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中醫入門先看什么書
學中醫入門先看《中醫入門》等書。
《中醫入門》,可以理解成中醫教材的高級濃縮版。中醫學的各類基礎知識,從總體形式到具體內容,這本書里大都已經列出梗概。全書不過數十頁,寥寥7萬字,可以讓讀者在很短時間內,把握中醫學的大體。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本書是老先生當年自己寫的,而不是從中醫學教材里抽取編排出來的。寫的書,和編的書,味道很不一樣。
舉個例子。書里內容的編排,在講完人體與疾病,這部分基礎理論之后,在診斷的部分,他是先講辨證,再說診法和治法。
在中藥和方劑的部分,是先講方,再講藥。這個次序,和我們今天中醫學習的過程是不太一樣的。這個不一樣,反映的是老先生當年,更注重從臨床思路,而非教學思路,寫的這本書。對愛好者來說,這樣的臨床思維,對快速把握中醫的思路與方法,相當有借鑒意義。
中醫簡介:
中醫誕生于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中醫理論已基本形成,之后歷代均有總結發展。除此之外對漢字文化圈國家影響深遠,如日本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是以中醫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中醫承載著中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及理論知識,是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指導下,通過長期醫療實踐逐步形成并發展成的醫學理論體系。
中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將人體看成是氣、形、神的統一體,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
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氣功、食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
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
自己看的幾本書感覺不錯,推薦你看看。第一本,李辛的《經典中醫啟蒙》,通俗易懂,重點是看了會有一個初步的中醫世界觀。第二本,樊正倫的《一本書說透中醫養生》,生活處處非養生,養生處處有中醫,自學中醫從生活中感悟實踐最佳。
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第三本,劉力紅的《思考中醫》,也通熟易懂,可以在系統理論上更進一步充實。第四本,盧崇漢的《扶陽講記》,主要是扶陽入手,大道至簡,看完我就自己抓藥給自己吃了,邊實踐邊體會。接下來是我的規劃,自己也還沒看過的,重點就是《黃帝內經》,先從徐文兵老師的開始,通俗點的先過一遍,再慢慢深入,經典需要反復讀。再遠的,網上系統講中醫的資源有不少,倪海廈老師的講課視頻,內容很全面,
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想學習中醫并不晚,積累了相應的社會閱歷,相對年輕人學起來更輕松,只不過在學習中醫之前,你要先做個自我評定,看看你的思維模式是否適合學習中醫,如果不適合,那就是浪費時間。
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學習中醫需要具備的幾個要素,一是悟性,對事物認識的高度和舉一反三的能力。二是思維模式,現代人接受的教育很多都是參照西方經驗,特別是大學教育,教條思維特別嚴重,如果不跳出教條,就算學出來也是一個本本先生。
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三是博覽群書和融會貫通的能力,如果不具備這個能力,個人覺得還是不要隨便學中醫。四是尊師重道,中醫師承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如果礙于面子,沒有不恥下問和尊重老師的心態,那還真學不好。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
想要自學中醫,應該先從哪本書入門?五是摒棄急于求成的心,只有沉淀下來,做到以上四點,你就可以學習中醫了,是不是很難?中醫之所以人才凋零,一方面在于政策引導,教育方式,可更重要的則是它對學習者的要求太高,很多人都會半途而廢,不能堅持,所以說最后一點就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
中醫入門哪本書好
我就是自學中醫的,現在正好學到你的下一層次,我的經歷可能值得你參考下。
我就是先看了《中醫基礎理論》,這個一定要先看。主要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兩套。內容都差不多,少有差異。
看完了以后覺得意猶未盡,就繼續看了《中醫診斷學》,很多都不懂,才知道看早了,于是回過頭去看《黃帝內經》,看完了基本就算是看到中醫的門了。
讀完《中醫基礎理論》和《黃帝內經》入門以后,我就找了《中醫診斷學》和《針灸學》來看,再看就能看懂了,而且相當實用。因為我只是作為愛好,所以沒有去看《中藥學》,后面都是雜七雜八的看點“藥膳”、“中醫氣功推拿”之類的東西。還兼看了一些例如“道家思想”、“易經”之類的東西,都互有幫助。
一直沒有學看病、抓藥。但是作為愛好來處理,沒有走的太深。
學好中醫需要看什么書
問題一:學習中醫 應該熟讀哪些書籍? 一般來說,中醫有2種入門方式,一種是從今讀到古,即從簡到難,循序漸進,比如現在的(思考中醫),或(醫學衷中參西錄),還有像(醫方集解)等等。第二種是從古學到今,即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
