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丨應激性心肌病的臨床表現與診斷要點

應激性心肌病,又稱Takotsubo綜合征、心尖球形綜合征、章魚壺心肌病、心碎綜合征等。它以左室短暫性局部收縮障礙為特征,類似于急性心肌梗死(AMI),但沒有阻塞性冠心病或急性斑塊破裂的血管造影證據。在大多數應激性心肌病病例中,節段性室壁運動異常的范圍超過心外膜單支冠狀動脈的灌注范圍。下面介紹應激性心肌病的臨床表現和診斷要點。

流行病學與發病機制(一)流行病學1. 占肌鈣蛋白陽性疑似ACS患者的1%~2%1990年,應激性心肌病首次報道。在肌鈣蛋白陽性、疑似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或疑似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人群中,約有1%~2%存在應激性心肌病。一項納入3265例肌鈣蛋白陽性ACS患者的注冊登記研究中,報道其患病率為1.2%。一項系統評價得出相似結果,疑似ACS或STEMI 患者中有1.7%~2.2%存在應激性心肌病。2. 重癥監護患者中發病率更高,膿毒癥是其預測因素在軀體或情感應激的個體中,應激性心肌病的發病率尚不清楚。一項前瞻性研究納入92例內科重癥監護室(ICU)患者,這些患者無心臟病診斷和心臟病既往史。結果發現,26例(28%)患者存在左室心尖球形改變。平均住院7天時,其中20例的左室功能恢復正常。在內科ICU人群中一過性左室心尖部球形改變的發病率高,其中膿毒癥是左室心尖部球形改變的唯一預測因素。3. 年齡較大的女性多見相比于男性,應激性心肌病在女性中要常見得多,且主要發生在年齡較大的成人。國際章魚壺心肌病登記研究納入1750例患者,89.9%是女性,且平均年齡66.4歲。一項納入10項小型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的系統評價發現,女性占全部病例的80%~100%,年齡在61~76歲。(二)發病機制應激性心肌病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但比較應激性心肌病和ACS患者的左室收縮及舒張功能得出,與ACS患者相比,應激性心肌病患者的初始收縮功能可能與之相似或更差,而舒張功能可能相似或更好。目前提出的發病機制假設如下。1. 兒茶酚胺過量應激性心肌病的許多特征,包括其與軀體或情緒應激的關聯表明,兒茶酚胺誘發廣泛微血管痙攣或功能障礙,并由此導致心肌頓抑;也可由兒茶酚胺相關的心肌毒性直接引發。有研究評估了患者就診時血漿兒茶酚胺的水平,支持兒茶酚胺可能存在致病作用。在35例患者中,有26例的血漿去甲腎上腺素水平升高。在大鼠的束縛應激模型中,也觀察到兒茶酚胺水平升高以及可逆性的左室球狀改變。支持可能由兒茶酚胺誘發冠脈功能障礙的假說如下。
  • 冠脈造影偶有發現多灶冠狀動脈痙攣;
  • 冠脈造影上TIMI 血流幀數計數異常;
  • 隨著心肌病改善,暫時性心肌灌注異常緩解。
2. 冠脈疾病和功能障礙盡管其臨床表現類似于AMI,但冠脈造影通常顯示無阻塞性病變,只有少部分患者在乙酰膽堿激發下出現冠脈痙攣。應激性心肌病有時甚至與ACS無法區分。斑塊破裂以及血栓形成后血栓自溶的可能作用尚未明確,并且血管內超聲(IVUS)的檢查結果并不一致。一項采用IVUS的研究發現,5例診斷為應激性心肌病的患者,全部存在冠狀動脈左前降支(LAD)中段斑塊破裂的證據。盡管如此,其他應用IVUS的病例系列未在LAD中發現罪犯病變的證據。應激性心肌病可能并不是一種獨立的臨床病種,而是有較長包繞型LAD的患者前壁心肌梗死未遂的一種表現。這種血管的暫時性閉塞與隨后的自發性血栓溶解,可產生心尖頓抑及室壁運動異常,這些異常會在隨訪期間逐漸改善。3. 其他機制患者可能存在心腔中部或左室流出道(LVOT)動力性梗阻,這可能會導致心尖功能障礙。(三)易感因素關于應激性心肌病的易感因素,目前可用的數據有限。有家族性病例的報道,提示遺傳易感的可能性,可能有多基因遺傳基礎。精神障礙和/或神經系統障礙患者,可能易于發生應激性心肌病。在國際章魚壺心肌病登記研究中,發現55.8%的患者存在急性、既往或慢性精神障礙(如情感性精神障礙、焦慮障礙)、神經系統障礙(如癲癇、頭痛癥)。相比之下,只有25.7%的ACS患者存在上述障礙。

