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比人氣死人!“被父母嫌棄拿來跟親戚孩子比

你有過被父母拿你和親戚孩子做對比的經歷嗎?有武漢網友發帖:“人比人,氣死人。親戚之間,坐一起拉家常,常常會把這家的孩子與另一家的孩子做對比。你遇到過沒有呢?你怎么看呢?”

有網友認為有比較才會進步

也有網友認為沒有必要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類似這樣的話你們可能都聽過:

“你看,隔壁的xx期末數學考了第一名,你呢?”“這次年級第一又是王叔叔的女兒,你怎么不像人家好好學習學習……”

有一種奇特的生物叫別人家的孩子,這種生物不玩游戲、不聊微信QQ,天天就知道學習,并且每次都拿年級第一……

“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每個孩子童年繞不過去的存在。

和鄰居小孩比勤快。你看人家一放學回來就寫作業,你怎么就知道看電視,這么不懂事!

和親戚小孩比禮貌。你看人家一見到叔叔阿姨就問好,你怎么都不說話,這么沒禮貌!

和同班同學比身高。你看人家比你小好幾個月都比你高,你吃飯還好意思挑食!

在網絡上,有不少網友很苦惱自己被父母拿來和別人家孩子做比較

父母親戚總拿自己和親戚的孩子作比較應該如何對待?

我是個在校大學生,問題所說的親戚的孩子是我表妹,是個中專生,表妹家里算比較貧寒,父母文化水平比較低也不會教育孩子,所以表妹從開始上學就沒好好學習過,以前讀的中學也是我們當地最差的,后來考高中沒考上沒地方去,沒辦法只好去上中專,從那以后表妹自己發現學習的重要性所以奮發學習,現在在學校成績很好還總拿獎學金。

而我其實家庭狀況只比她好一點,我父母文化水平也低也沒有怎么教育過我,但是我是個比較自律的人,從初中到高中我都是上的當地最好的學校并且是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的,雖然我在學校的成績都平平不怎么突出,但是我還是考得一本大學呀,可是現在表妹好了,他們總在我面前絮絮叨叨表妹的豐功偉績,我就真的很煩,但是又不好說什么。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就“比較式教育”對1863名家長進行調查。

調查結果顯示,68.8%的受訪家長表示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57.7%的受訪家長坦言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優秀。

在節目《少年說》里,有一個女孩吐槽,自己的媽媽總拿自己跟自己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閨蜜比較,這讓她很受傷。

她所說的,是幾乎所有人在孩童時代都沒有逃過的“別人家孩子”的魔咒。

她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你這么差,怎么會有人愿意跟你做朋友。

而且生活中,不管她如何努力,媽媽給出的永遠不會是鼓勵。每次考試成績下來,一定是先說她很差。

久而久之,她壓抑了很多不滿。但這個女孩特別棒的地方在于,她其實體諒這是父母的一種方式,只是這種方式她不喜歡,所以她一直努力說出自己的想法,今天也不過是借助這種方法,再次讓媽媽能夠重視自己的意見。

但是,其實女孩說著說著已經委屈得哭出來,她媽媽依舊不能體諒她的想法,全程居高臨下的闡明自己的觀點。

“你應該這樣做才能事半功倍……”

“我是為了你好……”

“我認為你的性格是需要一些打擊的……”

和女孩的坦誠、理智相比,反而是作為成年人的家長,顯得固步自封。

而且這樣的情況不是個例。

女孩的閨蜜,那個別人口中永遠考第一的別人家的孩子,竟然也會在家中遭到家長這樣的對待。

她媽媽對她不滿的點不是學習,而是體育和性格。覺得她體育不及格,性格不夠開朗大方,什么都不行。一個每次都考第一的孩子,得到的評價竟然是“什么都不行”,簡直讓人無法想象。

家長們在孩子耳邊提起各種各樣的“別人家的孩子”,他們自以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激勵孩子,殊不知在這樣的比較暗示下,孩子會把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的過錯歸咎于自己的身上。

