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張母女倆的聊天記錄,讓人感慨良深。
女兒在向媽媽抱怨:別人的媽媽每天都接孩子放學,就她沒有;別人都有媽媽陪伴,就她沒有。
就算想和媽媽說話,也只能隔著冰冷的手機,用文字來表達她的思念和不滿。
媽媽因為要上班,從來不陪她,所以在孩子的概念里:別人的媽媽都是不上班的;上班的媽媽沒時間陪伴孩子。
為了安撫孩子,媽媽承諾過幾天工作完了就回去陪她。
隔著屏幕,都仿佛看到了孩子孤獨、失落的小身影和對著手機殷殷的期待。
這位媽媽就是薇婭,小女孩就是她8歲的女兒。
薇婭,算是時下最紅的人氣主播之一,是直播界的傳奇人物,她創下的直播帶貨記錄至今無人能敵。
就連人民日報都主動幫她的直播做宣傳。
人稱“直播永動機”的薇婭,一年365天,有330天在直播。
而在剩下的35天里,她還要輾轉各地洽談合作,每月休息一天是常態。
在一次直播中,薇婭談起自己的女兒當場落淚,她坦言自己愧對女兒,沒有時間陪伴女兒成長。
年收入超20億的薇婭,雖然在外人眼里名利雙收,風光無限。
但作為一位母親,她無疑是不合格的。
哈佛心理學家吉爾博特說:“十年以后,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沒有非賺不可的錢,只有轉眼長大的孩子。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不要讓陪伴兩個字,成為你人生中最大的“憾”,成為孩子一生都要治愈的“痛”。
不要讓孩子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綜藝節目《媽媽是超人》第三季,邀請了黃圣依和兒子安迪。
節目中曝光了安迪的生活環境:超大的游樂場,獨立的游戲室,還有獨立的幼兒園,所有看到的東西,都是他的。
奶奶霸氣地表示:冬天安迪想滑雪,我就給他建個滑雪場;安迪喜歡出去玩,我就給他建個游樂場。
只要是物質上的要求,家人基本都會滿足他,安迪過得完全就是一個小王子般的奢華生活。
可物質上的富足永遠代替不了精神上的富足。
在被問到:“爸爸媽媽平常工作忙不能陪你,你會感到孤單嗎?”
5歲的安迪淡淡地回答:“不孤單,我習慣了。”
黃圣依聽到兒子的回答,心疼地留下了眼淚。
小小的孩子,就已經習慣了孤獨。
也許他曾無數次的期待過父母的陪伴和關注,但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后,心中的希望也被消磨殆盡了。
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當孩子的生命力被看見的時候,它就會變成熱情和愛;當孩子的生命力不被看見,就變成黑色的。
有多少孩子,雖然生活在父母身邊,衣食無憂,但父母“隱形”的愛,讓他們內心孤獨、空虛。
父母對孩子的“無視”,生生把孩子逼成了“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因為長期缺席孩子的成長,這些父母在孩子眼里,成為了一個冷冰冰的“提款機”。
不要讓工作成為忽略孩子的替罪羊
朋友是個小網紅,為了方便自己做直播,她把孩子送去了寄宿學校。
我曾勸過她:“孩子才上小學,正需要父母的陪伴,這么小就寄讀,對他的身心發展不好。”
但朋友不這么認為:“我每天都要直播,哪有時間操心孩子啊。我這么拼命賺錢,也是想讓他生活的更好,他以后會理解我的。”
朋友的直播事業越做越紅火,有時候周末都不接孩子回家,和孩子的溝通幾乎為零。
尹建莉說:“想做一件事總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盡是借口”。
父母總是以工作為借口,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出去。
一句“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陪不了你”說到了很多家長的心坎里。
家長覺得自己賺錢養家壓力大,孩子就應該做出犧牲和讓步,理解父母的難處。
然而,參與孩子的成長同樣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父母的參與率和孩子的優秀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何江來自湖南農村,家里條件一般。
當地很多人把孩子留給老人帶,自己出去打工賺錢,沒幾年就蓋了樓房。
但何江的父母沒有這么做,他們白天地里干活,晚上陪孩子寫作業,給孩子講故事。
經濟上困難,父母就多種地,多養牲口補貼家用。日子雖然過得不富足,但有父母的陪伴,何江卻過得很開心。
后來,何江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又去哈佛大學深造,還作為哈佛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成了所有父母眼里最優秀的孩子。
在節目中,何江坦言,自己能取得現在的成就,離不開父母的陪伴和教育。
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優渥的物質條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父母的用心教育才是。
我們總想努力奮斗,把世界上最好的都送給孩子。殊不知,對孩子來說,最好的,其實是父母的陪伴。
人生有一種幸福,是成長的道路上有父母陪伴。
參與孩子的成長,享受苦盡甘來的幸福
看過這樣一個真實故事:
小文和閨蜜同時結婚生子,閨蜜是工作狂,生完孩子一個月,就把孩子給奶奶帶回老家撫養了,自己則忙起了事業。
而小文堅持自己帶孩子,產假結束后,小文白天讓婆婆帶孩子,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陪孩子。
一邊上班一邊帶娃的日子并不輕松。
每天起夜照顧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眠不足,早上只能頂著黑眼圈去上班。
周末,閨蜜喝茶逛街,過得好不愜意,而小文卻在家洗尿布、泡奶粉,忙得腳不沾地。
就這樣過了5年,孩子要上學了。
小文的孩子聽話、樂觀,和小文親密無間。看著孩子乖巧懂事的模樣,小文覺得自己這5年來的辛苦都值了,內心充盈著滿滿地幸福感。
而閨蜜那邊,孩子從小由奶奶帶大,和閨蜜一點都不親,即使現在接到身邊,還是天天吵著要奶奶。
閨蜜給孩子買玩具,買衣服,孩子看都不看;閨蜜想管教孩子,但孩子根本不聽,他覺得奶奶才是他最親的人。
現在日日為了孩子苦惱,對當年送走孩子的決定后悔不已。
聽過這樣一句話:人與人之間的親疏不是法定上的關系抑或血緣能解釋盡的。不論哪種關系,都是需要經營的。
養育孩子確實很辛苦,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看到孩子在自己的陪伴下健康快樂的成長起來,甚至出類拔萃時,那苦盡甘來的幸福感,是作為父母最大的驕傲。
《游戲力》一書中提到:
每個寶寶生來都是帶著一只空杯子,而為人父母的責任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往里面填滿“愛”和“親密”。
成長的路上,給孩子最好的愛就是陪著他長大。
工作和陪伴孩子并不是單選題,沒必要推到天平的兩端,做出二選一的抉擇。
每天花個15分鐘,陪孩子好好說說話;
每周花一下午時間,和孩子去戶外運動、踏青;
每年花一周的時間,帶孩子出去走走;
……
生活處處是陪伴,只要父母有心。
陪伴并不拘泥于形式,也不在乎時間的長短,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溫暖,就是有效的陪伴。
趁著孩子還沒有到把你推開的年齡,好好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陪孩子走過生命最初的重要階段,讓孩子內心填滿愛和陽光,擁有人生最絢麗的底色。
喜歡今天的文章,請點擊在看。
*作者:一點塵。喜歡書和美食,向往詩和遠方,于浮躁中活出一抹清歡。教育致力于為1~12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系微信號(ID:judushu)授權。*注: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于網絡。-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