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papi醬在《拜托了冰箱》中的一番話成為大家的討論點。
papi醬和老胡結婚五年,沒有辦酒席,沒有度蜜月,只是簡單領了個證。
雙方父母在這五年中并沒有見過面,兩邊的父母都是各過各的。
結婚五年雙方父母沒見過面,這是讓大家驚訝的一點。
很多人受觀念影響,覺得兩個人結婚之后,雙方父母是要見面的。
但是昨天papi醬這么一說,給好多人打開了新思路。
雙方父母不見面,好像也行得通。
就像豆瓣上被高贊的這條評論:雙方父母合得來就經常見,合不來就算了,能省很多事兒。
papi醬拋出的另一爭論點是她和老胡結婚五年,不僅雙方父母沒見過面,每年過年,她和老胡都是各回各家。
papi醬是這么解釋的。
對于男方家里來說,兒子是最重要的;對于女方家里來說,女兒是最重要的。那兒媳、女婿要不要去,這就是次要的,先顧及主要的就好。
說實話,結了婚之后各回各家的例子,我是第一次見。
相信絕大多數家庭,在每年過年時,都是大年三十在男方家過,然后初二再回女方家。
所以papi醬和老胡過年各回各家的辦法,就引來很多討論。
有的人說,“過年各回各家”只是個例,不要盲目效仿,要根據個人情況而定。
有的人說,當然要在男方家里過年,初二才是回娘家的日子。
還有的人說,各回各家也是個好事,兩邊父母都不寂寞。
相比“雙方父母五年沒見過面”,“過年各回各家”好像更能激起大家的討論欲望。
畢竟過年回誰家這個事,可以稱之為世紀難題,特別是在有了孩子之后。
在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對“過年回誰家”這件事有過一個詳細的描寫。
方達和小河生下兒子點點之后的第一個春節,方達希望讓點點陪著他的母親元妮過年。
小河對方達的決定是一百萬個不滿意,她想帶著兒子一起回自己爸媽家過年。
方達一看小河的態度就急了。
“你別得寸進尺啊!我大過年的把我媽一個人扔家,陪你回家,你還想怎么的?”
小河也生氣啊。
孩子才出生沒多久,她的父母也沒有見過孩子,就倆大人回去過年算怎么回事?
面對小河的勸解,方達是油鹽不進。
因為在大地震之后,方達的母親元妮一直是一個人過,這好不容易有了孫子,方達希望能給老人留個念想。
這一點,是在方達和小河結婚之前就有過約定的。
可是女人在當了媽媽之后,心態難免出現變化,不想離開自己的孩子也是情理之中。
倆人就這么吵了半天,誰也不讓誰。
最終,小河和方達回小河爸媽家過年,把孩子留給元妮。
雖然這事兒解決了,但是小河和方達心中肯定都不痛快。
而“過年回誰家”這個話題,放在雙獨家庭面前,就更難解決了。
幾年前,宋軼曾經演過一個欄目劇叫《戀家有方》,其中一集就提到了回誰家過年的問題。
男方覺得按照傳統,結婚后的第一個春節應該回男方父母家。
女方一聽這話不愿意了。
怎么過年你家就熱熱鬧鬧的,我家就冷冷清清的?
男方一開始半開玩笑的勸女方。
——這怎么是冷清呢?明明是浪漫的二人世界!
女方在這個節骨眼上,一點開玩笑的心思都沒有。
她覺得,她的父母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對待男方,男方過年就應該回女方家里,不能讓女方父母失望。
男方一聽這話,也不愿意了。
平時大節小節都回你家過,那過年總得回我家吧?
男方說他家就他這一個孩子,一年都沒見過面,過年再見不著,跟失獨家庭有什么區別?
女方聽到男方這樣說,更氣了。
“你家就你一個孩子,我家也就我一個孩子!所以過年必須回我家!”
兩人徹底沒了耐心,都嚷嚷著“必須回我家!”
