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個女孩在成為母親時,她潛意識中關于養(yǎng)育的知識和方法都來自于母親。不管是想要傳承還是逆轉母親的教育方式,母親對我們都產生了深入骨髓的影響。
我是一個 6 歲女孩的媽媽,在育兒的旅程中,我經歷了從痛苦到絕望,到放逐自己,再到覺醒,最后重新獲得了自由。
我想和你分享發(fā)生在我身上的母女故事。
作者|Negi
來源 | 奴隸社會
ID|nulishehui

做母親那樣的媽媽2014 年 10 月 16 日,女兒出生了,而同年 11 月 15 日,母親卻去世了。因為這兩天的陰歷日期都是九月二十三(那一年閏九月),我痛哭了一場后,在恍惚中認定女兒就是母親的化身。于是我下定決心:我要成為母親那樣的媽媽,像母親照顧我那樣來照顧女兒。母親和大多數(shù)父母一樣,自己省吃儉用,卻對孩子有求必應。從小到大,母親將所有她認為珍貴的東西都留給我和哥哥。女兒出生后,我就辭職當了全職媽媽。我一心以母親為榜樣,懷著抱恩的心態(tài),把所有的時間、精力和金錢都放在女兒身上。她的吃穿用度全都用能力范圍內最好的,在教育上更是費心費力。女兒還不到兩周歲時,我就開始物色幼兒園。從教育理念到課程設計,從硬件設施到教師培訓,每個幼兒園我都會跑兩三趟,反復比較。最后選中的幼兒園離家很遠,每天都需要我早送晚接,但我覺得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吃苦受累是應該的。為了讓女兒打開眼界,我?guī)缀醢阉信嘤柊喽冀o她報了個遍:舞蹈、繪畫、英語、足球、輪滑、科學實驗、機器人、跆拳道……每天我都帶著女兒奔波在各種培訓班之間。與此同時,我也想把家務做得像母親一樣完美。然而,盡管我竭盡全力,卻依然無法做到。母親總是把家里收拾得纖塵不染,井井有條,而我家里總是落著一層灰,廚房油膩,衣柜凌亂;母親做出的面食常常讓鄰居們交口稱贊,而我連面也發(fā)不好,蒸出來的饅頭更是難以下咽;母親的針線活做得精致漂亮,而我連縫紉機也不會用,弄斷了無數(shù)根縫紉機針也沒學會;……作為母親的女兒,我竟然連她的一項技能都沒有學到,一種深深的挫敗感和愧疚感壓在了我心頭。我的情緒因此越來越不穩(wěn)定,對女兒的態(tài)度也時好時壞。我心情好時,無論女兒怎么鬧,我都很溫柔耐心;而我心情差時,我會被女兒的一句話引爆,把她關小黑屋,有時還會打屁股。印象中母親雖然多次訓斥過我,卻從未關過我小黑屋,也從未對我動過手。而且父母感情和睦,很少吵架。于是我陷入了更深的愧疚和自我否定之中。我反復地質問自己:我真的是一個合格的媽媽嗎?為什么我做不到像母親那樣?我拼命拽著孩子往前跑,但方向是不是搞錯了呢?

▲我和母親。

讓女兒不要像我一樣對自我的徹底否定,讓我開始懷疑母親的養(yǎng)育方式。于是,我將自己的笨手笨腳和懶惰,歸咎于母親無微不至地照顧;將自己的自私嬌氣,歸咎于母親的寵溺和優(yōu)待孩子的習慣;甚至將自己的任性又沒主見,都歸咎于母親對我的包容。可在我心目中,母親一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生出這種想法,我認為是對母親的背叛,這又讓我陷入痛苦和內疚。然而,對女兒的愛終究占了上風。“我不能讓女兒重蹈我的覆轍”,我對自己說。然后,我把養(yǎng)育目標改成了:讓女兒不要像我一樣。我開始對年僅 3 歲多的女兒提出各種要求:每天自己洗襪子,自己收拾玩具,自己疊衣服,幫忙擇菜、掃地、晾衣服。家里的好東西不再允許女兒優(yōu)先享用,而是家人均分或者長輩多分。同時,我又不斷告訴她: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不要為了得到他人的表揚而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有人威脅你說不聽話就不愛你,那就不是真正愛你的人。我希望女兒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毫無壓力地向我傾訴;也希望她獨立自主,敢說敢做;還希望她愛自己的同時能平等對待家人。然而現(xiàn)實并不會按照自己理想的劇本展開,女兒還是成了我的“翻版”:在鄰居眼中是可愛的乖乖女;為了得到他人的贊揚會積極表演歌舞;和小朋友交往時當小跟班,受“欺負”。為此,我生氣、擔心、焦慮不已。對孩子失望,對自己更失望。深深的挫敗感讓我遷怒到隊友身上,我們幾乎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我深知這樣的家庭氛圍對孩子的成長是多么不利,但我又無力改變。于是我萌生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如果女兒跟著我就會被耽誤,我必須要和她分開!這樣的想法一旦產生,便根深蒂固。在孩子過完 4 周歲生日時,我終于以工作為由,跑到離家 300 公里遠的異鄉(xiāng)去了,開始了周末往返兩城的生活。


