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曾有一個話題:“醫生護士究竟有多辛苦”,引起了廣大網友的參與,紛紛有感于醫護工作者的辛勞,其中一位網友的分享,讓人感慨萬千。
2015年以來,國家全面推廣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立志行醫的青年從醫學院畢業后必須在國家認定的培訓基地完成 3 年規范化培訓,考核通過才能當醫生。3年的培訓,吃住在醫院,讓我們從各個方面對醫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三年的經歷包羅了各種酸甜苦辣,自然也包括躑躅前行于醫學殿堂階梯的艱難。
提到醫院的辛勞
我首先想到的是夜班
夜晚往往是病人病情容易急轉直下的時刻。值班的醫護人員必須團結如一人,手胼足胝的抗擊著借著夜色掩護猖狂進擊的病魔。醫院一個住院病區,往往有 30 到 70 位病人。
每到晚上,所有的護理工作都歸一兩名當班護士負責。ICU 以外的普通病區,護士們要根據病人病情,每半小時至一小時巡視一次病人病情,及時發現病人病情變化,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和醫囑做出處置。發藥、打針、換藥、霧化吸入、拍背吸痰……白天由一群護士做的工作,晚上由一位護士做,還要為病人提供各種生活護理。
護士的夜班一般分為前半夜和后半夜兩班,稱為“小夜班”和“大夜班”,分界線根據各科室的工作特點設在晚 10點或零點,因為一個通宵的體力勞動誰也吃不消。值夜班的護士們往往要在醫院留宿,有的醫院人手少,干脆要求“小夜班”的護士第二天別回家了,繼續正常值白班。護士的學制往往比醫生短,成家也相對早。每當看到同齡的護士姐妹忙于應付家庭與工作的雙份壓力,我就不由自主的代入自己,心情總有些壓抑。
在教學醫院,值夜班的低年資醫生多數是研究生和醫師規范化培訓學員。研究生教育改革后,能值班的專業碩士就少了,有的科室一個值班醫生要管兩三個病區。工作強度大,隨時可能遇到超出自己醫學技藝的險情,夜班是每個青年醫生揮之不去的心結。
夜班醫生可以抽空打盹休息,但是產科、兒科、心內科等專業的夜班醫生往往被戲稱為“仰臥起坐”和“起夜家”,因為每個病區平均半小時出一樁狀況,夜班醫生必須前去處理。被人驚醒的滋味總是不好受,何況一夜數次。
半夜第一個病人需要搶救,值班醫生搞定;還出現第二個病人需要搶救,年資較高的住院總醫師搞定;如果同時出現第三位病人亟待搶救,就需要叫二線聽班醫生了……醫護人員過勞與人手不足不僅在考驗病人的運氣(大家都不想成為需要搶救的“第三位病人”),還危害著臨床安全。
并不只有剛參加工作的年輕醫護人員需要夜班、白班“連軸轉”。如果夜里來了值班醫生自理不了的大手術,二線、三線聽班的高年資專家們就必須到場主刀。急診手術隨到隨做,病情相對平穩的住院病人接受的手術雖然叫“擇期手術”,可是事先病人和手術室已經完成了準備,人員和器械都缺少機動性,很難選擇改期。
專家們做了一夜急診手術,第二天還要按計劃繼續主刀擇期手術。聽著主任面帶苦笑抱怨自己行醫二十幾年沒睡過一個懶覺,我的思緒回到了從前。曾經的高中三年雖然辛苦,但總有金榜題名、功成圓滿,可以任性睡到日上三竿的一段時光。醫學之路遠比高三嚴酷,不給獻身者留一點放松的期盼。
轉到白天
醫院里最繁忙的崗位恐怕是門診
以 5 到 10 年計,醫院里很多科室的接診人數都漲了一倍。然而很多醫院的人事編制和建筑面積來不及調整,數量有限的出診醫生和診室就要接待更多的病人。醫療資源稀缺帶來的問題有許多,甚至還包括女性就業問題。比如有一位科主任曾經開玩笑說:“我一直想招聘小姑娘,畢竟女性心細。可每當面試的時候,我卻下意識選擇男同胞。今天幸虧帶著身高一米九、體重一百九十斤的男研究生出診,不然有個鬧事插隊的病人我真搞不了。”
