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娃越來越難帶,2歲前就要這樣立規矩

1 歲后的娃能多鬧騰?

問問同事阿潘就知道了,她最近很煩惱,原因說出來還有點好笑:

她家小卷毛,一歲多之后,便沒以前那么乖巧了,干啥都不配合,有時候不順心,人家就撒潑打滾!

起因可能是......emmm,阿潘只是說:我們來唱個晚安歌(語氣柔和、態度“謙卑”)。

但娃的反應是一長串的”不要不要“,然后就出現了如下畫面——

▲孩子爸也沒轍,只好用拖鞋給娃墊住腦袋怕她撞到。

真的是氣煞老媽子。

曾經奶萌奶乖、見到你就笑的天使寶寶,怎么就整天“不要不要不要”,動不動就給擺臭臉、還會撒潑打滾擦地板了呢?

當阿潘把這個事兒說給大家聽的時候,好幾個老媽子都表示深有同感——娃開始不要爸爸、不要媽媽、不要睡覺、不要吃飯,什么都不要......

誒?說好的“terrible 2”,怎么沒到兩歲就這么難弄?話都還說不利索就先學會“叛逆”,這還怎么立規矩?做家長的好迷茫。

其實啊,不少新手媽媽都會有這個疑惑,同樣接受不了的,還有很多老人家,會覺得娃怎么突然對自己不再熱絡了,是不是嫌棄我這個老人了啊。

別方,今天就給大家吃定心丸!1 歲寶寶變成這樣,還蠻自然的。這都說明你家寶寶的身體發育、語言能力、自我意識等各個方面正在一個自然發展的節奏上哦。一歲后,“小可愛”變“臭臉王”

1歲以內,娃還是呆萌小可愛沒錯。

但一旦孩子的大運動能力、語言能力逐漸顯露出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們真的就跟雨后春筍似的,一天一個樣兒,從體格到性格。1 歲后,娃才不是簡單的小可愛

孩子一般到一歲半左右的時候,往往就會迎來“復雜的過渡期”,意味著Ta要從天生可愛,變得難纏又淘氣了。

打個簡單的比方,90 后們應該都看過神奇寶貝吧,這就相當于可愛的皮卡丘,也會進化到電力十足的雷丘了。不過孩子的發展,可比動畫片里的小精靈復雜多了。

固執、鉆牛角尖、情緒不穩定、孤僻、喜歡尖叫等等這些“古怪小大人”的行為,從 15 個月開始,會一天天顯現出來。

格賽爾人類發展研究所,發現幼兒在1歲之后會出現的一個共性的變化是:

孩子會經歷一段只關注自己、不在意別人、對周圍的人和事兒都變得冷漠、以自我為中心的時刻,哪怕是最親密的家人,他也會強力排斥——最明顯的表現,就是會大聲宣告“不要”。

偏愛“唱反調”的Ta們,不樂意讓人們碰Ta的臉蛋、身體、甚至Ta坐的小推車, 以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通過否定、拒絕別人,來捍衛“自我”的地位。

有個典型的例子:同事家的寶寶小皮球 1 歲多了,最近喜歡扔東西,平常扔扔塑料玩具就罷了,吃飯的時候逮著碗啊、餐巾紙啊、食材啊,全部都能給你扔地上。而且越制止、人家扔的越歡,大人給撿起來、又馬上給扔下去,可把媽媽和外婆氣壞了。

然后還包括喜歡撕書、喜歡玩媽媽的電腦鼠標鍵盤、喜歡翻閱各種障礙物,摸準他套路的皮球媽,發現還是看好他、讓他去折騰比較好,給他提意見啊,只會更來勁。

休斯敦貝勒醫學院教授約翰·薩金特說:

切記,對于您的孩子來說,這個世界仍然是一個巨大而神秘的地方;他經常對世界無能為力。他說“不”是正常而健康的,因為這讓他感覺自己好像能控制住自己。

“不聽話”,也是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

孩子之所以這么愛說不,還有個很無奈的原因——他還沒學會更多表達自我的方式,詞匯量也非常有限,而“不要”比較好發音、初試“拒絕”的寶寶,會發現這樣更容易引起周圍人的關注;另外還有模仿的可能,是大人日常的制止,讓他們更容易學會這個否定詞。

所以很多時候,娃連口頭禪都變成了“不要不要”……

◆這里給大家一個有意思的預告◆

到 21 個月左右的時候,孩子的自我意識表現方式往往會發生轉變,通常以堅持對物品的所有權來表達,口頭禪變成了“我的”。

兩歲的時候,又會變成強調展現“我的”“我會”來吸引別人的注意。嘿嘿,茁壯成長中的孩子總是善變的。家長該怎么做?出現叛逆傾向的寶寶,很容易讓家長們感到窩火;但糕媽勸大家啊:當你抱著理解的視角去看,明白這是成長必經之路后,其實不用和他們過于較真,別老想讓孩子服從你。但這不意味著無原則的退讓和順著孩子,只是這個階段對娃的不配合,你講道理通常收效不大,所以最好采取一種更溫和寬松的引導策略。

