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是:婚姻幸福,你的另一半也會出軌

作者:三木水

來源:深夜療心(ID:shangzhou2018)

一天,我的一位來訪者,看起來很不經意地說,她看了她老公的一些微信。

和同一個人的聊天記錄有:

隔三差五地在晚上十點左右問對方“干嘛呢?”

聽對方傾訴工作、生活上的煩心事以及想法。

隔三差五地互道“晚安”。

蔡康永在《恕我直言》中曾經說:深夜發“干嘛呢”,意思就等同于“我想你”。

縱觀兩個人的聊天記錄:

頻率不是很頻繁,但是,很持續,每周都會聯系;

信息內容,雖然有一種“有說有笑”的即視感,但是,也并沒有什么過于親密的詞。

再翻翻自己和老公的微信……哪里有什么聊天記錄。

除了家長里短的一些“不得不說”的事情安排,和一些“嗯”、“哦”、“知道了”之類的回復之外,竟沒一句多余的話。

來訪者一邊說,表現出來的是波濤洶涌上的平靜,似乎還有一些不在意,自我安慰式的“我都懂,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不會有事的,不會有事的”以及自責——我怎么這么敏感?

徐徐地說了良久后,兜兜轉轉,她終于把問題說出了口,卻也是相當委婉:他這是不是就是正常的朋友溝通啊?

心理咨詢師不是裁判,也不是法官,我不能給任何判斷。

雖然,我心里的真實想法是:發以上內容的信息,絕對不是什么“正常朋友間的溝通”。

對于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來訪者何嘗不知。

我也自然不會傻到真的認為來訪者懵懂到看不清事實。

她的懵懂,只是一種防御。

沒有人能叫醒一個裝睡的人。

她還在防御一個她和我都明白的事實:她的老公,正在精神出軌。

另一半睡了別人,我們當然忍不了。

首先,這個事就得有個說法吧?

然后,咱們再捋捋這個事的前因后果,再立足現實,看看后面還過不過。

過是怎么個過法,離是怎么個離法。

但是,如果另一半只是“精神”出軌這種看不到摸不著的東西呢?

什么是精神出軌?

區別于“身體出軌”,精神出軌更偏重于沒有發生身體上的親密接觸,但是,在心理層面,對一個人有生理上的欲望,以及同時伴有的精神上的親密關系。

所以,“精神出軌”有三個特點:精神上的(區別于身體上的)、生理欲望、親密。

比如,比較直接的指向:

想和對方親密接觸;

對對方有幻想等。

再比如,精神上的親密關系:

有任何好吃、好玩、有趣的事情,第一時間想和另外一個人說;

總想和對方分享自己的想法;

總想和對方聊天;

會和對方說自己的另一半;

總是想著對方。

就好像我的這位來訪者的老公,從信息上看起來,并沒有什么“敏感”的帶有“其他色彩”的詞語,但是,能彼此聊很久,分享生活上的事情以及自己的想法,這就是精神上親密的關系。

更不用說:互道晚安,以及深夜發“干嘛呢”。

我們普遍認為:出軌,一定是因為現有的生活不夠讓人滿意。

《奇葩說》中,薛教授曾經說,茫茫人海中,你遇到那個“最對”的人的概率,幾乎為零。

也就是說,事實上,哪里有什么“the one”,每個人都是“one”而已。

而這個“one”,可能存在成百上千、成千上萬個。

很可能,一點都不獨特,更稱不上是什么“soulmate”,頂多只是個“mate”。

很冰冷是不是,現實就是這么冰冷。

這種情況下,伴侶的可替代性很強,沒有什么人是不可替代的。

所以,并不是你和你的伴侶出現了什么重大的生活問題,才會出軌,而是,很可能,你們生活的一如既往,好好的,結果,其中一方就這么默默地出軌了。

對于出軌的人來說,不是伴侶不夠好,而是,出現了一個同樣不錯的人。

在這一點上,數據同樣給到了支持:約34%的女性和52%的男性在出軌的一開始,對原本的婚戀關系并沒有什么不滿。

出軌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欲望。

欲望是一個觸及到“人本能”的話題。

《愛、欲望、出軌的哲學》一書中,搜集了很多哲學大師的情欲主張。

最終,他們提出:無論社會哪一階層,受過何等教育,無論當時流行何種道德、宗教或者法律規范,總會有人出軌。

人類史就是一部出軌史。

所以,你看到成功的企業家出軌、看到萬眾矚目的明星出軌、也看到平凡如你我的蕓蕓眾生的一地破碎。

欲望的重要促進因素:新鮮感。

在心理學上,叫做“柯立芝效應”:哺乳動物中,雄性動物會對同一雌性動物厭倦,直到引入新的雌性,雄性才會表現的興奮熱情。

作家亞米斯德·莫平曾說:“如果一對新婚夫婦,在結婚第一年,每一次的親密接觸,就把一美分投到罐子里,一年后,每一次的親密接觸,從罐子里拿出一美分。那么,他們將永遠拿不完罐子里的錢。”

想想,也是涼意四起。

也許,這不足夠道德,但是,這足夠真實。

那么,為什么會有人選擇精神出軌,而不是身體出軌呢?

精神出軌存在這樣一些特點,讓人覺得似乎“比較容易”。

第一,精神出軌不容易被抓到。

第二,精神出軌沒有實際的證據。

第三,好像覺得沒那么嚴重。

第四,沒有實際發生親密關系。

第五,現實出軌成本更高。

最后一條,是最現實的原因。

很多精神出軌的人,并不想離婚,而只是想,給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色彩。

你接受精神出軌嗎?

一項針對20626人的調研數據顯示:

有41%的人可以理解,但是不接受身邊的人這樣做;

33%的人認為,可以理解,如果伴侶精神出軌,可以視情況而原諒;

22%的人認為,絕不接受,一經發現,絕不原諒;

還有2%的人認為,只要不是身體出軌,就可以原諒。

從數據里,可以讀出一個很矛盾的事實:

絕大多數人表示可以理解精神出軌(高達76%);與此同時,也是絕大多數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63%)。

這似乎也在說明一個事實:

我們能理解,精神出軌是天性使然,但不是道德選擇。

我們作為一個“天性”在身上揮之不去的人,生活在現實的道德世界,如何在天性和道德之間衡量,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命題。

作者簡介:三木水,心理咨詢師,北京大學碩士,浙江大學學士。本文來源于深夜療心(ID:shangzhou2018),一個專業又走心的心理平臺。每晚十點,用文字為你療傷,用聲音和你相伴,讓我們一起成長。

或許你還想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潘幸知

攜手 千位情感咨詢師

百位婚姻律師

為你的婚姻和成長保駕護航

掃碼聯系情感分析師

咨詢情感問題↓

夫妻溝通|出軌|冷暴力修復

戀愛挽回|離婚適應|自我成長

預 約 付 費 咨 詢

請 聯 系 微 信 號

xingzhizaixian28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zhongyi/view-1745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