冷靜下來之后,兩人決定采用“科學辦法”。
分別用抓鬮和石頭剪刀布來決定過年到底回誰家,可事實上輸了的那一方,都會找各種理由重開一局,一來二去,沒有結果。
兩個人就這樣再次陷入了僵局。
后來男方實在沒轍,對女方說要不就各回各家吧。
這個辦法,在papi醬家里行得通,在這對小夫妻家里可行不通。
女方會覺得這是男方不重視他,所以只能兩個人一起回。
其實這不是男方傳統或者女方矯情,對于獨生子女來說,他們每逢過年過節,家庭觀念會更重一些。
我就是獨生子女,所以我特別能理解這種感受。不回男方家吧,說不過去;回了男方家吧,又覺得自己父母可憐。
這道題,解到這一步真的無解。
最后,小兩口相處的辦法是把雙方的父母接過來一起過年。
當然,這個解決辦法也是要視情況而定。我個人感覺啊,親戚少的獨生子女家庭還是可以采用這個辦法的。
比影視劇中更常提及“過年回誰家”的是各種小品。
我提出今天這個選題之后,立馬就想到了今年佟大為和楊紫在春晚上的小品。
在這個小品中,小兩口結婚三年,前兩年都是回的女方家過年。到了第三年,男方有些不愿意了。
倆人也是各種鬧,甚至連“離婚”這樣的話都說了出來。
后來是男方的父母做出的讓步,騙子女說他們在三亞旅游,不用急著回家過年。
但這個謊言很快被男方識破,因為男方媽媽是用家里的座機打的電話。
可以說過年回誰家,不僅僅是年輕夫妻要面對的問題,也是雙方父母要面對的問題。
在這個小品中,最后女方同意和男方回家過年,男方也做出了讓步,說明年在回他家過年,今年還是按照原計劃來。
相信很多朋友看到這里都會說,小編你這是拿影視劇和小品舉例啊,多少都會有戲劇效果的加成吧。
不瞞大家說,我還真找了不少真實案例,到底是影視劇更戲劇,還是真實故事更戲劇?
不好說啊。
在一些街訪中,路人們的回答確實是我意料之中的。
有“三十、初一在婆家,初二回娘家”的陣營。
有“一直在娘家過年”的陣營。
有“任何事都好商量”陣營。
還有“猜拳”陣營。
不過這只是一部分,還有一些現實生活中的例子,完全可以寫成劇本。
去年,有一則新聞是說一對90后夫妻,為了過年去誰家這個問題大鬧高速。
新聞上一開始說的是一名女子從車上“掉”了下來。
好在正好有一輛警車路過,民警看見一個男的在抱著女的哭。
在詳細了解之后,才知道這對夫妻是為了過年去誰家而爭吵,吵到不可開交的時候,女子直接從車上跳了下來……導致腦部受傷,無法動彈。
沒想到吧?竟然能因為這件事吵到跳車……
雖然最后這名女子并無大礙,但因為這個問題吵到這一地步,以后還能好好聊嗎?
比這位女子吵得更厲害的,是下面這位。
吵,到,昏,迷……
同樣是因為過年去誰家這個問題,再加上一些過年會遇到的瑣事,情緒激動到直接昏迷了……
現實生活中的這些例子,說實話比影視劇中的更富有戲劇性吧?
我針對這個問題,也采訪了很多我身邊的朋友。
剛剛結婚沒幾年的小J,大年三十到大年初四,會待在婆婆家過年。然后初四當天,坐一宿的車趕到自己父母家,待到初七再回到工作的城市。
第一年小J還能忍受這樣的奔波,到了第二年,小J的內心已經開始崩潰。
以至于現在每到年根,她都聽不得“過年”這兩個字。
別人過年可能是吃喝玩樂,而她的過年就一個字:累。
另一位朋友小C,和老公定居在北京。
為了讓雙方父母都不寂寞,每年過年都會在北京郊區租五天自助公寓式別墅,把雙方的父母都接過來,一起過年。
這個辦法,聽起來是挺完美的。
可是小C硬生生跟我抱怨了一下午。
他們要提前幫父母訂票,訂完票要訂郊區公寓,訂完公寓要把該買的都買齊,反正年還沒過,錢倒是花了不少。
然后小C補充道:“花錢都是次要的!關鍵是把雙方父母接到北京過年,四位老人總有互相看不順眼的地方,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小爭執,我們夾在中間頭都是大的!”
而沒結婚的小Y,被我問到這個話題,直接懵逼。
“我也想知道這問題怎么解決啊!!!”
小Y,一個未嫁女青年,雖然家里還有一個姐姐,但姐姐常年定居在國外,過年也不見得能回家。
小Y就在想啊,如果將來自己出嫁了沒辦法回家過年,姐姐又在國外,那爸媽要怎么辦?想到這個,妝都能哭花。
小Y目前想到的辦法,是兩家人過年一起吃飯,算是團圓飯。吃完飯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媽,這樣哪邊的老人都不寂寞。
可是這個辦法是有前提的:找的對象必須同城,或者不能是太遠距離。
說到最后,小Y發現這道題依舊是無解。
我倒是覺得,我們干脆就不解這道題。
每對夫妻的家庭情況不一樣,就像我們上面說的。papi醬和老胡的父母可以五年不見面,聽起來不可思議,但這對他們來說是最舒服的相處方式。
有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有的問題,就是個無解題。
對于“過年回誰家”這件事,還不如視情況而定,或者只要雙方過得舒服,回誰家都一樣。
那么最后,我也想問問大家,大家怎么看待這件事呢?
點擊圖片即可查看往期欄目
這種生活,還能“向往”多久?
王源,別急著長大,長大一點也不好玩
聽說點一下你會更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