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
密室逃脫玩過沒有?
就是關在一個密閉的房間
烏漆嘛黑、要啥沒啥
想想就忍不住起雞皮那種!
想出去
就要不停燒腦
找不到線索,都別想開脫!
現在的年輕人
個個玩得超上癮,因為這
玩的就是心跳,練的就是膽量
秀的就是智商!
但最近在深圳
興起的這種“密室逃脫”卻有點特別
它直接進駐各個學校
不玩膽、不考IQ——
最近,深圳的“炎”值越來越高,加上暑假臨近,很多孩子都會按捺不住,撲通跳進清爽的水里。
同時,一個“紅色警報”也迎來高峰——溺水。
5月17日,一場針對溺水的“密室逃脫”,就在深圳景鵬小學即興上演。
和一般的“密室逃脫”不一樣,這里允許圍觀,還有專業“裁判”全程在場,緊盯“小玩家”們的一舉一動。
下午2點半,“裁判”一聲令下后,游戲開始!
4名接受挑戰的“小玩家”,緊張得站在臺上四處張望,眼睛骨碌碌地轉著。
可時間只有1分鐘,每秒鐘磨蹭不起,況且還有一幫“小觀眾”看著呢。說時遲,那時快,“小玩家”們馬上一哄而散,各自找目標去。
三年1班的小陳(化名),撲騰撲騰地像個無頭蒼蠅似的“亂游”,看到什么東西,都想抱起來就走。
跑到會場角落時,他甚至抱起了一個滅火器,艱難地朝臺上拖去。“小觀眾”看到后,都忍不住捧腹大笑。
幾秒種后,他仿佛恍然大悟:這是水上求生,不是逃離火海!
于是,他放下了滅火器,又屁顛屁顛地繼續尋找其他目標。
相比之下,隔壁班的小李(化名)則顯得淡定許多。
她先瞄了瞄周圍,看哪些物體可以充當浮具。
終于,在兩點鐘方向發現了一盞燈籠,靈機一閃中,她馬上抓住了這根“救命稻草”,并在最后一刻拿到了“裁判”身邊。
與此同時,其他幾名小伙伴找到的浮具分別是海綿墊子、水桶、紙皮箱......
看到如此“奇葩”的浮具,場下的“觀眾”發出了一陣陣哄笑。
但“裁判”卻顯得很從容,淡淡地說:“其實這里面,有些東西確實可以當浮具的。”
▽
“溺水時,首先一定要保持冷靜,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物品制作浮具。”打完分后,“裁判”對在場所有人說——
“如果身邊沒有任何物體,也可從自己身上穿著的衣服入手。”
“裁判”一邊演示,一邊解釋道。原來,身上的衣服不僅僅能拿來穿,還可以通過“打水充氣”,讓自己浮起來!
?衣服
綁緊衣服下擺,往衣領吹氣、打水,衣服就會鼓起來。
? 長褲
如果身上穿著長褲,也可以將兩只褲腳打結拉緊,將褲子套在脖子上,褲腰一端朝下用一只手拉住,另一只手奮力從水面往褲子里拍打,不一會,褲子就像氣球一樣鼓起來了。
聽到這些話后,坐在后排講悄悄話的女生,也停下了話茬,站起身來看。甚至還有學校老師問:“衣服真的可以救命嗎?!”
最后,“裁判”還說,看到別人落水時,千萬不要徒手下水救人。特別是手拉手這種方式,否則結果很有可能是“全軍覆沒”。
正確的方式,就是大聲求救,或者用電話報警,如果實在找不到大人,再看身邊有沒有其他東西可以幫助到他。
其實,上面的這場“密室逃脫”,是一場水生救護知識宣教講座的互動環節。
一直在刷存在感的“裁判”,是深圳市紅十字會水救隊的一名志愿者,他叫王志。
“這已經是我跑的第11堂課,大概有3500人次師生受益。每年暑假前我們志愿者都會來學校跟學生講課,今年到現在大概做了46場。相比幾年前,我覺得現在的學生明顯‘熟路’了很多,很多安全知識都知道。”
—— 深圳市紅十字會志愿者王志
而這個講座,來頭也不一般。它是深圳市衛生健康委員會、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紅十字會今年首度聯合舉辦的“2019醫校合作深圳市衛生應急進校園”系列活動之一。
聽說,這活動是以5月12日全國防災減災日為背景而誕生,目的就是為了給學校師生普及防災減災和衛生應急自救互救知識。
5月13日,該活動在深圳正式啟動。
當天,深圳市急救中心培訓老師喬莉還給深圳市第二實驗學校(初中部)300多名師生傳授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強調了“救人”的八字決:一評、二識、三呼、四救。
?現場評估
在確保現場安全的情況下才可以開應急救護;
?傷患識別
盡快確認傷員的情況,看他有沒有反應、呼吸還有出血狀況;
?對外呼救
盡快撥打急救電話,尋求專業醫護人員的幫助;
?現場施救
用正確的方法對傷者進行應急救護。
目前,深圳已有5所市級學校和11所區級學校開展,逾千名師生獲益。
其中,福田區黃埔小學、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深圳市景鵬小學等學校的師生,已經嘗過鮮了!
深圳市急救中心、深圳市紅十字會水救隊等應急救護專家和志愿者,就陸續來到這里,教他們心肺復蘇、異物卡喉急救、外傷包扎止血處理、水上安全救生等常見的衛生應急知識和技能。
還沒機會體驗到的孩子,別急!5月26日前,深圳還會繼續在全市中小學開展類似活動,快快get起來!
- End -
資料來源:深圳市衛健委應急辦、深圳市教育局、深圳市紅十字會、深圳市急救中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