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要哭的3大理由,第2個你一定猜不到!

圖片:Dribbble|設計:AngeL Leon|責任編輯:鈴蘭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商務合作敬請聯系:business_6team@163.com

導言

前一段時間,有個叫「淚失禁體質」的詞突然上了微博熱搜。

說實話,我之前只聽說過「尿失禁」,知道這是疾病導致的,但還真的沒聽說過眼淚居然也會失禁,于是很好奇地去刷了下相關微博。

沒想到的是,我看網友們的評論居然看哭了,而且哭得稀里嘩啦,心想:這說的可不就是我嗎?原來大家都這樣,可算是找著同類了。

關于「淚失禁體質」,我從網上找了張圖,大家看了可能更容易理解:

▲圖片來源:google

其實這種「淚失禁體質」說法更多是從情感的角度來定義的,目前沒有醫學上的證據來解釋這種體質的生理原因,但是,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來好好來討論一下「哭」這件事。

人為什么會哭?

  • 生理機制

淚液由淚腺分泌,淚腺位于眶腔外上區的前部,由提上瞼肌分隔為瞼部淚腺和眶部淚腺。

人類淚腺是漿液性的管泡狀腺,腺體中有層間導管和 6~12 個小葉間導管,淚腺分泌的淚液經導管引流淚液到結膜穹隆部,由瞬目引起的淚道部眼輪匝肌收縮形成虹吸作用將淚液由淚小點排出。

▲圖片來源:google

正常人的眼表面覆蓋淚膜,由3層組成: 表層是瞼板腺分泌的脂質層,中層是淚腺及副淚腺分泌的水樣層,內層是杯狀細胞等分泌的黏液層。

正常穩定的淚膜是維持眼表上皮正常結構及功能的基礎,它能保持角膜、結膜濕潤,防止淚液水分蒸發,任何導致淚膜的完整性和功能破壞的損害因素,都會引起不適癥狀。

一般來說,強光或者異物刺激、空氣污染、細菌感染、疾病侵襲等都可能會導致眼淚分泌異常。

比如有的人出門如遇吹風有可能會出現「淚流滿面」的情況,一般是因為慢性炎癥刺激所導致的淚腺分泌異常。

如果她無論是在室內(靜止狀態)還是在室外都很容易流淚的話,那我們就會考慮淚道的問題,要么堵了,要么就是淚囊炎癥……

很多人以為這些情況是「干眼癥」,其實這也是個誤區,因為真正的「干眼癥」主要表現為眼睛干澀、有異物感、紅腫疼痛癢……而不是流眼淚(順手送個知識點)。

  • 心理原因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經歷會使情緒有較大波動的事件時,我們可能會用各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面部表情、語言、肢體動作等都有各自承擔的角色。

從心理的角度來看,眼淚是一種情緒表達的重要工具,這些情緒可能是正面的,比如喜悅、激動、感動等,也可能是負面的,比如難過、痛苦、恐懼等。

情緒性的哭泣是造物者賦予人類的專屬特權,從嬰兒落地的第一聲啼哭開始,我們就懂得通過這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來獲得母親的關注,并與身邊的人建立深刻的情感連接。

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有無數科學家試圖對人類哭泣這一話題作出解釋,目前流傳最廣的理論認為:眼淚是一種社交信號,它從哺乳動物的求救呼叫中演化而來,它表示有人正在遭受痛苦或是遇到了危險,需要別人的幫助。

而在現代社會,我們一般認為眼淚具有很強的符號意義,可以直接、明確地表達熱烈的情緒狀態,情感細膩、共情能力比較強的人可能會更容易流淚。

哭泣能帶給我們什么?

