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復 大叔 送你一個特別推送
文 / 萬能的大叔
黃磊女兒因染紫色頭發上了熱搜,在大多數人贊賞黃磊夫妻教育方式開明的同時,也有人看不慣她太成熟的打扮,稱這是“過分早熟,一點小孩子樣兒都沒有。”
與之前她“打耳洞化妝”“衣領過低”“穿露臍裝”時遭議論批評如出一轍。
不到15歲的年紀,就化妝、打耳洞、做美甲,是顛覆了大部分人心目中傳統好女孩樣子的。
傳統觀念中十多歲女孩子應有的樣子是:素面朝天,發不過肩,裙不過膝,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
但你不知道的是,黃多多就讀是一所私立國際學校,畢業后就可以出國留學,不像大部分中國學生一樣有中考高考的壓力。
相較于普通學校的應試教育,這種學校更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被大家詬病的染發、打耳洞等不符合學生形象的行為,在這種學校并不是異類,反而被視為孩子愛美的天性。
你看,條件不同,境遇不同,價值評判標準就會完全不同。
世界這么大,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所以在并非大是大非的事情面前,我們沒必要用自己的思維去衡量別人。
不以己度人,是最基本的修養。
01
習慣了以己度人,會在對待不符合自己認知的人和事時,戴上有色眼鏡,怎么看都是錯。
不久前,韓國曾做過一個人性實驗,讓人們基于自己的標準,根據外貌對他人進行評價。一個有紋身的女性被大家認為“是有點隨便的女孩,不是賢妻良母”。
結果卻讓那些評價者大跌眼鏡,這位女性很愛她的女兒,并將她照顧的很好。
網易云熱評里有這樣一個問題:
“一個女孩有紋身說明什么性格開朗還是有故事?”
回答簡潔卻一針見血:
“說明你有偏見。”
以己度人會讓人們思想囿于偏見的牢籠,傷人又不利己。
去年6月7日,高考第一天。大同三中門口,一位20多歲的姑娘在做義工,她高舉牌子,上面寫著“高考同學免費接送”八個大字。
與高舉的牌子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姑娘胳膊上的紋身。
也正是因為紋身,她遭到學生家長的拒絕,甚至有人惡語相向:快走開,別影響我們孩子考試,滿胳膊紋身一看就不是什么好人!”
姑娘被指責后,蹲在地上哭了起來。但哭過后她并沒有放棄,依然高舉牌子,笑迎每一位考生。
其實,她是一位謙虛穩重的姑娘,紋身只是她的愛好而已。她年輕有為,此次做義工是為了回報社會,將曾受過的幫助傳遞下去。
那些僅僅因為她的外表不符合自己的價值觀,就去否定她善舉的人,不只是淺薄,更是刻薄。
紋身遮擋不住姑娘內心發散出來的善,但傷人的惡語缺卻暴露了評價者內心的狹隘與偏見。
02
前些時間,師妹向我吐槽,“我考博成功發朋友圈慶祝,一位初中好友卻在評論里勸我讀博要慎重,不如早點嫁人生子,以免博士畢業不好找對象,耽誤美好人生。”
“雖然她可能真的是出于好心,但心里感覺真不是滋味。”
人和人的境遇、思想、追求都是不同的,有愛人孩子陪伴是幸福,追求更高學術成果也是幸福,美好的人生從來都不是只有一種樣子。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東漢時,朝廷官員高順為感恩華佗曾經治好他的病,便私下保舉華佗成為太尉府的正式官員。
他拿著太尉府的征辟信,找到華佗說:“你吃了這么多年苦,當上真正的官員,也該享受一下了。這可是我夢寐以求的目標啊!”
