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隊長
愿每個孩子在懲罰中,都能得到成長和進步。
孩子一邊重新疊著,一邊小心翼翼地回看父親,而楊爍只是瞪大雙眼,火冒三丈地怒視著孩子。▼
“寶貝是不是覺得游泳很好玩,想學啊?”“但沒有大人在身邊,是很危險的!待會媽媽親自教你,好嗎?”那一天,小伙伴學會了憋氣,能夠簡單地在水中擺腿,仍舊憧憬著游泳。而我的媽媽一上來,就指著我的鼻子質問我:
“早就告訴你,不要隨便下水,你為什么就是不聽?!”“你不知道游泳很危險,很可能會淹死嗎?”從那天起,我莫名地畏懼下水,對游泳產生了極大的抗拒。盡管事情過去了多年,可每次回想起來,媽媽當時咄咄逼人的態度,竟比真正的死亡,更令我頭皮發麻!孩子犯錯后本來就會害怕,會手足無措,如果我們還只是黑著一張臉,要如何讓孩子平復下來,進一步去教育他們呢?父母有權威是應該的,但不代表總是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一味地去譴責、詆毀孩子,只會讓他們從內心本能地抵觸,不愿去正視這件事,也就永遠無法從中吸取教訓了。
或許,有些家長會說,既然懲罰會對孩子造成這么大的傷害,那我們是不是放任為之就好?絕對不是!復旦大學的錢文忠教授,就曾這么肯定過懲罰在教育中的作用:“光靠鼓勵是不能完成教育的,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沒有懲罰,培養不出優秀孩子。”其實道理我們都懂,但具體要怎么做,才能真正達到用懲罰教育好孩子的目的呢?一、辨別錯誤類型,針對性解決孩子犯錯時,父母首先要穩定好自己的情緒,即使情況很糟糕,也要保持冷靜。然后就孩子的行為,去分析到底是什么類型的錯誤,要怎么解決才好:
若是無心之失,說明孩子的經驗尚且不足,那就不必太過擔心,要相信孩子,多讓他們嘗試幾次,方可熟能生巧;反之,要是有意犯錯或無理取鬧,那就表明孩子的內心有“小情緒”了,它會不斷激化孩子的想法跟事實之間的矛盾。這時候,我們就要先跟孩子溝通,了解他們的意愿,再告知他們這種行為會導致的不良后果,最后引導他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去走。二、敢于直面錯誤,勇于承擔責任有時候,孩子犯錯并不是最糟的,反倒是他們不肯承認錯誤,那才是危害最大的。
前兩年發生過這么一件事:10歲的小軍從3層出電梯前,把4層到30層的按鈕按了個遍,然后遭到了業主投訴。小軍的父親知道后,先教育孩子亂按電梯不僅會耽誤別人乘坐電梯,還可能影響電梯正常運作,造成安全事故。然后提議父子一起寫檢討書,“爸爸沒把你教育好,也有責任,我們一起寫。”
態度溫柔而堅定,讓孩子直接認識到了錯誤,并在第一時間做出了相應的彌補。當孩子敢于直面錯誤,勇于承擔責任時,偶爾偏離了人生軌跡又怎樣?反正他們會及時回頭!三、對事不對人,不貼標簽有這么一句話,媽隊很贊同:重責其事,輕責其人。顧名思義,懲罰孩子是為了讓他們明白,自己的行為哪里做錯了,幫助他們分析犯錯誤的原因和后果。
而不是為了去抨擊孩子本身,更不能給他們下結論,貼標簽。比如說孩子,“你怎么那么笨,說了多少次了還是做錯?!”“就知道哭,這件事你就沒做好過!”這樣只會讓孩子本能地產生自我懷疑,“我就是這樣的人”、“我怎么都做不好”,最后便自暴自棄,懲罰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其實,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地犯錯中獲得成長,孩子尤甚。比如3歲時不好好吃飯、睡覺;4歲時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5歲時在幼兒園捉弄小朋友;6歲時學會撒謊、打人……
每一次犯錯,都是在展現孩子現有的不足,同時也預示著他們未來的進步。甚至有的時候,孩子犯錯也未嘗不是件“好事”。心理專家李子勛在《后現代家庭教育課》中說:“孩子犯錯是一種心理需要。小時候,孩子通過犯錯來確知與外界與他人的聯系,可以獲得對犯錯的免疫。”所以,面對孩子犯錯時,我們不要太過于焦慮。而情況較為嚴重時,給予適當的懲罰,可以盡快讓孩子成長。
我們深愛著孩子,因此愿意給他們改過自新的機會,更愿意陪在他們身邊,一起變得更好。希望每個家長在懲罰時,都能保持積極的態度,采用正確的措施;希望每個孩子在犯錯后,都能得到應有的善待,從中能有所收獲!-END-- 福 利 時 間-重磅消息!
現在只需9.9元即可搶報——“價值499元的繪畫體驗班”
名額太搶手,建議媽媽要抓緊時間報名~▼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搶▼
點擊“閱讀原文”,也可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