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洋事件,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干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這種現象通常每2~7年發生一次,平均周期為4年。厄爾尼諾現象的名稱來源于西班牙語,原意為“圣嬰”,因為這種氣候現象通常在圣誕節前后開始發生。
厄爾尼諾現象的形成過程
- 正常情況: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于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
- 東南信風減弱:一旦東南信風減弱,就會造成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范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爾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
厄爾尼諾現象對全球氣候有著廣泛的影響,包括:
- 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厄爾尼諾的發生有利于全球平均溫度創新高。例如,2023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45℃,其中,厄爾尼諾的貢獻達0.1℃左右。
- 區域氣候異常:在厄爾尼諾年,南美沿海岸國家易遭受暴雨洪澇災害,而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東部、非洲東南部等地易出現干旱,巴西東北部也會出現干旱,北美出現暖冬,大西洋颶風數量減少,北半球東太平洋颶風數量增加。
- 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厄爾尼諾事件發生當年,南方秋季多雨,北方地區冬季易出現暖冬。在典型厄爾尼諾年的夏季,我國華北地區降水也會偏多,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厄爾尼諾年的冬季,我國暖冬概率超過70%。
厄爾尼諾現象的最新動態
根據最新的信息,2023年5月開始的厄爾尼諾事件在2023年12月達到峰值,是一次中等強度的厄爾尼諾事件,類型為東部型。2024年1月以來,厄爾尼諾不斷衰減,國家氣候中心預計此次厄爾尼諾事件將于4月到5月結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