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不一
01
還記得前不久熱播的韓劇《天空之城》嗎?
劇中李明珠擁有一個公認的模范家庭。
丈夫事業(yè)有成,兒子聰明孝順懂事,
還考上了著名的首爾醫(yī)科大學(xué)。
然而就在所有人羨慕的目光中
那個孩子和保姆女兒私奔了。
那個母親接受不了自殺了。
翻開孩子的日記,一切真相昭然若揭。
在父母最開心的時候粉碎一切,
這是一場復(fù)仇。
“愛我嗎?還不如直接說你們需要對外炫耀的資本吧“
“因為學(xué)習(xí)不好,像看待蟲子一樣看待我“
“醫(yī)科大學(xué)是爸爸媽媽想要的,根本不是我想要的“
“我不想繼續(xù)活在地獄中了“
從未想過一向聽話懂事的兒子,
心底竟埋著那么多的怨,那么多的恨,
李明珠震驚而無助,卻只剩下一句話:
“那都是為你好“。
說了千百遍:為你好,
可曾親口問他一句:你到底好不好?
蔣勛曾經(jīng)指出:
我們有時候不知不覺在限制孩子,
甚至以愛之名,因為愛太偉大了,
大概你在罵孩子的時候也會說,愛你我才罵你,
但事實上,愛應(yīng)該建立在一個人與人平等的基礎(chǔ)上
02
帕萃絲·埃文斯在自己的書里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喝咖啡的時候遇見一對母女在買冰淇淋,
母親問女兒:“你要哪種冰淇淋?”
女兒回答:“我想要香草的。”
——“有巧克力的。”
——“不,我要香草的。”
——“我覺得巧克力的更好一點。”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怎么會想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歡巧克力的東西。”
——“我現(xiàn)在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這么倔,真夠怪的。”
看上去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實擁有驚人的破壞力。
女孩不斷被告知自我想法是錯的,不被接受的,
而母親的臆斷才是正確的。
這其實是大多數(shù)父母都會犯的錯誤,
將愛,作為控制的理由。
北大畢業(yè)留美學(xué)生的萬字長信還歷歷在目。
穿什么要管;
去哪里要管;
上什么學(xué)校要管;
即使被欺凌,被嘲諷,也要求他必須忍著....
“從小到大,我母親一直傾向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一切。”
6年前他拉黑了跟父母所有聯(lián)系方式,
12年里他沒有回老家過一次年。
有輿論批評他“自我”,“不孝”,“白眼狼”...
可這世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別人看他榮譽加身,成功順遂
只有那個男孩清楚的看見自己“傷痕累累的靈魂”。
事實上在無數(shù)乖張脆弱的成人衣裳里,
往往包裹著一個受過心靈創(chuàng)傷的孩子。
在萬字長信的最后,男孩這樣寫道:
“我們和我們的子女大部分是普通人,
然而,再普通的生命,也應(yīng)當(dāng)身為人而得到尊重,
也有資格追求安寧或精彩的生活。”
03
最近偶然看到一個視頻。
不過短短一分多鐘,卻觸動了無數(shù)人。
視頻里一位父親正在安慰生氣的女兒,
沒有居高臨下的敷衍了事,
沒有毫無原則的哄她開心,
更沒有不耐煩的訓(xùn)斥苛責(zé),
而是蹲下來,平視著孩子的眼睛,
耐心而認真的,如同和自己的朋友對話:
“你不一定非要開心“
“生氣沒什么大不了,只是不要這這種心情支配你太久“
“我會尊重你的底線,絕不越線“
“我尊重你,也尊重你的心情“
多少家庭里,
孩子在家長眼里是永遠的孩子,
家長在孩子眼里是永遠的家長。
然而,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通過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邊,卻并不屬于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
屬于你做夢也無法達到的明天。
世界上所有對孩子有益的事情,比如讀書,比如運動,
都可以引導(dǎo)孩子,但是不要強迫。
他是你的孩子,卻也是一個靈魂,
一個有自己獨立人格的個體,
教育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你期待的模樣,
他在出生的時候,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意志。
愛孩子,是一種本能,
尊重孩子,卻是父母一生的教養(yǎng)。
04
隔壁以前住著一家三口。
夫妻花了大功夫把女兒送進了“尖子班”。
從此以后,我聽到最多的便是各種恨鐵不成鋼的催促:
“你這成績拿出去,丟不丟臉”
“爸媽好不容易把你送進尖子班,你就不能爭口氣嗎?”
“你可不能讓我們失望啊”
.....
后來那個孩子的成績變好了,
但我卻再也沒看過她開心的笑容。
北京大學(xué)徐凱文教授此前提出一個觀點:“空心病”。
物質(zhì)世界越來越豐富,
精神世界卻越來越貧瘠和荒蕪,
無比優(yōu)秀的孩子,卻覺得人間不值得。
“徐老師,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不知道我到哪兒去了,我的自我在哪里,我覺得我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我過去19年、20多年的日子都好像是為別人在活著,我不知道自己是要成為什么樣的人。”
我們太習(xí)慣用成績定義一個人的人生,
太多父母擔(dān)心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拼命催著孩子學(xué)習(xí),拉著他向上,
我們拼命教他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
卻沒有教他,跌倒時,如何跌得有尊嚴;
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么清洗傷口、怎么包扎;
一頭栽下時,怎么治療內(nèi)心淌血的創(chuàng)痛,
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么收拾?