中醫歷來視湯頭、脈訣、藥性賦為啟蒙“三件寶”?!皽^”即“方歌”。中醫入門書素以清代汪昂的《湯頭歌訣》為藍本,并以《醫方集解》輔行。要求“湯頭”必須熟背至信手拈來的地步,臨床方可應用自如。“脈訣”是指脈學方面的歌訣?,F以李時珍《瀕湖脈學》流行最廣,然李中梓《診家正眼》似乎更切實用,故云脈必“二李”。當然有精力多讀幾部更好。諸如:《四診抉微》、《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端幮再x》是民間流傳多年且影響極大的入門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確實對初學用藥可具初步輪廓。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臟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余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讀《黃帝內經》的同時,可以參考清代黃元御的《四圣心源》。這是一本需要反復讀,反復琢磨,一直到背誦的書。我認為黃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黃帝內經》的極少數醫家之一,其妙悟岐黃,臨證如神。黃元御勤于筆耕,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醫學著作,實在是后世蒼生之福。同時還可參考張景岳的《類經》、李中梓的《內經知要》以及汪機的《讀素問鈔》。
《傷寒論》是六經辨證的典范;《金匱要略》辨臟腑經絡,是辨治雜病的基礎。《溫病條辨》系統論述三焦辨證,與《傷寒論》相對而言,使“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溫病條辨?凡例》)。《溫熱經緯》以《內經》、仲景為經,以葉、薛、陳、余諸家為緯。其中“葉香巖外感溫熱篇”主要論述衛氣營血辨證系統,也應熟背。《神農本草經》是方藥學之祖,自然也是必讀之書。清代陳修園《神農本草經讀》可視為初學者較好的讀本。《醫學心悟》一般視為入門的啟蒙書,它是系統論述“八綱八法”之作,且書中載有很多療效高、實用性廣的方劑,如啟膈散、開噤散、半夏白術天麻湯之類,皆臨床習用之方。這些醫籍的精讀,可使中醫理論的框架構架起來。故第三步功夫為“構架功”。
中藥是臨床醫生的手中利劍,必要精通。所以學了理論后,緊接著要學《神農本草經》??梢詤⒖键S杰熙評釋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問答》以及周巖的《本草思辯錄》,另外中醫大學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藥學》亦可一參,但當以《神農本草經》的觀點為本,勿受后世過多影響。
如果堅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時間里完成上面的任務,如此就奠定了一個深厚寬廣的中醫基礎,以后再起萬丈高樓不過是時日問題了。
問題二:學中醫要看哪些書籍? 學中醫要看的書籍很多?!稙l湖脈學》《藥性賦》《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傷寒論》《神農本草經》《溫病條辨》這些基本的書最好能熟讀成誦。基礎課程方劑學、中藥學、診斷學、針灸學等;還有就是臨床書籍,中醫內、外、婦、兒、耳鼻喉等。自學初學,建議先看一下秦伯未的《中醫入門》,還有一本是山東中醫學報編的《名老中醫之路》借鑒一下前人的學醫之路,相信會對你很有幫助。
問題三:自學中醫學需要循序漸進的看哪些書? 可以從《醫學三字經》、《湯頭歌訣》等啟蒙書入手,先易后難,循序漸進;也可以從《傷寒論》入手,先難后易,高屋建瓴。循序漸進,是培養一般人才的方法,至于唬黃帝內經》,可以先讀《內經知要》,掌握其精髓,因為全書涉及的知識過于龐雜,又不能直接用于臨床看病,不可讀得太早,以免陷了進去,分散精力,迷失方向。我就是先學的湯頭歌訣
問題四:想要學好中醫看哪本書 中醫四大經典,特別是《黃帝內經》必看,是中醫基礎理論,不過是文言文,有些基礎才比較能看懂,建議你看上??茖W技術出版社的《中醫基礎理論》,這是中醫院校的中醫理論基礎教材,很好的一本書,如果你實在很喜歡中醫,也可以報考中醫院校,現在或者將來。
參考:baike.baidu/...1oS3IK
問題五:想自學中醫的把脈,應該看哪些書或者資料 我有書你要那方面?好學的三四年,我自學三年莫脈的一點體會而且四百味,二十八樣脈背熟了
問題六:初學中醫入門該看什么書? 初學中醫看中醫基礎理論,如果是自學請不要從基礎理論開始,因為它是一個理論,是中醫各方面的總結和歸納,沒有毅力或壓力是沒法把理論看完的。
中醫的理、法、方、藥,最具體的是藥,從中藥學入手伐最具體最方便的。
零基礎自學中醫看什么書?
零基礎學中醫可以看: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醫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婦科學、針灸學等書。
1、《中醫基礎理論》
本書主要介紹中醫學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結合作者多年的教學、命題及閱卷經驗編寫而成。
2、《中醫診斷學》
《中醫診斷學》以現行的中醫學五年制全國統編教材和相應教學大綱為藍本,結合研究生入學綜合考試、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及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大綱的要求,將教材中有關章節及其考點、難點的內容進行精簡,以圖表形式進行介紹,讀起來輕松容易。
《中醫診斷學》不僅是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中醫診斷學及各類應考者復習用參考書,也是從事中醫診斷學教學者的教參書。
3、《中醫方劑學》
《中醫方劑學》或稱《方劑學》,是闡述中醫方劑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一門學科,是各級醫學院、所及有關從業人員,研究中醫業務的必修基礎課程。
4、《中醫內科學》
《中醫內科學》是以中醫理論闡述內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證候特征、辨證論治及預防、康復、調攝規律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內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臨床學科,最好的學習方法是理論聯系實際。中醫內科學以中醫學理論為指導,研究人體內臟疾病,采用中醫藥治療方法為主。
5、《中醫婦科學》
《中醫婦科學》是運用中醫學理論研究婦女生理病理特點和防治婦女特有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中醫婦科學對婦科疾病的病理機轉研究可以概括為臟腑功能失常影響沖任為病、氣血失調影響沖任為病、直接損傷胞宮影響沖任為病三個大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