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新發現 | T790M突變陰性,使用三代EGFR TKI竟有

三代藥物最早在T790M突變陽性的患者中C位出道,隨后又進軍一線治療,拿下19del和21L858R突變這兩個最常見的突變類型。那么,T790M突變陰性的患者,是否有機會使用三代藥物呢?近期發表于Lung Cancer雜志的TREM研究發現,即使T790M突變陰性,患者接受奧希替尼仍然可以獲得接近半年的PFS。這項研究顛覆了筆者的認識,并圍觀了這篇文章,發現既往已經有了三代藥物治療T790M陰性并有獲益的報道,筆者對這些研究進行整理,和讀者共享。

作者:醫者仁心本文為作者授權醫脈通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臨床研究數據

AURA1研究中1,入組了61例T790M突變陰性的患者并觀察到了奧希替尼在這部分患者中的輕度療效。患者整體的ORR為21%,PFS為2.8個月,但需要注意的是,AURA1研究是劑量爬坡試驗,其中有20例患者接受的治療劑量低于當前推薦的標準80mg劑量。近兩年,三代藥物的研發進入第二個井噴時代,去年,陸續有多款三代藥物的劑量爬坡及隊列擴展研究數據發布。在Nazartinib (EGF816,一款新型三代EGFR-TKI類藥物)的I期研究中2,同樣納入11例T790M突變陰性的患者,結果發現,3例患者療效評估為PR,5例患者療效評估為SD,整體ORR和DCR分別為27.3%和72.7%。去年12月份,Lancet Oncology雜志公布了另外一款三代藥物——Lazertinib的1-2期臨床研究3。在劑量爬坡階段,共納入19例T790M突變陰性的患者,這部分患者的ORR為37% (獨立評審委員會評估)。盡管T790M突變陽性患者展示了更好的PFS (9.7個月),但T790M突變陰性的患者PFS也達到了5.4個月。Lazertinib的1-2期臨床研究中,T790M突變陽性及陰性患者的PFS迄今較大樣本含量的一項研究來自于近期的TREM研究4。這項研究者發起的單臂、多中心2期臨床研究共納入5個國家共計199例患者。分別有60% (120例)和26% (52例)的患者T790M突變為陽性和陰性,另有14% (27例)患者突變狀態不明。全組患者的ORR、PFS和OS分別為48%、8.9個月和17.9個月,其中T790M突變陽性和陰性患者的ORR分別為60%和28% (P=0.001),PFS分別為10.8個月和5.1個月 (P=0.007),OS分別為22.5個月和13.4個月 (P=0.002)。T790M陰性、陽性患者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PFS及OS有趣的是,在亞組分析中發現,T790M突變陰性并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患者,似乎只有攜帶19del的患者可以獲益,兩者的PFS分別為5.7個月和1.7個月,雖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112),但是兩條曲線分開十分明顯;兩組OS分別為14.4個月(19del)和11.9個月(21L858R)。T790M突變陰性患者,突變類型對療效的影響而腦轉移似乎同樣可以影響療效。在T790M突變陰性組,有中樞神經系統轉移和無中樞神經系統轉移的患者,中位PFS分別為1.6個月和5.6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9),中位OS分別為7.5個月和17.0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T790M突變陰性者,腦轉移對患者療效的影響

潛在的機制

為什么T790M突變陰性的患者接受三代藥物治療有效呢?筆者認為可能和以下幾個原因有關系:1.較低的突變豐度。可能這部分患者本身攜帶T790M突變,但由于T790M突變的豐度很低,常規敏感度的檢測方法難以識別,因此導致假陽性結果的出現,這也解釋了患者雖然有效,但療效普遍在6個月以內;2.液體活檢的局限性。由于二次活檢本身固有的局限性,液體活檢是一個很好的替代,但液體活檢的敏感性只有60%左右,同樣有可能造成假陽性結果;3、腫瘤異質性。不同的取材部位,患者基因突變狀態不同,導致假陽性結果的出現。

進一步思考

讀到這里,可能讀者會有一個問題,既然TREM研究發現,即使T790M突變的患者接受奧希替尼治療的ORR及PFS和化療相差無幾,考慮到奧希替尼更好的安全性,是否可以跳過化療,優先選擇奧希替尼呢?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可能欠妥。首先,奧希替尼目前在T790M突變陰性患者的后線治療并沒有獲得適應癥,這種超適應癥用藥存在很大風險;其次,盡管在TREM研究中數據非常漂亮,但既往研究數據并不完全支持這一結論;最后,TREM研究只是一個單臂的小樣本研究,并沒有在這部分患者中和化療進行頭對頭的比較,因此,這一信息只能是探索性的。既然如此,那這項研究的意義在哪里呢?筆者認為,對于T790M突變陰性的患者,當無標準治療可用時,在充分知情同意的情況下,可以作為一個治療選擇進行嘗試。參考文獻:1.J?nne PA et al. N Engl J Med. 2015 Apr 30;372(18):1689-99.2.Tan DS et al. Lancet Respir Med. 2020 Jan 15. pii: S2213-2600(19)30267-X.3.Ahn MJ et al. Lancet Oncol. 2019 Dec;20(12):1681-1690.4.Eide IJZ et al. Lung Cancer. 2020 May;143:27-35.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jiankangyangsheng/2020/0524/182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