這浮躁功利的世界,怎么找到內(nèi)心的平靜。
05
很喜歡作家王開東的教育方式,
當(dāng)兒子考試倒數(shù),情緒陷入低谷時,
他沒有批評鞭笞,而是很認真的告訴孩子:
考試只是檢查你學(xué)習(xí)情況的一種方式。
無論你考得怎么樣,爸爸媽媽依然愛你。
很多美好的東西是考試考不出來的,
比如你身上的誠實、你的勇敢、
你的善良,還有你的堅強。
孩子,我對你非常的滿意。
考試總是有起有落,這很正常
考最后一名也沒關(guān)系,只要事后和我說一聲
不會考的現(xiàn)在會了,就一切都OK
學(xué)習(xí)不可能一蹴而就,有一個漫長的過程,
每天都努力,每天都學(xué)有所獲就夠了。
如果今天不想努力,那就休息一下,
還有漫長的一生,為何要急著讓他進步于成長呢?
這僅有的童年,
他有更多值得去在意的東西,不是嗎?
前不久為兒子慶賀17歲生日的陳坤,
在給兒子的信中只字未提對其未來的要求,
只希望他用感謝的心看世界!去感謝擁有的事與人。和未曾擁有和未曾如意的事件和人們。
希望他要覺察和小心自己內(nèi)心的“負能量”,
不要因為執(zhí)著負面情緒,遠離內(nèi)心的喜悅
更希望他好好的愛自己,尊重自己。多找時間靜下心,問問自己這階段有什么追求,之后,率性前進!生活之美,在于追尋。真實的體驗,品嘗每一個當(dāng)下的經(jīng)歷的滋味。
落筆是:“愛你并尊重你的爸。”
易中天在演講中提到一個觀點:“望子成人”。
中國太多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為什么一定要成龍,為什么不能成虎,成豹,
實在不行,成為一只快樂的米老鼠不行嗎?”
“望子成人的四個標準:真實、善良、健康、快樂。”
其實所謂成功,正像劉瑜指出來的:
是一個人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與熱情。
一個每天早上起床都覺得上班是個負擔(dān)的律師,
并不比一個驕傲地對顧客說"看,
這個發(fā)型剪得漂亮吧"的理發(fā)師更加成功。
如果孩子來到這世上,
只為了學(xué)習(xí),只為了成績,
只為了考上大學(xué),只為了找一份不錯的工作,
只為了賺錢買房買車,生而為人豈不浪費?
06
當(dāng)然,不止一次聽到父母無奈的表示:
這個社會壓力這么大,不優(yōu)秀是會被淘汰的;
逼著他向前走,是無奈之法。
然而很多時候,我們忽視了,
教育的本質(zhì)就像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
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想讓孩子擁有幸福的人生,先問問自己幸福嗎?”
“想讓孩子未來事業(yè)有成,先問問自己的價值感如何?”
“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
......
有記者詢問楊絳,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楊絳回答:言傳不如身教。
楊絳小時候,經(jīng)常看到父親讀書,
母親操持家務(wù),空閑時間也總是手不離書,
楊絳從小學(xué)著他們的樣,翻看書籍,
漸漸從中找到樂趣,從此好(hào)讀書。
而她的女兒錢瑗,也受父母影響,
從小拿著書閱讀,漸漸入道。
有人說,做了父母的人,就沒了自己
將夢想、希望和未來都寄托在下一輩身上,
這無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自己都喪失了進步的空間,
甚至喪失了獨立的生活,獨立的人格,
如何讓孩子在你的教導(dǎo)下展翅飛翔。
孩子不僅是生命的延續(xù),
更應(yīng)該是繼續(xù)成長的新動力。
如董卿所言:
“我要繼續(xù)成長,我不想因為他變得止步不前了。
我應(yīng)該很努力把自己變得更好,
讓他在未來懂得的時候,
對我有愛、有尊敬”。
高曉松始終堅持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
親愛的女兒生日快樂!感謝你看得起咱家,四年前趕來投胎,聽說投胎的決定時間只有五秒鐘,看來你心明眼亮有辦法。我猜你一定是帶著劇本來的,所以我們不會多 打擾你,讓你學(xué)這學(xué)那,或者不讓你干這干那,你就自由且自然地長大吧。唯一的希望是,你長大后的劇本里還有我們的角色,哪怕是路人甲乙,都好。
無論聰明與否,成績好壞,請相信:每個孩子都是種子,
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開始就燦爛綻放;
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不要看著別人怒放了,自己的那棵還沒有動靜就著急。
相信是花都有自己的花期,
細心地呵護守望自己的花慢慢的看著長大,
陪著他沐浴陽光風(fēng)雨,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相信孩子,靜等花開。
也許你的種子永遠不會開花,因為他是一棵參天大樹。
看更多走心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掃碼關(guān)注
視 覺 志
孩子
你慢慢來
你慢慢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