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來杭州發生多起!15歲初三男生開學跑步

近期有報道稱,自中小學陸續開學復課以來,長沙市某醫院接診了不下10例應力性骨折患者,其中4月25日至27日3天就接診了7例?;颊哂幸粋€共同特點,都是十四五歲的青少年,大多是迎接體育中考的初三學生。

杭州是否也有同樣的情況出現?昨天從省兒保了解到,最近一個月以來,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創傷外科副主任、骨科趙國強主任醫師接診了3例應力性骨折的學生患者,去年同期一例也沒有遇到。

長時間不運動跑步后膝關節附近腫痛

15歲初三男生被確診為應力性骨折

小許(化名)今年15歲,在杭州某中學讀初三。疫情期間,原本就不喜歡運動的他天天宅家,完全沒有鍛煉。開學后,小許明顯感覺到每天背著書包爬樓梯到4樓的教室都有些費勁?!斑@樣下去不太對啊!”小許暗暗下定決心,雖然今年中考體育測試已經取消,但得趁著課余時間和體育課多活動活動,增強體質。

連續在操場上跑了幾天,小許覺得雙腿的膝關節處隱隱作痛,心想也許是太缺乏鍛煉,一下子適應不了,再多跑跑就好了,便沒有停止長跑鍛煉。誰知道過了三四天,疼痛不僅沒有減輕,反而逐漸加重。同時,雖然小許的膝蓋處沒有明顯腫脹,但壓痛感十分明顯。這時候,他才讓爸媽帶著自己上醫院。

插圖 張琳

通過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小許的雙側脛骨近端有局部骨折縫樣改變,還伴有骨髓水腫,最終被確診為雙側脛骨近端應力性骨折。

趙國強主任介紹,大多數情況下,應力性骨折不需要進行特別的治療,在不負重、多休息的前提下,基本上3-4周就能自愈,稍微嚴重一點的需要石膏固定??紤]到小許的應力性骨折是雙側,男孩子上下學過程中難免磕磕碰碰,趙主任給他打了石膏固定,并交待半個月后復查。

類似的情況還發生在另外兩名和小許年紀相仿的男孩身上。其中一名14歲的男孩跑步后左側膝蓋腫痛,五天之后來就診被診斷為單側脛骨近端應力性骨折;另一名15歲男孩運動量比前兩位更大,長跑加跳繩,連續幾天下來,雙側膝關節上方疼痛,診斷結果為雙側股骨遠端應力性骨折。

突然增大運動量或超負荷運動

容易導致應力性骨折

孩子和家長們都想不通,沒有摔跤、沒有磕碰,好端端的怎么就骨折了呢?

趙國強主任解釋,應力性骨折又稱疲勞性骨折,和開放性骨折不同,不是瞬間發生的,而是平常一點點積累,等骨頭達到疲勞臨界點時發生的骨折。當人的肌肉被過度使用、產生疲勞后,不能及時吸收反復碰撞所產生的震動,將應力傳導至骨骼,這樣長期、反復、輕微的直接或間接損傷,導致特定部位出現局部骨小梁結構連續性中斷或者骨頭整個結構出現裂縫。

“因為長時間少運動、不運動,突然增加運動量,或者平時雖然運動,卻在某段時間內開展超過自身負荷的鍛煉,身體的局部力量和承重不匹配,就容易導致應力性骨折?!?/p>

趙主任提到,一般來說,長期坐辦公室不運動,突然超負荷運動的成年人或者足部承重較多的長跑、籃球、足球運動員以及舞蹈演員等較容易出現應力性骨折的情況。

2008年2月27日,姚明左腳第一次應力性骨折。為了北京奧運會,他沒有接受保守療法,而是采取了手術療法。手術后6個月就參加了北京奧運會。

2009年5月,姚明再次骨折。此次,雖先接受保守治療,卻發現骨裂不僅沒有好轉,反而更加嚴重。只能于2009年7月再次實施手術以治療這次的左腳舟骨應力性骨折。

2010年11月10日,姚明在比賽時再次受傷,先是被診斷為左腳踝扭傷。后經核磁檢查確診為應力性骨折。

脆弱的左腳,一定程度上,也終結了姚明的籃球職業生涯。

而兒童和青少年平常跑跑跳跳比較多,學校里也定期鍛煉,不太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去年一整年他就一例應力性骨折的孩子也沒有碰到。“今年這樣的情況可能主要是因為疫情帶來的超長寒假,孩子們長期缺少鍛煉甚至完全不鍛煉而造成的?!壁w主任分析。

