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之城”是深圳閃亮的名片。當這種“改革氣場”與中西醫并重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衛生事業發展方向相遇時,建設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就成為必然之舉。
文 | 深圳市政府副市長 吳以環
深圳改革向來“敢為天下先”。40年前系列改革的經驗告訴我們,要改就要因地制宜,改出特色,改出成效,改出“特區范兒”。循著這條思路,我們確立了推動中醫藥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六位一體”發展,努力建設一流中醫藥傳承創新城市,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高地的改革目標。
圖片來源:南方+
政策引導
全面支持中醫藥發展
改革既要勇于探索、大膽嘗試,也需要法律、政策、制度的堅定支持。為此,深圳首先出臺《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條例》,為中醫藥創新發展護航。
在此基礎上,放管服相結合,完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規范,“立好規矩”才好“非禁即入”鼓勵發展。
建立中醫類醫療服務價格調整機制,體現中醫技術勞務價值,促進中醫診療技術的臨床應用。2017年以來,對234項中醫類服務項目價格進行調增,平均升幅28%。今年還將啟動新一輪中醫藥服務價格調整工作。
健全中醫財政補助政策,完善中醫藥服務補償機制。對中醫醫院的基本醫療服務補助設定了專科系數,單位工作量補助標準為綜合醫院的1.2倍。
完善扶持社會辦醫政策,全面取消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選址、距離、數量、醫保的限制,并出臺了一系列財政補助社會辦醫院政策,鼓勵中醫藥多元化發展。
夯實基層
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
改革,就是要共享中醫治未病服務、共享簡便驗廉的優質中醫藥服務、共享慢性疑難疾病中醫特色服務,使居民對中醫藥服務有更多獲得感、醫務人員從事中醫藥工作有更多獲得感,讓群眾滿意。
為此,我們積極完善以市級中醫院為龍頭,區級中醫院為骨干,綜合醫院為樞紐,社康機構為網底,社會辦中醫醫療機構為補充的多層次多元化中醫藥服務體系。
發揮深圳市中醫院龍頭示范作用,政府投資新建市中醫院光明院區,加快推進“一院四區”建設,將市中醫院打造成為國際化、綜合性中醫名院和區域性中醫醫療中心。
推進區級中醫院建設,完善基層醫療集團中醫藥服務體系。全市建成運營區級中醫院6家,其中三甲中醫院4家。引進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等高水平院校,合作共建區級中醫院。
發揮公立非中醫類醫院優勢,推進中醫藥融合發展。2018年,對51家二甲以上公立非中醫類醫院開展落實中醫藥政策情況督查評估,推進中醫藥工作達標建設,使綜合醫院、婦幼保健院100%能提供中醫藥服務。
加強社康機構中醫藥服務規范化建設,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在全市設立11個市區基層中醫藥服務和“治未病”工作指導中心,24個中醫治未病和適宜技術培訓基地和4個中醫專科護理培訓基地,為基層中醫藥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中醫診療量占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總量達41.9%以上,65歲以上老年人與0~36個月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率分別達49.67%、72.29%,中醫藥服務能力及可及性明顯提高。
▲深圳市中醫院光明院區效果圖
人才支撐
打造中醫藥人才高地
40年來,深圳特區的成就是全國人才匯聚深圳共同鑄就的。因此,在中醫藥綜合改革中,人才也是我們關注的重中之重。為此——
2014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啟動“醫療衛生三名工程”,重點引進和培育“名醫、名院、名診所”;
引進了北京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名院名校來深辦醫辦校,引進了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國醫大師中醫體質學研究團隊、中國中醫科學院劉保延首席研究員中醫針灸臨床評價方法創新團隊等25個國內頂尖高層次中醫團隊。
▲2014年12月15日,深圳市政府、廣州中醫藥大學、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簽署合作辦學框架協議特色學院簽約
此外,還著力建設國家和省市級中醫臨床重點專科和特色專科專病80個,建成7個名中醫診療中心,建成9家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深圳市及7個區成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
▲展示虛擬針灸教學系統
敢“吃螃蟹”
建首家純中醫醫院
改革,還意味著打破框框、“大膽吃螃蟹”。
深圳在全國率先出臺《深圳市純中醫治療醫院設置標準(試行)》,創建全國首家公立三級純中醫治療醫院——深圳寶安區純中醫治療醫院,為深圳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示范區作出新的探索。
▲深圳寶安區純中醫治療醫院
該院已于2019年3月18日開業,將以中醫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辨證思維和中醫臨床路徑,采用中醫藥診療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檢查檢驗技術開展診療活動,除院內緊急救治和麻醉外,純中醫治療率達95%以上。
寶安區委區政府還成立了寶安區中醫藥發展基金會,已獲社會各界捐資1.8億元,給純中醫治療醫院的運營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標準引領
占領中醫藥競爭“高端位”
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我們熟悉的國際競爭名言是:標準競爭是競爭的高級形式。掌握了標準主導權,就掌握了發展的高端位。
為此,我們積極推進中醫藥標準化建設,發布了《深圳經濟特區中醫藥系列標準與規范》,建立中藥溯源體系和編碼系統,實現“一品一碼”。
深圳牽頭編制的13項中醫藥標準中,《中藥編碼規則》等6項通過ISO標準審核成為國際標準,《中藥方劑編碼規則及編碼》等3項成為國家標準。
創新驅動
推動中醫藥傳承發展
中醫其實并不守舊,我們看到了傳統醫藥不斷吐故納新、與時俱進的一面,在多領域多角度挖掘中醫藥的“現代范兒”。比如——
推動深圳市中醫院入選國家百家中醫藥傳承創新工程建設項目;
寶安中醫院(集團)與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聯合建設諾獎得主實驗室;
龍崗中醫院成立中醫治未病體質研究院,聯合華大基因開展九種體質的研究;
深圳市區中醫院基本建成智能中醫藥服務系統,開展了智慧醫院、智慧藥房等項目。
推動康美藥業在寶安中心區建設了中藥材電子與現貨交易平臺以及智慧藥房運營中心。
推動平安集團在深創建國家中醫藥標準研究院及檢測中心。
本土企業和順堂打造“名醫、名藥、名廠”連鎖經營模式,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約共建“深澳中醫藥創新研究院”,促進深澳兩地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
改革永遠在路上。深圳將繼續發揮好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示范區作用,勇立潮頭,為打造健康中國“深圳樣板”而繼續努力。
-End-
來源:原文刊載于《健康報》(2019年5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