糕媽又敲黑板啦:溫和堅定,包治百病。下面獻出4大錦囊——

1給孩子做選擇題,比指揮更給足ta面子

讓孩子選擇,可以滿足她對控制感的需求。

注意你的姿態和語氣,如果ta拒絕“來塊蘋果”,那你就問她“是想喝一杯牛奶還是吃一口蘋果呀”,來分散她的注意力。

如果每天的穿衣大戰總是在上演,也可以讓娃自己參與選擇衣服或者搭配。

忍住,不準嫌娃搭配得丑,審美也是能訓練的。

2游戲會讓孩子感到友好

第二個方式來自于我們的同事烏云,她回憶女兒小的時候也是如此,啥也不要;不過她看的很開,那就讓孩子進入到傻笑的游戲模式,讓氣氛輕松點。

“我女兒小時候給她洗臉,她捂著臉說不要不要,我說那就洗小屁股吧,她就捂著屁股說不要不要,就這樣像玩的躲避球的幾輪之后,我趁機給她洗了臉,過程中她并沒有很抗拒,相反覺得很好玩。”

國外的《父母》雜志有篇相關文章的建議也是一致的:孩子的確總是會拒絕一些事兒,比如洗澡;但是,如果把家長的命令變成游戲,那么雙方都更有可能笑到最后而不是吵架。

比如建議“一起袋鼠跳到衛生間吧!”,或者計算跳到衛生間的路上,要走多少大步(或小步),或者編造一個洗澡打油詩(聽上去非常傻也沒關系)。

3順應孩子模仿的天性

第三個方式依然來自于我們充滿育兒智慧的編輯部,甄珍有兩個孩子,在這方面她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思路:孩子對模仿是很敏感的。

當老二開始進入“不要不要”口頭禪時期的時候,老大在一旁總是會模仿弟弟,這讓小的就說的更起勁了。

Get到孩子容易“別人做啥我也做啥”后,于是乎當媽的就改變策略,當孩子拒絕干某樣必要做的事情后,比如天冷拒絕穿襪子,甄珍干脆就每天早上只顧著自己穿襪子,動作很夸張:

比劃著自己的腳,說腳腳好冷啊好冷啊,我們要不要給腳穿上襪子呢,給它選哪件顏色的襪子衣服呢?!

看到媽媽穿上了襪子后,寶寶就默默地、很配合地模仿跟上,拿起襪子在腳邊比劃,這時大人再幫一把就可以了。

4避免突然打擾和疲憊

最后不得不提一下:不想讓孩子一直說“不”,就別在孩子正投入到某件事或者感到疲憊的時候,“下達指令”。

想想這些場景:

  • 大運動的發展、大腦的飛速發展、一天中接觸的海量新鮮信息,其實蠻容易讓孩子感到疲倦的。

  • 再有,在小睡時間或者睡前時間,孩子也比較容易不配合。

  • 還有人流量很大的商場啊、游樂場啊,也會讓孩子情緒焦躁。,變得不配合。

  • 另外,孩子如果專心在玩時,你突然讓Ta干別的事情,娃也很可能無法迅速調整到新狀態。

上面說到的四種情況下,幼小的孩子要么感到疲憊、要么感到無所適從,就很容易變得抗拒你的所有請求。

那怎么做比較好?有時候到點了就得做該做的事兒啊,大家不妨學學小姐妹甜椒的做法——

寶寶正搭著積木,你一看飯點到了要吃飯,別粗魯直接地抱到飯桌邊,突然中斷自己的快樂時光,換誰能愉快接受啊!可以用漂亮的餐具或者別的玩具做個轉折——

“哇,你正在搭的積木不錯哦,有綠色的塊塊;看,這朵西蘭花也是綠色的,它到桌子上躲起來了,咱們一起去找找看?”

總之呢,提前Get這些容讓娃易產生抗拒情緒的時間點,多一些換位思考、提前有個對策,會避免很多小孩哭鬧大人窩火的時刻哦!

怎么說呢?養娃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里有一個好消息和壞消息。

好消息是,雖然娃從 15 個月到 21 個月會有些叛逆,但隨著孩子各方面的發展、對自己掌控力的提高,ta的情緒會逐漸過渡到平靜時期。

壞消息是,過不了半年,兩歲半的時候,娃又會進入新的“叛逆期”,也就是傳說中的Terrible 2 了,那時還有很多新的教養問題等著家長呢。

娃的這種曲折中求發展的進化形態,可能也是Ta逐漸擁有更豐富、更立體的人格的必經之路吧 ~

召喚更多寶寶教養系列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muying/view-181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