與女兒分開的日子離開家后,我不僅從媽媽的角色中解放了出來,還擁有了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和金錢,工作上的成就也讓我的自信心慢慢恢復起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我越來越思念女兒,愧疚感也越來越重。每次視頻電話時,女兒撕心裂肺的哭聲都像刀割在我心上。可那時我已經完全被心中的執(zhí)念控制,仍然固執(zhí)地認為不能回到她身邊。盡管逃離后的生活比較平靜,可我的內心卻始終惶恐。今后該怎么辦?媽媽這個身份會伴隨我終生,我能逃得了一時,卻逃不了一世。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一個線上對談講座 :《育兒的平衡之道》,我仿佛重新看到了希望。講座中提出的育兒觀點讓我深受觸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榜樣的力量、成長型父母、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由此,我才認識到,我還是可以成長的,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育兒方法。于是我開始如饑似渴的學習,一本一本的讀導師們推薦的育兒書。在學習過程中,我漸漸清醒了過來:在這個世上,沒有人能比我更愛女兒,如果連我都照顧不好她,還有誰能照顧好她呢?我也逐漸看清了一個事實:不論是母親還是我,作為媽媽,我們都心甘情愿地為孩子付出所有,但我們又都是一個普通人,不可能做到完美無瑕。我又記起了母親的好。記起每次寒冷的冬夜,我回到家中,母親就把我一雙冰涼的腳裹在懷里,從小腳暖成大腳;記起母親用她粗糙又溫暖的手一次次擦干我的眼淚;記起母親看著我吃飯時眼里露出的無限愛意。母親嚴肅地教導過我,嚴厲地批評過我,可是她始終不曾離開過我。我也記起了自己的好。記起只要女兒要求,我可以給她讀一天的書,讀到嗓子都要冒煙;記起每天晚上我抱著女兒躺在床上甜蜜地聊天兒,女兒咯咯笑個不停;記起女兒第一天上幼兒園,我把車停在樓下,足足待機了一上午。我怒吼過女兒,伸手打過女兒,可是我全心全意地愛著她,永遠不變。半年后,我毅然辭去了工作,回到了孩子身邊。


做女兒的榜樣當我開始關注自身的成長時,我發(fā)現(xiàn)焦慮越來越小了,重回職場的經歷也讓我意識到,我需要一個社會角色來定義自己,不能只被稱呼為“×× 的媽媽”。于是,我再一次轉變了育兒目標:我要成為女兒的榜樣。我拾起以前的備考書,每天堅持學習,準備拿下專業(yè)資格證,我要用行動告訴女兒,學習是一件幸福的事;我也恢復了我喜歡的對外漢語的工作,開始接觸各種有趣的人,我把他們的故事講給女兒聽。不僅如此,我還將學到的育兒方法努力運用到生活中:首先,我改變了跟孩子的溝通方式。1. 從否定的阻止改為正向的指令,并說明理由。以前:“別亂扔衣服!”現(xiàn)在:“把臟衣服都放在臟衣簍里。這樣媽媽就可以更容易幫你洗衣服了。”2. 只描述評價行為而不給孩子貼標簽,并給孩子解釋和商量的空間。以前:“你怎么這么懶,連自己的玩具都不肯收拾?要睡覺了,快收拾起來!”現(xiàn)在:“咱們馬上就要睡覺了。但是地上的樂高還沒有收拾,在過道上會影響大家,可能會被絆倒,咱們把它們也送回家吧。”“可是我不想拆,我好不容易搭起來的,明天還要玩兒呢。”“那怎么才能不影響大家呢?”“嗯……我們先搬到游戲墊上吧。這樣就不擋道了。”3. 使用熱反饋和冷反饋,先熱后冷且真誠地“彩虹屁”。“哇,你的衛(wèi)生習慣真好,進門先洗手,把新冠病毒都趕跑了。要是能先把鞋擺好再去洗手的話,就是一個更好的習慣了。”“你真是個勤勞的小姑娘,不僅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還幫媽媽把桌子擦得像新買的一樣!媽媽有你這樣的女兒真的是太幸運了。”因為這些溝通方式都有模板和套路,我很快積累了一些自信。而且榜樣的力量也顯現(xiàn)了出來,女兒開口“大力士爸爸”,閉口“我第一愛媽媽”,情商之高常常讓我們自愧不如。