臨床特征

(一)病史

應激性心肌病的發作通常由強烈的情緒或軀體應激所觸發,例如親人意外亡故、家庭暴力、爭吵、嚴重的醫學診斷、大額經濟損失、自然災害或急性軀體疾病。在國際章魚壺心肌病登記研究中的1759例患者中,36%有軀體觸發因素,如急性呼吸衰竭、骨折、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感染;27.7%報告有情緒觸發因素,如哀傷/失落、驚恐/焦慮、人際沖突、憤怒/沮喪、經濟/就業問題;7.8%同時有軀體和情緒觸發因素;28.5%無明顯觸發因素。一項系統評價納入19項研究,共1109例患者,得出相似結果。39%的患者存在情緒應激,35%存在軀體應激。此外,精神或神經系統障礙患者可能易于發生應激性心肌病。

(二)癥狀和體征

該病最常見的主訴癥狀為急性胸骨后胸痛,但一些患者表現出呼吸困難或暈厥。在國際章魚壺心肌病登記研究中,最常見癥狀為胸痛、呼吸困難和暈厥,分別占75.9%、46.9%和7.7%。一些患者會出現心力衰竭、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速或室顫)、緩慢性心律失常、心臟驟停或顯著二尖瓣關閉不全的癥狀和體征。約10%的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出現心源性休克的癥狀和體征,如低血壓、精神狀態異常、肢體發冷、少尿或呼吸窘迫。

輔助檢查(一)心電圖應激性心肌病患者的心電圖常有異常,ST段抬高常見。在國際章魚壺心肌病登記研究中,43.7%的患者出現ST段抬高。ST段抬高最常出現在胸前導聯,通常與STEMI患者中所見相似。ST段壓低較少見。在上述研究中,7.7%的患者出現ST段壓低。其他表現包括QT間期延長、T波倒置、異常Q波及非特異性異常。(二)心肌生物標志物血清肌鈣蛋白(cTn)水平升高。在國際章魚壺心肌病登記研究中,中位初始cTn水平為正常上限的7.7倍。肌酸激酶(CK)水平通常正常或輕度升高,中位CK水平為正常上限的0.85倍。利鈉肽(BNP)水平升高,在上述研究中,82.9%的患者BNP水平升高,中位水平為正常上限的6.12倍。應激性心肌病患者配對隊列的BNP水平超過ACS患者配對隊列的BNP水平,中位水平分別為正常上限的5.89倍、2.91倍。(三)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顯像疑似應激性心肌病的患者,通常不需要行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顯像,因為大多數患者有ACS的高風險特征(包括cTn水平升高),并且會需要行冠脈造影。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可見左室心尖部暫時性灌注異常。(四)心臟磁共振成像(CMR)CMR對應激性心肌病的診斷和評估可能有幫助,特別是當超聲心動圖在技術上欠佳和/或同時存在冠脈疾病時。CMR可能有助于鑒別診斷、確定心室異常的全部范圍和相關并發癥。應激性心肌病中,CMR通常不可見釓劑延遲增強(LGE),而在AMI 患者中,可觀察到高強度心內膜下或透壁性LGE。鑒別應激性心肌病和心肌炎,LGE也有用,心肌炎以片狀LGE為特征。應激性心肌病中常見心肌水腫的CMR證據。CMR還可能識別出左室或右室的血栓。

診斷

對表現疑似ACS的成人,特別是絕經后女性,有胸痛或呼吸困難,聯合心電圖改變和/或cTn升高,且臨床表現與心電圖異常、心肌生物標志物升高程度不相稱,應懷疑應激性心肌病。

梅奧診斷標準

梅奧診斷應激性心肌病,需滿足以下全部4條標準。

  • 暫時性左室收縮功能障礙。室壁運動異常通常是節段性的,且延伸超過心外膜單支冠脈供血范圍。
  • 無阻塞性冠脈疾病,或血管造影不存在急性斑塊破裂的證據。如果發現冠脈疾病,仍可作出應激性心肌病的診斷,前提是室壁運動異常不在冠脈疾病范圍內。有此例外是因為一些應激性心肌病患者合并冠脈疾病。
  • 心電圖出現新的異常(ST段抬高和/或T波倒置),或cTn輕度升高。
  • 無嗜鉻細胞瘤或心肌炎。
因此,應激性心肌病的診斷通常需要冠脈造影、連續評估左室功能(初始評估通常用心室造影或超聲心動圖,隨后評估通常用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和cTn水平。

應激性心肌病與AMI的區別與聯系

應激性心肌病患者的表現與AMI 非常相似,兩者的區別與聯系見下圖。

小結應激性心肌病是與應激有關的心肌受損疾病,與AMI 臨床表現相似,常被誤診為AMI,二者區別主要依賴冠脈造影,但15.3%的患者合并冠脈病變。參考資料1. 劉文嫻. Takotsubo綜合征與AMI. 長城會2019.2. Ghadri JR, Wittstein IS, Prasad A, et al. International Expert Consensus Document on Takotsubo Syndrome (PartII): Diagnostic Workup, Outcome, and Management. Eur Heart J, May 29, 2018.3. 羅曉亮,李佳,趙雪燕,等。應激性心肌病臨床特點及預后分析。《中國循環雜志》2018年第9期。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jiankangyangsheng/2020/0522/182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