華佗卻笑著搖搖頭說:“你所求的不是我所需要的。我擅長的是醫術,周旋于官場不是我的目標。民間少了位良醫,官場多了個庸才,這不是什么好事吧?”說罷拂袖離去。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以自己的喜好,去揣摩他人的想法,并替其做自己認為最好的決定,其結果必然是自討沒趣。
我們的心心念念,可能是別人的無關痛癢。
三觀有對錯之分,卻無好壞之別,所以,不要總是把自己的想法硬灌輸給別人,更不能用自己的觀點去否定別人的追求。
03
今年1月31日,在江西南昌地鐵一號線上,一位媽媽怒氣沖天打罵自己的孩子,原因是孩子把地鐵票玩丟了。
路人紛紛駐足勸阻:“別打孩子了,再補一張票就好了。就5塊錢!5塊錢很多嗎?”
“5塊錢多,錢難賺,錢好難賺!”這位媽媽語氣里透著心酸與無奈。
原來這位媽媽一個人帶孩子,辛苦做鐘點工才勉強賺到每月900塊的工資,上面還有生病住院的老母親要照顧,此次坐地鐵是想去親戚家借點錢來買年貨。
5塊錢,對于很多人來說,是掉在地上都懶得彎腰去撿的一張紙,但對于這位母親,則夠她和孩子吃一頓飽飯。
很多人“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不知道還有這樣在生活的磨難下,為了5塊錢變得歇斯底里的人。
沒有了解清楚情況,就責問為什么不再買一張票,未免有些“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就像一位產后抑郁的媽媽說的那樣:“別人勸我,生活如此美好,你為什么不快樂呢?想開點就好了。可是,勸我想開點,就像勸一個殘疾人多運動一樣。”
這個世界上,并不是人人都有我們以為的那些優越條件,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竭盡全力了。沒有經歷過別人的苦,就不要輕易評價和指責。
當別人處在萬丈深淵,那些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手畫腳的人,無異于精神上的劊子手,不殺人,卻誅心。
04
家庭關系中,付出愛的時候最怕“以己度人”。
熊貓愛上兔子,給它最好的竹子,兔子回以最愛的蘿卜。他們都以為對方會高興,結果卻恰恰相反。
婚姻中,很多人以“關心和愛”為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對方身上,隨意干涉對方的思想和生活。
親子關系中也是如此。很多父母把自己的要求,或未完成的愿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從不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一句“都是為了你好”,潛臺詞卻是:我都是對的,你都是錯的,你應該聽我的,不然就是不領情。
不經意間,我們一直在為自己證真,卻在給對方證偽,還以為自己愛得辛苦。
以自以為對的方式付出愛,如同用錯的密碼去開鎖,密碼不對,只能感動到自己,對方卻永遠不能感受到愛。
這樣的后果就是,自己一直在等愛人或孩子說“謝謝你”,而愛人或孩子卻始終在等我們說“對不起”。
錯位的愛,不如不愛。
那些以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對方的愛,最終都會被別扭地拒絕;而那些根據自己的意愿為孩子鋪的路,以后都會成為孩子人生中的坑。
正確的方式應該是“投其所好”,用對方喜歡的方式去給予愛,才能讓彼此都舒服;讓孩子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發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
05
萊布尼茨說: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別人沒有義務符合我們的價值標準。
人生的狀態也有很多很多種,正如電影《怦然心動》里的經典臺詞所言:“有人住高樓,有人在深溝,有人光萬丈,有人一身銹。
我們見過的人,經歷過的事情,也許只是冰山一角。
我們之所以要多讀書、多行路、多交友,就是為了不斷見識世界的眾生萬象,打破自己狹隘的偏見,去理解和接受那些“不一樣”的存在。
一己之見哪能見始知終?少一點以己度人,多一點換位思考,多一點觀察和了解,多一點尊重和理解,世界會因為這一點一點而變得更美好。
作者簡介
萬卷萬里,90前老母親,上班帶娃兩手抓。文字是與大千世界的一次交談,是與自己內心的一場相遇。圖片來源網絡。
掃描下方二維碼
回復【頭像】 50套頭像你拿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