其次,是從新的角度和心態(tài)去看孩子。以前,孩子一旦出現(xiàn)不符合自己期望的行為,我就會一邊責備自己,一邊對孩子失望。但如今,我會把一切都歸因于時間和方法。我一遍一遍地對孩子說:“這個技能我們現(xiàn)在可能還掌握不好,但是我們多練習或者我們再長大一些肯定就沒問題了。”其實,這也是說給我自己聽的,當我一遍遍說完,果真就不再焦慮了。而且神奇的是,當我把心態(tài)放平,愿意相信自己和孩子的成長力的時候,成長真的就發(fā)生了!我開始學習設計“家庭劇場”,通過角色扮演,教女兒如何解決小朋友之間的沖突,如何與成人“討價還價”,維護自己的權利。經過一次次的訓練,女兒越來越勇敢發(fā)出自己的聲音,甚至會哭著向我大喊:“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的感受!”這件曾經讓我覺得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如今都被擊破了,我感到十分欣慰,對育兒充滿了信心。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站在未來指導現(xiàn)在。“沒有一個健康的成人不會上廁所”,每當我為女兒的“無知懵懂”著急時,就會想起這句話。既然那些長大了自然就會的事不需要教,那作為父母,我們到底應該教什么呢?我想應該是好習慣和好心態(tài)。

怎么去培養(yǎng)好習慣呢?我有兩大法寶:1、游戲力;2、約定。如何讓孩子認真刷牙,一直是我特別發(fā)愁的問題。后來我運用游戲力,每天自編自演《迪克哈克歷險記》,講述牙刷和牙膏勇士是如何將邪惡的牙菌趕出嘴巴城堡的故事,女兒聽得津津有味,漸漸地,她開始天天催著我們一起刷牙。之前,女兒吃飯的習慣也不好,邊吃邊玩兒,一吃一個小時。后來我便與她約定,在我把餐具洗完之前,如果她能吃完就幫她洗碗,否則就要自己洗。現(xiàn)在女兒常常自己先玩兒一會兒,等飯差不多溫了,就大口大口地吃完,一般都會在我把餐具都洗完之前把碗送到廚房。有了這些“育兒寶典”,盡管育兒過程依然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但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掌控權。除了低頭育兒,我終于也能抬起頭來看看自己,看看家庭。我深知家庭氛圍重要性,于是我開始刻意地去滿足隊友的需要,減少對他的埋怨,在他們父女發(fā)生爭執(zhí)時也不再只為女兒撐腰。在女兒面前,我開始多表揚隊友,甚至會假裝和她搶爸爸。沒過多久,不僅我和隊友的關系回溫,他們父女關系也越來越親密。娃天天期待爸爸回家,爸爸也越來越愿意陪娃。每當看到他們父女在一起打鬧玩樂 ,我都由衷地感到幸福。然而,幸福并不是常態(tài),由于我對自己的期待常常落空,焦慮卷土重來,我再一次陷入了自我否定和自責之中。我開始不斷地問自己:專業(yè)考試又失敗了,我到底有沒有實力?我能不能做成女兒的榜樣?女兒開始說謊了,我到底是哪里沒做對,才讓女兒不肯和我講真話呢?我怎么又沒控制好情緒,又吼了女兒?工作與陪娃老是沖突,怎樣做,我才能面面俱到呢?我到底對女兒有著什么樣的責任和義務呢?我究竟為誰而活?生命的意義是什么?卻無法找到答案。


