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地方出汗要注意!中醫教你辨識出汗和身體

點題目下方藍字關注新長壽

為您的健康保駕護航

隨著氣溫一天天升高,人們開始頻繁出汗尤其是胖的人,動不動就滿頭大汗

很多人說,出汗是好事,可以排毒也有人說,出汗是“虛”的表現會導致中醫所說的脫汗狀態

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人體津液隨著陽氣推動、陽氣蒸迫,就從身體里出來生成了汗液。

正常的出汗是人體的生理現象,在天氣炎熱、穿衣過厚、飲用熱湯、情緒激動、勞動奔走等情況下,出汗量較正常增加,大多為一時性的,只要及時補充水分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若排除上述外界因素影響,在頭面、頸胸、四肢、全身出汗超出正常者,就是異常出汗,稱為“汗證”。

具體表現為面色蒼白、脈搏微弱、大汗淋漓、汗出如油、血壓下降,甚至出現休克或痙攣昏厥。

6種異常出汗自汗

不受天氣冷熱、時間、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時不時就出汗,運動的時候尤其明顯,休息之后緩解不明顯。多由氣虛所致,也可因內熱熏蒸、汗液外泄或營衛不和等引起。

盜汗

熟睡時出汗,醒來就停止,常常醒來后發現皮膚濕潤有汗珠,或床單、衣服汗濕。多屬于氣陰兩虛。

戰汗

在外感熱病過程中,先全身戰栗而后出汗的一種癥狀,也稱為“暝眩”狀態,是大病將愈的前兆。少數情況下,戰汗也可能是疾病加重的轉折點。

黃汗

出的汗為黃色,容易沾染衣服,以腋窩處最為明顯。黃汗可見于患黃疸病的病人,也可見于無明顯黃疸的患者。

脫汗

又稱“絕汗”。見于病危時,大汗淋漓,是正氣衰弱、陽氣欲脫的表現之一。多伴有呼吸急促、四肢發冷、脈象微弱。

閉汗

無論炎熱、活動等都不出汗,體內卻煩熱難耐。患者某些部位或全身皮膚非常干燥,令毛孔閉塞,以致無汗。另外,如果身體新陳代謝紊亂,也可能會閉汗。

7個部位出汗看出身體哪里虛

01額汗

出汗局限于頭額部,甚至汗如蒸汽,故有蒸籠頭的俗稱,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精明之府,外感六淫,臟腑內傷者,均可引起頭額汗。

02腋下汗

腋下分布了很多大汗腺,所以汗液較多。如女孩腋下出汗多,可能是氣虛,時常還會伴有氣短、乏力、眩暈的感覺。

03手足汗

中醫認為脾主四肢,手心和腳心愛出汗,說明濕熱重。凡脾胃濕熱內蒸不宣、血虛、陽虧、中陽不足,均可導致手足多汗。這種情況既要去熱,又要除濕健脾。

04背部汗

背上總是濕漉漉的人,既怕熱又怕冷,可能是陰陽兩虛。要平衡陰陽,養陰和溫陽同時進行。每天按摩位于腰兩側的腎俞穴有助于滋腎養陰;常吃點紅棗、桂圓、黑木耳等食物可溫補。

05鼻汗

在情緒激動、精神緊張、工作勞累、講話過多時排汗,汗液自鼻梁及鼻翼兩側滲出,汗珠晶瑩可見。若病變見于肺氣宣泄失常,多見于肺虛病人。

06半邊身出汗指一半邊身體多汗,而另半邊身體無汗或出汗甚微。多因氣血不足內阻經絡所致。常見于青年人高血壓、中風、半身不遂、截癱等患者。07勞心汗指心窩部和兩乳房中間部位多汗,而其他部位無汗或汗出甚微。多因憂、思、驚、恐過分而傷及心脾所致,以致心不主血、脾不統血而胸汗涔涔。常見于勞心過度之人。

以上是中醫總結的一些常見出汗的癥狀,針對異常出汗,一方面可就醫查明,對癥治療;另一方面也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調節。

1

加強鍛煉,增強體質。少食辛辣上火食物,切勿飲酒,適量增加高蛋白質食物以增強免疫力。避免思慮過度,保持心情愉悅,注意勞逸結合。

2

被褥、鋪板、睡衣等應經常拆洗或晾曬,保持干燥。經常洗澡,以減少汗液對皮膚的刺激。出汗之后應及時擦干,更換內衣,避免受涼感冒。

3

千萬不能盲目瞎對照,更不能囿于“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之說,胡亂進補食物或藥物,最好因人施藥、因人施膳。

4

甲亢、糖尿病、低血糖、肢端肥大癥、嗜鉻細胞瘤等疾病可導致繼發性多汗,及時就醫,針對病因治療,效果較好。

文章綜合整理自人民健康網、健康時報、老中醫養生網、中國中醫藥報,如涉及版權請告知,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END

往期精彩文章回顧

不用10000步!每天這樣走,既不傷身又能“走掉”3大慢性病!

人體一旦缺它,壽命或將進入倒計時!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sijiyangsheng/view-183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