“兒科就診難”歷來是社會熱點。前陣子的流感高峰,一位兒科專家在朋友圈里曬出了同事們人均每次門診接診140多位兒童的統計數據。由于患兒太多,大批需要住院的孩子滯留在留觀室和搶救室。兒科寄托了人類的未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為之獻身的勇氣,我們同齡人當中罕有人主動投身這項事業。
和兒科同命相憐的是產科。“全面兩孩”以來,盡管各地的婦產科克服了大批醫護人員同樣需要生育“二孩”的困難,增加了出診醫生數量,但是有的醫院每位醫生同樣要接診 140 到 160 位孕婦。而且由于大齡和高危產婦增加,醫護人員的付出更多了。
因為工作量太大,醫生傾向“動手不動口”,也導致孕婦的就診體驗極差,醫護人員的就職體驗也極差。接診壓力面前,一家不拒收無卡產婦的醫院,周期性的要求收住院的產婦一概自帶行軍床自帶被褥住院,分娩時躺在產房里的病人推車上。
旺季,新來的行軍床都擺不進產科病區,孕婦躺在在聯接相鄰病區的公共走廊上。有的時候行軍床都擺不開,新來的危重產婦坐在病房走廊的椅子上掛水輸硫酸鎂。為了盡快騰出床位,醫院不得不盡量選擇順產,避免住院天數較長的剖宮產。然而,保證效率、保證收治,意味著醫院要承擔“蘿卜快了不洗泥”的風險。行醫是良心活,出了意外,醫院首先要承擔巨大的道義責任。
比產科還繁忙的是急診。急診科超載的時候,亂得像個大雜燴:病人與家屬跟醫護口角,送新病人的110、120 跟喊著“同志,我們滿員了”的醫護推推搡搡。但是,與死神的賽跑仍在亂中有序中進行。危重病人進門,10分鐘內完成心電監測、氧氣吸入、建立靜脈通道等搶救處置,45 分鐘內獲得全套生化檢驗結果。危重病人確定手術治療,半小時內進手術室。導管室 24 小時值班,及時為病情發展迅速的心梗、腦卒中患者安放支架和溶栓。
盡管如此,由于醫院床位緊張,住不了院的重病號都滯留急診留觀。心梗回不了家的,腦梗下不了床的,肺病喘不動氣的,留觀室和走廊上都住滿了,老人所謂“年關難過”的冬季尤甚……急診是一份苦差,病人的安危瞬息萬變,一個人的生死可能就在一線之間。但是,急診同樣是一個見證奇跡的地方,醫學在這里充分展示它的魅力。
醫務人員的辛勞不僅充斥在具體科室
宏觀數據同樣讓人壓力山大
由于醫保制度的完善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也由于老齡化與慢性病發病率的上升,過去的十年間,我國醫療機構的診療總量上升了一倍。
醫護人員的忙碌不僅充斥在一個個具體的醫療現場,在數據上也同樣讓人壓力巨大。2005至 2012 年,我國千人衛生人員從 3.5 人增長到了 4.94 人,增長29%,但仍然落后于醫療機構的擴張。2006 至 2014 年,全國公立醫院的床均醫生人數反而下降了 11%。技術進步加快了病人的康復速度,醫院的人事編制卻沒有改變,醫護人員必須面對更多的病人:我國醫務工作者以占世界衛生總支出 1%的比例,為占世界 22%的人口提供了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這是 900 多萬醫務工作者加班加點、辛苦勞動實現的。其中有 300 多萬醫生,承擔了更為重要的責任。
也因此,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下,我們常年超負荷工作,約 50%醫生“工作日平均與家人相處時間”不足 2 小時,僅3%醫生有“雙休日”。繁重的工作剝奪了許多醫護人員正常的家庭與社會生活,青年醫護人員“婚配難”,甚至還有的老護士愧疚的說,自己是醫院的雙職工家庭,孩子直到上學,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不需要值夜班的工作,有可以陪著孩子度周末的父母。
