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奕文的聲音
文/禾小禾 來源:有書少年(qzgongdu)
最近,一個10歲確診男孩的一句話沖上了熱搜。
男孩叫桐桐,北京疫情發生后,因爸爸被感染新冠病毒,他也一同確診。
住院治療之余,小小年紀的他,還在堅持做作業上網課。
他說:“住院就是換個地兒學習。”
身患病痛,還能如此積極樂觀,不忘堅持學習,很快,他的這句話就上了熱搜,惹來網友紛紛為他打氣加油。
更惹來無數家長投來羨慕的眼光:
“這真是別人家的孩子!”
“自己家的孩子,什么時候能變得如此自覺……”
除了羨慕,父母還能做點啥?
其實,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
父母在陪伴孩子過程中,會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今天少年君和大家分享教育界的9大黃金法則。
讓父母教育孩子有方法,孩子健康成長每一天!
-01-
魚缸法則
在一家公司里,有一個魚缸,魚缸里有幾條小金魚,約三寸長,好幾年過去,也不見魚長,大家以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
有天總裁的兒子,不小心打碎了魚缸,小魚被臨時安置到院子里的水池里。
兩個月后一天,才想起買魚缸,卻意外地發現,三寸長的小魚,竟瘋長到了一尺。
魚養在魚缸里,好幾年不見長,可換在水池里,才兩個月就長到一尺。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孩子的成長亦是如此。
許多父母把孩子放在“魚缸”里培養,過分干預、控制孩子的學習、成長,讓孩子沒有自主決策的機會。
而不知,孩子在父母的“魚缸”中,永遠難以長成“大魚”。作家小霍丁·卡特說過:
“我們希望有兩份永久的遺產能夠留給我們的孩子,一個是根,另一個是翅膀。”
“根”就是讓孩子有著根植于內心的素養,而“翅膀” 就是給孩子一個自由發展成長的機會。
-02-
自然懲罰法則
小男孩約翰又一次忘記帶飯,這已經不知是媽媽提醒他的多少次了。
之前,怕餓著男孩的媽媽,總是給他送去。
這一天,生氣的媽媽不再給他送飯,想讓他記住,不長記性的后果。
果然,餓了一下午肚子的約翰,從此之后再也沒有忘記過帶飯。
這就是法國教育家盧梭的“自然懲罰法則”。
他認為,孩子受到的懲罰,應當是他犯錯帶來的自然結果。
天冷時,如果你的孩子要穿單薄的連衣裙,那就讓她凍上一會,受不了寒冷的苦,指不定馬上就會套上厚衣服。
下午有體育課,孩子硬是要穿上新買的皮鞋,那就讓他穿上鞋子跑幾圈,覺得不舒服的他,自然會換上運動鞋。
有的時候,讓孩子嘗嘗“自作自受”的后果,未必是一件壞事。
畢竟,孩子親身感受經歷的東西,往往比父母的任何說教、指責都來的深刻。
-03-
夢想法則
很多年前,一個貧窮的牧羊人,帶著兩個年幼的兒子在山上放羊。
這時,頭頂上飛過一群大雁。
大兒子看到大雁,興奮地說:
“要是我們也能像大雁一樣飛起來就好了,那樣的話,我可以飛到自己想去的任何地方。”
“我也想成為會飛的大雁,我想飛去天堂找媽媽。”小兒子也隨聲附和。
此時,牧羊人沉默片刻,想了想自己的處境,連溫飽都成問題,但還是用堅定的語氣對孩子們說:
“如果你們想,只要不斷努力,總有一天一定會飛起來,飛到你們想去的地方。”
父親的話,讓孩子們牢記于心,直到有一天,兩個孩子真的飛起來了。
他們——就是赫赫有名的萊特兄弟。畢淑敏說:
“尊重孩子的夢想,讓孩子一生幸福,就是最大的成功。”
孩子天真爛漫,想象力豐富,作為父母,我們要呵護孩子的夢想,孩子擁有夢想,加上父母的鼓勵和支持,沒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04-
狼性法則
狼是這個世界上最有好奇心的動物。
自然界的一個松果、一個鹿角,一個破樹枝,也能驅使它不斷探索。
在它眼里,就沒有任何一件事、一件物品的存在是理所當然的。
這像極了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孩子,和孩子一起走路,你可能會發現,他總是喜歡走那些坑坑洼洼、彎彎曲曲的小路。
在他們看來,這些曲折、富于變化的路面,比那些平坦的道路更有吸引力。
如果孩子具有這種探索精神,家長應該感到高興,充滿好奇心的孩子。
在他面前世界就像一盒又一盒等待打開的巧克力,每一個“為什么”背后,都意味著希望、驚喜和快樂。
教育家陳鶴琴說:
“好奇心是孩子獲得知識的一個最緊要門徑。”
呵護好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主動去學習、去成長。
孩子一旦有了這種特性,那么他一定能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綻放光彩。
-05-延遲滿足法則
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在1968年進行了一項實驗。
他在一個幼兒園找來十幾名幼兒,并給每人發了一顆糖。
之后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顆,可如果等上20分鐘后,就能額外得到一顆。
對于四五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等待,確實是一種煎熬,大多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
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經受住了誘惑,成功獲得獎勵。
多年跟蹤發現,能堅持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青少年時各項綜合素質,明顯強于等不及的孩子,且在成年時更易成功。
