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高尿酸血癥患病人數超過1.8億,成為繼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之后的 第四高 慢性病。
尿酸其實是身體內嘌呤代謝的最終產物。人體內每天生成的尿酸和排泄掉的尿酸處于一個平衡狀態,如果高嘌呤、高營養食物攝入太多,多余的尿酸沒辦法通過腎臟排泄尿酸,就會被帶到血液中,沉積在其它的組織器官內。長此以往,將會“禍害”身體多個臟器。痛風、糖尿病、腦卒中、冠心病、尿酸性腎石病、腎功能損害都與高尿酸血癥有關。
痛風是高尿酸血癥的常見并發癥,身體內代謝不掉的尿酸會形成尿酸鹽結晶體,一旦沉積在關節及其他組織內引,就會引起起軟骨和滑膜組織發生急性炎癥發生關節疼痛等癥狀,稱為痛風屬于風濕病中的晶體性關節炎。
痛風首次發生時往往是急性的關節疼痛,大多數是在夜間或早晨腳拇指(第一跖趾)突然疼痛。在急性期后會出現間歇性發生,若不及時治療則會導致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影響肢體運動。
與此同時,還要和大家強調一下痛風的直接病因是高尿酸血癥。很多患者分不清楚兩者的關系,誤以為高尿酸就是痛風,其實痛風只是高尿酸并發癥之一,兩者不能簡單地畫等號。
高尿酸血癥和2型糖尿病這對“難兄難弟”甚是親密,在2型糖尿病中大約有近30%合并有高尿酸血癥,而血尿酸每升高1mg/dl,糖尿病的風險就升高6%-27%, 因此在高尿酸血癥群體中有大量的糖尿病患者。
尤其要提醒的是合并“無癥狀“高尿酸血癥的糖尿病患者,也就是沒有出現痛風、血管病變、腎臟病變等,可以先進行以生活方式干預;如果血尿酸水平仍高,則在生活方式干預的基礎上使用降尿酸藥物治療,同時定期檢測血尿酸指標的變化及治療反應,觀察有效性和安全性,以隨時調整治療方案。
高尿酸血癥很“傷腎”,可導致急性尿酸性腎病、慢性尿酸鹽腎病以及腎結石,最后引起腎臟功能喪失而發展為終末期腎衰竭。
同時,腎臟作為排泄尿酸最主要的器官,當腎臟功能減退時,腎臟排泄尿酸的功能也隨之下降,血中尿酸增高又加重了高尿酸血癥,互相傷害并形成惡性循環。
“我們一直在強調,體檢很重要。每年做一次體檢,做一次尿液化驗,做一個腎功能檢測,就能幫助早期發現腎臟疾病和高尿酸血癥。”梅長林教授指出,不管是腎病還是高尿酸血癥,不發作的時候不疼不癢,一旦有癥狀說明病情已進展,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檢查才能揪出隱匿病灶。
代謝不掉的尿酸在血液中的濃度不斷升高,就會慢慢沉積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內皮損傷,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更糟糕地是高尿酸還可能會與高血壓、高脂血癥一起作為聯合危險因素,導致血管壁炎癥或進一步導致血管壁平滑肌的細胞增殖及氧化應激,加重并發癥。
1、低嘌呤飲食:嚴格限制動物內臟、海產品和肉類等高嘌呤食物,鼓勵多吃新鮮蔬菜,適量食用豆類及豆制品。
2、多吃水果:水果富含鉀離子和維生素C,可降低痛風發作的風險。可食用含果糖較少的水果,比如櫻桃、草莓、菠蘿、西瓜、桃子等。
3、大量飲水:可減少痛風發作次數,減輕痛風癥狀。如果心腎功能正常,建議多飲水,維持每日尿量2000~3000 ml。咖啡可能降低發生痛風的風險。
4、禁酒:酒精干擾尿酸代謝,可增加血尿酸水平和痛風發作的風險,而且飲酒的量越大,痛風發生的風險越高。
5、減肥:肥胖增加發生痛風的風險,減輕體重可降低血尿酸水平。
6、藥物:對高尿酸血癥患者而言,遠離血尿酸,還要使用降尿酸藥物,這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來源:健康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