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補鉀的方法有多種,包括口服補鉀、靜脈補鉀、飲食補鉀和霧化吸入補鉀等。以下是各種補鉀方法的詳細介紹:
口服補鉀
- 適用情況:病情較輕或慢性疾病引起缺鉀者。
- 優點:最直接、方便,維持時間長。
- 缺點:可能會對消化道黏膜產生刺激作用,出現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嚴重時會發生消化道潰瘍與出血。
- 建議:為減少胃腸道不良反應,建議口服補鉀應放在餐后,或者將濃度為10%的氯化鉀溶液稀釋至牛奶或者果汁中進行服用。
靜脈補鉀
- 適用情況:適用于重度低鉀血癥的患者,為及時、快速地糾正低血鉀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 優點:快速有效。
- 缺點:需要嚴格控制濃度和滴速,否則可能引起高鉀血癥和心律失常。
- 建議:靜脈輸注氯化鉀,濃度不超過0.3%,滴速不能超過40~60滴/分。
飲食補鉀
- 適用情況:適用于輕度缺鉀或預防缺鉀。
- 優點:自然、安全。
- 缺點:補鉀速度較慢。
- 建議:指導患者進食含鉀豐富的食物,如葡萄、西瓜、香蕉、菠菜、蘑菇等。
霧化吸入補鉀
- 適用情況:適合必須嚴格控制入液量的患者。
- 優點:給藥方便、無不良反應,避免口服和靜脈補鉀對胃腸道、靜脈血管的刺激。
- 缺點:補鉀量有限。
補鉀原則
- 不宜過早:見尿補鉀。
- 不宜過濃:濃度不超過0.3%為宜(指KCl的濃度)。
- 不宜過快:一般靜脈補鉀的速度以20-40 mmol/h為宜(小兒酌減)。
- 不宜過多:成人每日不超過200 mmol(相當于氯化鉀15 g)。
補鉀量
- 輕度缺鉀:血清鉀(3.0-3.5 mmol/L)一天額外補充氯化鉀3 g。
- 中度缺鉀:血清鉀(2.5-3.0 mmol/L)一天額外補充氯化鉀6 g。
- 重度缺鉀:血清鉀(<2.5 mmol/L)一天額外補充氯化鉀9 g。
注意事項
- 補鉀治療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避免自行補鉀導致的不良反應。
- 對于重度低鉀血癥患者,尤其是伴隨心律失常、呼吸肌麻痹等致命性低鉀狀態時,傳統補鉀方式可能難以奏效,需要采取個體化快速補鉀策略。
- 高濃度的鉀溶液會對患者的血管壁產生一定刺激,從而導致靜脈炎,使患者皮膚發紅。對此,滴注時應選擇肘靜脈與頸靜脈,且最好進行中心靜脈置管,避免高濃度快速補鉀,避免使用下肢淺靜脈補鉀。
- 靜脈補鉀時部分患者會出現淺靜脈炎、肢體疼痛、靜脈痙攣甚至血栓形成等不良反應。局部利多卡因熱敷可緩解靜脈補鉀對血管的刺激性疼痛;在穿刺部位放置熱水袋,給予保暖,減少局部血管痙攣,輸注過程中勤巡視,防止液體滲出。若局部發生腫脹、疼痛,則應懷疑液體外滲,應重新穿刺,必要時并用50%硫酸鎂濕熱敷或新鮮蘆薈濕敷,防止局部壞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