著名心理學教授陳祉妍認為,父母對孩子抱有期待,本身是一件好事。積極的、正向的期待,有利于孩子的自信心的樹立,孩子能夠從自己的努力中得到成就感。

但是父母期待過高,沒能了解孩子本身的特點,或是單從一個方面拿孩子的弱勢去和別人的優勢相比,這樣的期待則會變成傷害。

去年大火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幾位媽媽為自己的孩子都操碎了心,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都喜歡拿孩子的“成績”說事。

劇中的小男主方一凡成績一直不太理想,他的媽媽也因為臨近高考而一直抓著他的成績說事,拿他的成績和其他孩子比較,逼得他賭氣不參加高考了。

方一凡的媽媽因為只看重成績,忽略了方一凡熱心體貼、積極陽光的性格,他會在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挺身而出,安慰朋友的消極情緒,是朋友圈中公認的小太陽。

很多網友直呼想要方一凡這樣的朋友,可方一凡的媽媽卻沒有看到他的長處。

再怎么比較,我們也不能成為另一個人。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長。比如你家孩子雖然不會跳舞可是面對外人落落大方,彬彬有禮;他家孩子雖然舞蹈跳得好但是脾氣暴躁,唯我獨尊。別人家孩子學習好,是尖子生;我家孩子熱愛運動,是父母的開心果。

范亞飛

新東方成長中心創建人

不建議父母做過分的比較。

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優秀的,如果孩子沒有自己預想中那么出色,他們也絕對不愿意承認可能有一部分遺傳因素。然而,當家長看到了別人家的孩子正巧和自己幻想中的一樣時,“相對剝奪感”就出現了,覺得自己被剝奪了本應該享有的東西。

美國經濟學家 Robert H. Frank 說過,這個社會是一個勝出者獲得一切的社會,貧富差距正在變得越來越大。這也在某種程度上間接影響了現代人,尤其是身為父母者的價值觀。

我要提醒的是:當你認為自己家的孩子總是不夠好的時候,無形中你就給他植入了一個信號:你不好你不好……慢慢的,孩子就會接受這個設定,真的與你的預期差的越來越遠,與你話語中比較印象越來越近!喜歡這類口頭禪的家長的核心問題是:想驅動孩子變得優秀的方法錯了。

科學的比較應該是把孩子放在相對優秀的群體里,潤物無聲的變的優秀起來。教育學原理告訴我們,孩子越大受同齡人影響越大。也即父母的說教,年齡越大越起反作用!

很多家長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

羨慕他們天賦過人,才華橫溢,

但世界上并沒有生來就什么都會的“神童”,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和閃光點。

他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不是嗎?

—END—來源:綜合得意生活、知乎、兮兒的小木屋、都拿A夢、網絡等編輯:趙瑾 主編:李玲

  • “我不行了!”小伙報警后,當著警察面脫光衣服,還…...之后尷尬了!|睡前嘿嘿嘿

  • 湖北多地公布重要檢測結果!

  • 豈有此理!女子遭民警毆打、猥褻,警方不予立案!官方通報來了

  • 這個小區物業有貓膩,從水管里流出來的東西讓人看呆!

  • 多人中毒!湖北衛健委連發兩次預警提示!

湖北經視2020全面升級!陪伴大家多年的“經視熱線”將開通全新的“經視朋友圈”,開啟全新的寵粉模式。經視出圈,熱線寵粉!點擊圖片查看詳情↑從今以后,直播爆料、桃花報名、團長砍價、歡樂送禮……全都在這里集結!只要成為“經視朋友圈”的一員,您參與的每一項活動,都可獲得相應的“圈幣”,有了圈幣就可以換領豐厚福利!2020,快來加入經視朋友圈,讓我們成為梗朋友!點擊“閱讀原文”,即可進入“經視朋友圈”!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muying/view-18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