“辛苦”不應當是醫護人員的
唯一的勛章
但越說醫務人員的辛苦,就越應該明白,“辛苦”不應當是醫護人員的唯一的勛章,更不應當是評判醫務人員價值的核心標準。能夠真正守護人民健康的應當是這些:
精湛的醫術
請輸入
諾爾曼·白求恩同志 39 歲成為了那個年代屈指可數的能夠手術治療“時代絕癥”肺結核的名醫,終生發明了數十種手術機械,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幾乎改變了胸外科手術。白求恩同志是站在世界級胸外科權威的位置,詮釋了崇高的品格與理想。
從容、溫暖的人性關懷
請輸入
作為我國婦產科學的主要開拓者、奠基人之一,林巧稚院士曾經對醫科生說過這樣的話:“當一個醫生,首先要知道責任重大。產婦或者病人進了醫院,就把她的整個生命交給了我們,我們要把她們當成親姐妹,從每件細微的小事上做起,體貼和關懷她們……”林巧稚院士每次拿起聽診器,都必是從容、溫暖的人性關懷。
飽滿的工作熱情和充沛的體力
請輸入
鐘南山院士在青年時代曾是運動員,因此形成了強壯的體魄。2003 年,當“非典”疫情襲來,年近七旬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深入“抗非”一線治療危重患者,為“抗非”勝利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希望的在不遠的將來,隨著社會的更多認同和理解,隨著醫療行業制度的不斷完善,讓我們醫務人員不再如此辛苦。愿“醫務人員守護我們的健康,我們關愛醫務人員的健康”真切的成為社會共識和主流。
來源|好醫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大家都在看
國家醫改=醫鬧
請把錢發給我們!
這就是天使的樣子
520!醫生致最愛...…
為什么挨罵的總是醫生?
全國醫生迎來區域注冊制!
急診應不應該拿國家的補助?
【國際醫師節】醫生您辛苦了!
醫師執業迎來5大變化!不可不知...
醫改時間表確定!醫護們又要忙了
我是醫生,但請不要找我幫這些忙
人民日報:醫療最難的永遠不是技術
人社部:鼓勵體制內醫生兼職、創業
人民日報:醫護太累了,好好歇歇吧
人民日報:“人死醫院賠”不能成慣例
重磅政策頻出,醫生大富時代要來了…
李克強:醫聯體內多點執業不用辦手續
各科室醫生520告白,總有一款適合你!
國務院部署2017醫改:70項重點任務!
衛計委大動作:在職醫生可以辦醫院了!
衛計委:醫療服務體系將迎來三大轉變!
醫嫂自白:因為老公是醫生 (看后淚崩)
衛計委發文,全國基層醫療機構福利來了!
兩會期間:這9位縣醫院院長被央視“曝光”
注意!4月1日起,醫師注冊迎來重大改革!
醫生的困局:做一千臺手術不如發一篇論文
重磅!國家衛計委首次回應互聯網診療監管
國人看不起病,跟醫護人員沒有半毛錢關系!
國家衛計委最新通知,或將改變基層醫療格局!
衛計委發布2017年改善醫療服務行動重點工作
醫生收入哪個科室最高?哪個科室最低?達到你的預期了嗎?
放大招,美國第一次通過發工作簽證和綠卡招募全世界醫護人員!
"啪啪啪時不痛,我就滿足了":成年人的性生活,究竟有多擰巴?
首張國人“飲食與疾病地圖”發布:你最愛的重口味里,藏著各種疾病!
醫生必看!“舉證責任倒置”規定被刪除了?新版醫療糾紛訴訟還有哪些新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