何事都是為孩子好。

卻沒有意識到孩子正在長大,隨意闖入孩子的「世界」,強制干預只會適得其反。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自我界限」,指的是人與人之間內心的自我界限,心理學家也稱之為「心理圍墻」。

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在圍墻之內才會覺得安全,而一旦有人越過自己的心理邊界,強行進入到自己的領地,就很容易喪失掉安全感和信任感,激起內心的反擊。

看過另一則讓人瞠目結舌的新聞。

南京市江北新區,曾有一位14歲的男孩報警,舉報父親在房間安攝像頭監視自己。

警察趕來后,兒子很崩潰,父親卻說:

「你有多少隱私?」

「我是你什么人?」

「怎么不可以監控你?」

在父母監控下的孩子不但不會變得更好,反而會讓他們覺得反感、羞辱、崩潰,甚至會越來越叛逆。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教育孩子的全部奧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一份理智的愛,任何時候都應該是尊重與平等;一個溫暖的家,任何時候都應該是愛與約束同在。

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會引發情感危機

前段時間,一位網友因為「父母私拆他的快遞」被氣哭了。

原來,他在網上買了些小物品,因為自己不在家,就讓他爸幫收一下。沒想到,爸爸不僅拆了快遞,還質問他:「你買這些東西干嘛?」

「為什么要拆我的快遞?」

「我是你爸,怎么不能拆?」

聽到爸爸這么說,兒子委屈地掛斷了電話,忍不住大哭了起來。

正如網友@奇奇所說:

其實,這位網友真正傷心的,不是快遞被拆了,而是爸爸這種理所當然不尊重的態度。

以保護之名過度窺探孩子的隱私,其實更多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控制欲。

孩子沒有自己的隱私,不僅會傷害其自尊心,更會讓親子關系漸行漸遠。

做心理咨詢師的朋友,曾接訪過這么一對母子:

兒子初二,成績優秀,是人人稱贊的好學生。然而,媽媽口中的他卻叛逆、冷漠、沒人性,生氣了不但會出言不遜,還會把媽媽推倒在地,簡直是無可救藥。

真的是這樣嗎?

朋友深聊下去,發現了這對母子關系變化的節點性事件。

一年前,兒子一次無意中鎖門做作業,被媽媽發現了。為了防止兒子看手機、玩游戲,媽媽堅持不讓兒子鎖門。還趁兒子上學期間,直接把他房間的鎖給卸了,兒子放學回家看到門鎖沒了,立馬暴怒了。

除此之外,媽媽還經??磧鹤映閷?,翻他的書包,最近一次的交火,是兒子半夜醒來,發現媽媽正在偷看他的手機……

朋友說,當時特別心疼這個孩子。媽媽總是抱怨孩子冷漠無情,卻不知,不尊重孩子的隱私,相當于把孩子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把孩子當成了「敵人」。

「敵人」怎么能跟你心心相印、親密無間呢?

心理學家李子勛曾說:親子關系應大于親子教育。

不管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曾經有多親密,隨著孩子自我意識逐漸地增強,他們也會慢慢不愿意和我們分享私事。

聰明的父母不會以愛之名,偷窺孩子的隱私,跨越孩子的底線。一旦踏破這個底線,帶來的可能是親子關系的破裂。

真正的愛,始于父母尊重孩子那一刻

有一位網友曾分享過自己的故事。

上中學的時候,她是個問題少女。不寫作業,逃課,頂撞老師,有段時間還與鄰班的男孩子偷偷談起了戀愛。

有一次,她正在課堂給男生寫情書,不料被老師當場逮到,隨即就叫了家長。

她以為大禍臨頭,可沒想到,回家后母親不僅沒罵她,還把老師繳獲的情書還給她。

母親說:「每個女孩都有秘密,我當年也有,這是你的隱私,應當尊重。只是媽媽希望你能正確看待這個時期的情感。」

后來,媽媽還給她看了許多「少女刊物」,與她一起討論情感話題。

網友感慨,這件事對她影響很大,每次母親平等地與她交流,她心底都會涌出一股愧疚感,讓她發誓要好好讀書。

也正是這份尊重與信任,長大后,她處理情感問題也非常地篤定。因為她知道,在她身后,永遠有能夠全身心依賴的父母。

你看,只有父母尊重孩子,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孩子才愿意和你交心,教育才行得通。

通往孩子內心世界的鑰匙,只能由孩子自己交出來。

當發現孩子的秘密或隱私時,父母的教育方式恰好體現了愛的智慧。

閆妮在《魯豫有約》中也曾說過:「對于女兒的隱私,除非女兒主動分享,才會去看,否則是絕對不會去翻看孩子東西的?!?/p>

正因為這份尊重,女兒與閆妮無話不談,而且覺得媽媽最難能可貴的就是對她的信任。

教育學家曾說:愛而堅定的正面溝通,是比窺探隱私更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就像一把沙,你抓得越緊,離得越遠。

作為父母,充分的信任、良好的溝通,才能夠喚起孩子內心的自尊感和責任感,從而使孩子變得更加自覺。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喜歡談到一個詞「格局」。

什么是格局?

格局是一個人的眼光、胸襟、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

對孩子來說,父母的尊重是孩子長大后一切為人處世、氣度格局的源頭。

一個被尊重的孩子,一定是個擁有自由的孩子。

而這個「自由」會帶來一份溫暖,給孩子信心和力量,讓他不管走多遠,內心都很安定,不慌張。

愿所有父母都能學會尊重孩子的隱私。

-End-作者:羅云霞,多平臺簽約作者,射手座女生,喜歡文字,堅信只要不斷努力,最壞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郵箱tougao@ksjgs.com。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muying/view-183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