讓女兒成為她自己在我最迷茫的時候,社區(qū)的朋友推薦我讀《過猶不及》,這是一本講與他人界線問題的書,他人也包括父母、伴侶和孩子。讀的過程中,我無數(shù)次落淚,因為我終于找到了一切問題的源頭。十月懷胎的一體生活,讓母親與孩子從小互相依賴,長大后也難以劃出明確的界線。但是孩子從落地開始,便是一個獨立的人,與父母有著完全不同的基因構成。因此我永遠不可能成為母親,女兒也永遠不可能成為我。實際上,我們也無須成為他人,我們只需要為自己負責,也只能為自己負責。作為媽媽,我能為女兒做的,就是給予她最大的安全空間,讓她自由地做她自己。我開始鼓勵女兒說不,同時也開始練習自己對她說不。當女兒拒絕姥爺?shù)呐惆闀r,姥爺表現(xiàn)出受傷,我卻鼓勵女兒:“如果你不愿意,當然可以說不。即使你拒絕姥爺,姥爺也依然愛你。”當女兒不想吃剛做好的飯菜,要求我重新做時,我堅定地拒絕:“媽媽不會再做了。如果下次你能提前告訴媽媽,媽媽一定會給你做。但是現(xiàn)在飯菜已經做好了,不管你做什么,媽媽都不會重新做了。”自從我的內心設置界線之后,生活好像沒什么變化,但好像又變了。即使看到家里亂糟糟,我也不會再有之前的焦慮,想收拾就收拾一下,不想收拾就繼續(xù)亂著。如果隊友或姥爺收拾了,我就及時表達感謝。對照之前我一邊收拾一邊埋怨的情形,我覺得現(xiàn)在這種懶洋洋的生活好極了。


活在當下,與自己和解如果說《過猶不及》開啟了我自我獨立的旅程,那么另一本書《當下的力量》則打開了我曾經被各種噪音蒙蔽的雙眼。《當下的力量》是一本很難進入的書,因為我會不自覺地受到自我意識的控制,難以進入“臨在”的狀態(tài)。但孩子天然擁有這個技能 ,于是,我開始觀察女兒是如何享受當下的。我看到女兒看動畫片時,跟著動畫片中的人物跳來跳去,情緒也會隨之變化;我看到女兒切菜時,一邊小心翼翼地拿著菜刀,一邊和刀下的各類蔬菜聊天兒;我也看到女兒會撕心裂肺地哭著宣告她的傷心,卻在五分鐘后抱著我哈哈大笑;……這種覺察讓我的內心世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好像我剛剛開始真正地生活,我像一個旁觀者站在自己肉身的旁邊,幫助自己看清事物的本質。我發(fā)現(xiàn)只要承認自己是平凡但特別的存在,只要接納自己現(xiàn)在就是一個圓滿的人,那我就不會再為了填滿內心的匱乏感,去做讓自己很焦慮的事情;不會再成為過去或未來的俘虜,而是僅僅享受當下這個禮物。當我再次回望自己的育兒經歷,我不再去長時間自責懊悔,而是找出亮點來肯定自己。因為我知道事必有正反,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如今,我開始慢慢與自己和解,全面地接納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的自己。


母親的禮物有一天,我突然意識到,從小就下地干活,忙里忙外,沒有時間學習玩耍就長大了的媽媽,是不是也曾下定決心不讓她的孩子受她受過的苦呢?身為母親,我們總是想把自己覺得最好的東西捧在孩子面前,總是希望孩子避免受到自己經歷過的苦難。我們與其說是陪伴孩子的童年,不如說是在孩子身上彌補自己的童年。一下子,我感受到了母親滿滿的愛。我回想起母親曾經說過的兩句話:第一句是我離家闖蕩時,母親拉著我的手說:覺得不開心就回來,媽媽每個月有 200 塊錢的退休金,能養(yǎng)得起你。第二句是在婆婆半開玩笑對母親說“我家兒子想找什么樣的媳婦都能找到”時,母親立刻伸出雙手,非常嚴肅地說:“你們前一秒說不要,我后一秒就雙手把我閨女接回去。你們不稀罕,我寶貝得很呢 。”以前我并不明白這意味著什么,現(xiàn)在我完全理解了,這就是母親給予我最大的禮物:安全感。也正是這兩句話,讓我有勇氣克服重重困難。END

作者:Negi,一個 6 歲女孩的媽媽。本文來自:奴隸社會(ID:nulishehui)不端不裝有趣有夢的原創(chuàng)文字,聽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者講自己的故事。
生命的根本需求
是渴望被看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