延遲滿足的孩子,更有耐心,自控能力更強。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
“你知道用什么辦法使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百依百順。”
生活中許多事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愛孩子,就要讓孩子在延遲滿足中學會等待,培養孩子幸福一生的品質。
-06-
南風法則
有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大,他們賭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
北風冷風凜凜、寒冷刺骨,不料行人將大衣越裹越緊。
南風徐徐吹動,讓人如沐春風,很快行人覺得熱,開始脫掉大衣。
毋容置疑,南風獲勝。
"南風法則"也叫"溫暖法則",告訴人們溫暖勝于嚴寒,寬容比懲罰更有用。
在教育孩子上同樣適用,當孩子犯錯后,如果父母常常扮演"北風"的角色,最終會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
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牛奶瓶,錯誤已經發生,媽媽不妨和孩子玩一會地上的牛奶海洋;
之后再告訴孩子,地板遭罪了,得趕緊收拾,并教會孩子正確端牛奶的方法。
孩子都是在不斷犯錯中成長的,不怕孩子犯錯,而是讓孩子在錯誤中總結教訓,進而找到改進方法,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教育孩子。
-07-
尊重法則
90后作家林卓宇, 5歲開始寫作,12歲就出書,15歲榮登湖南作家協會最年輕的會員。
有人問,這么優秀的孩子,父母是怎么培養的?
林媽媽說,從小到大沒有強迫過孩子做什么。
孩子喜歡看書,就給他買書。
孩子喜歡寫作,就支持他寫作。
孩子喜歡花草,就帶他去看花草。
總之,把握好大方向,尊重孩子的選擇。
有人說,給予自由和尊重,才是賦予一切生命成長的動力。
孩子,當然也不例外。
音樂家龔琳娜在一次采訪中說:
“我認為最好的親子關系是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讓他們自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想走的路,父母能做的只有慢慢的目送。”做父母的,要在孩子發展的每一個階段,盡可能地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樣才能護送他們進入到人生的下一個階段。
-08-
強化定律
看過一個鯨魚實驗。
科學家將一堵玻璃墻放在水里,再將鯨魚和食物各放一邊。
一開始,為了獲取事物,鯨魚猛烈撞擊玻璃,多次實驗無果后,科學家發現,鯨魚不再撞擊了。
更不可思議的是,科學家把玻璃墻拆了后,鯨魚仍只在自己的一邊活動。
顯然,在鯨魚的心里,已經筑起了一道“玻璃墻”。
鯨魚的習慣可以培養,孩子的習慣更是可以塑造。
童年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父母要注重孩子成長的細節,強化孩子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孩子養成好的習慣,就會不知不覺地馳向正軌。正如葉圣陶所說:
“什么是教育?
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習慣。
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不但學習效率會提高而且會使終身受益。”
-09-
羅森塔爾效應
這源于一個震驚故事。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有一次來到了一個學校,在一個班里隨機抽取普通孩子,然后告知孩子,他們的未來注定與眾不同。
雖是一次謊言,但時隔8個月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個班上時,驚喜地發現這些孩子的成績果然大幅提高。
連校長都感慨羅森塔爾真會看人,這時,羅森塔爾才道出原委,也提出了神奇的羅森塔爾效應原理:
當你以積極的期望去對待一件事物時,這件事物本身也會朝著越來越積極的方向發展。
這就告訴父母,你期望孩子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孩子就可能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換句話說,你越看好孩子,孩子就會發展越好。
心理學家詹姆斯也說過,人最本質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最信任和依賴的人,父母的肯定和鼓勵,是成就孩子路上的重要基石。
有句名言說:
“孩子出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人民日報》曾說,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遠是父母最重要的事情。
點亮在看,與父母們共勉!
- END -
* 作者:禾小禾,本文來源于公眾號:有書少年(lD:qzgongdu),睡前伴讀經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 主播:奕文,90后媒體人,愛書、攝影、古典樂、展覽以及一切新奇的事物。典型射手座姑娘,對生活充滿了探險欲。
* 圖片來源:花瓣網、堆糖網
▼
想了解更多伴讀君的故事嗎?
每天晚上陪你說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