應力性骨折初期癥狀不明顯

局部腫痛3-5天沒有好轉

應及時做核磁共振檢查

“應力性骨折發生后,早期癥狀往往不明顯,可能只是輕微脹痛,休息一會就能達到緩解,患者基本不會留心。隨著運動,損傷加劇,疼痛感會逐漸加重,該部位可能出現腫脹,甚至連周邊部位都腫脹起來?!比绻@段時間里患者毫無察覺,使該部位繼續受力,就可能導致嚴重的顯性骨折,使其無法自愈,讓治療時間拉長,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趙主任提醒,當出現以下四種情況時,應警惕是否應力性骨折:

1.某一部位(通常在下肢)沒有受到過外部激烈的碰撞而出現突然性疼痛,并且這種疼痛使人不能繼續跑步,或者很難繼續跑步;

2.單足站立時局部出現疼痛,或者單足跳時出現疼痛;

3.用手指壓痛處時出現鉆心的疼痛感;

4.疼痛點在完全停止跑步后在一段時間內會自然消除。

“一旦出現骨骼附近的軟組織持續性疼痛,且3-5天內疼痛沒有緩解甚至逐漸加重,及時來醫院做個核磁共振,以便盡早確診?!?/p>

不要馬上進行高強度的鍛煉

制訂個計劃逐漸增加運動量

想要避免運動損傷,主要應遵循量力而行、循序漸進的原則。“不管是疫情后重新恢復鍛煉的孩子,還是長時間不運動,突然想松松筋骨的成年人,都應該做到對自己的體能心里有數,不要馬上進行高強度的鍛煉,簡單制訂一個計劃,逐漸增加運動量?!?/p>

比如剛開始可以選擇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例如快步走、慢跑、爬山、騎自行車等,每一次運動可控制在20-60分鐘,根據自身情況增減時間。如果運動過程中出現心慌、胸悶、關節疼痛、手抖、冒冷汗等情況,應該立刻停止并觀察情況是否有好轉。要是有更嚴重的趨勢,需要及時就醫。

趙主任提到,運動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防護和準備,“比如小孩子玩滑板、平衡車之前戴好護具,成人爬山或者慢跑換上舒適的衣物、運動鞋?!边\動前,做好熱身,放松關節,使肌肉處于松弛狀態。而運動后也同樣要注意科學“冷身”—— 讓身體從運動狀態過渡到靜止狀態的適應過程。這一過程可以避免運動者各項身體機能變化過快而影響健康。比如長跑過后走一段路,不要馬上就坐下,如果立刻停止,血液流速變緩,容易導致局部乳酸堆積,第二天起來渾身的酸痛感會更明顯。

運動中意外受傷

緊急處置遵循“RICE”原則

萬一不慎在運動中受傷,趙主任介紹了四點緊急處置的方法——“RICE”,它可以把疼痛、腫脹、和發炎的程度降低到最低,縮短恢復的時間。

1.制動(Rest)。

制動就是停止運動的意思,只要受了傷,無論你在哪兒,正在干什么,立刻停下來休息,不要再過多地去觸動受傷部位。

2.冷敷(Ice)。

用干凈的毛巾包住碎冰塊或者冰鎮過的飲料等(不要用冰塊或冰鎮飲料等直接接觸),敷于受傷處。冰敷可減輕疼痛和痙攣,同時能使血管收縮,減慢局部血液循環,利于后期恢復。

3.加壓包扎(Compression)。

及時用繃帶、布條、毛巾等對患處進行包扎,以控制受傷部位,避免再次受傷。加壓包扎能有效減少受傷處的腫脹和出血。如果受傷部位出現局部外觀畸形,建議可以增加使用夾板固定后包扎。

4.抬高(Elevation)。

通過抬高或墊高受傷部位能減少患處的血液流動,從而控制腫脹和出血。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受傷部位有明顯骨折或是外觀畸形,需要及時上醫院請醫生處理,避免延誤病情。

見習記者 張慧麗 通訊員 王雪飛

·蘇東坡夜宿的古寺曾是錢镠王的老宅?這座杭州的千年古寺,經過兩年的搶救性考古發掘,找到了不少寶貝

·@所有杭州人,今天起,行人亂扔垃圾頂格罰款50元!

·最新!這個省全面開放影劇院:要求隔位就坐,全程佩戴口罩,禁止食用零食……

·女翼裝飛行員最后一跳畫面公開!100多年前就有勇敢者玩這項極限運動中的極限運動,他們究竟在挑戰什么?

更多消息,點擊“閱讀原文”進入杭州新聞APP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sijiyangsheng/view-182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