  • 保護眼睛

眼球平時就會不斷地分泌淚水,淚水中不但含有殺菌酵素,可抵抗外來細菌,還可潤滑眼球,假如這種基礎分泌量不足,眼睛會干澀不適,因此當眼睛有異物入侵時,便會自然反射分泌淚水,以沖走異物。

這對眼球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保護機制。

  • 排出損害身體健康的物質

曾有心理學家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試驗:讓一組被試觀看悲劇電影,并收集他們因感動而流下的眼淚;讓另一組被試切洋蔥,收集他們因辣眼而流下的淚水。

結果發現,因感動而流下的「情感眼淚」中含兒茶酚胺成分,「反射眼淚」中則沒有。

兒茶酚胺是大腦在情緒壓力下釋放的一種化學物質,如果在體內積聚太多,容易增加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圖片來源:Dribbble|設計:AngeL Leon

  • 緩解壓力

美國圣保羅雷姆塞醫學中心精神病實驗室專家研究發現,眼淚可以緩解人的壓力。

實驗結果表明88.8%的人哭后情緒能得到改善,只有8.4%的人哭后感覺更糟;70%的人哭泣時不會躲著他人;77%的哭泣是在家里發生的。(什么時間比較容易哭泣呢?研究發現39%的哭泣是發生在晚上,而下午6點到晚上8點是最容易掉眼淚的時間段。)

可見哭泣是一種可以釋放壓力、緩解心理緊張,有利于身體健康的發泄途徑。

為什么很多人不愛哭了?

在現在很多人的觀念里,哭泣好像已經與軟弱、無能劃上了等號。很小的時候家長就教育我們,摔倒了很痛但不可以哭,因為那樣是不堅強、沒有毅力的表現。尤其是男孩子,一旦在人前哭泣,可能就會被扣上娘娘腔、沒出息的帽子。

誰不想做個堅強勇敢、被大人稱贊的好孩子呢?再加上隨著年齡增長,承擔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于是堅強和忍耐似乎成為了每個成年人的標配,即使是崩潰,也只敢悄無聲息地在一個人的深夜爆發。

以前,由于性別刻板印象,男性的性格通常被要求要堅強、獨立、內斂、沉默,女性的性格特質則多被認為是溫柔、敏感、脆弱、情緒化。

事實上,這種性別偏見無論對男性還是對女性來說都不公平。

因為這意味著男性不被允許表達自己的情緒,流血流汗是被贊揚的,哭泣和喊痛是要被譴責的。

而女性呢,要溫柔賢淑、宜室宜家,情緒的發泄和表達被認為是脆弱、敏感、神經質等等。

但值得慶幸的是,社會不斷發展的最大好處之一,就是賦予了我們每個人更多的選擇權,這種選擇權不僅僅意味著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和職業,還意味著我們可以選擇自由地做自己。

任何人都不應該是被刻板印象固化的標簽,而是一個立體的、活生生的人,我們都一樣地熱愛生活,有想追的夢、想愛的人、想過的生活。

不論性別,不論年齡,不論國界,想笑的時候就大聲笑,想哭的時候就痛痛快快大哭一場,哭完擦干眼淚繼續向前走,這才不負生命饋贈給我們的獨一無二的禮物——為情緒流淚的天賦。

關于情感宣泄這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特定的方式,有的人習慣和朋友或家人傾訴來獲得支持和理解,有的人更愿意通過運動來調節自己的心情,還有的人喜歡定期大哭一場來紓解郁結于心的負面情緒。

其實我一直覺得,哭泣不是軟弱的表現,而是和運動、傾訴一樣,是一種正視自己的心理需求并學會慢慢與自己的情緒和解的調節方式。

在生活壓力巨大的現代社會中,無論男女,壓抑或偽裝自己的情緒都是一件很消耗能量的事情,甚至會導致我們對工作和生活產生倦怠感。

因此當我們想哭的時候,大可不必忍耐,及時將眼淚排出不僅會讓我們的身心舒暢,還能給身體和心理足夠的空間去療愈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點點在看,或者分享給好友們!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參考文獻

[1]周靜,陸俊杰,趙歡,等.大學生淚液分泌現狀及其相關因素[J].中國學校衛生,2016,37(12):1893-1894.

[2]李崢嶸. 為什么只有人類會流下悲傷的眼淚[N]. 南方日報,2015-09-18(A18).

[3]劉冬梅.淚液的分泌和排出機制與相應病理改變[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4,16(12):110-112.

[4]孫子雯,崔洪瑋,孫喜靈,等.干眼病的病因、發病機制及治療進展[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19,33(02):159-166.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muying/view-174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