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病最好不吃魚
以下是一些最好不吃魚或需要謹慎吃魚的病癥:
- 過敏性疾病:
- 原因:魚類是常見的過敏原,過敏體質者或對魚類過敏者食用后,魚類中的蛋白質等成分會作為過敏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釋放過敏物質,誘發或加重過敏反應,如哮喘、蕁麻疹、濕疹等,癥狀包括皮膚瘙癢、紅腫、呼吸困難等。
- 建議:明確對魚類過敏的人應嚴格避免食用各種魚類。
- 痛風及高尿酸血癥:
- 原因:魚類含有嘌呤類物質,而痛風是由于人體內嘌呤代謝發生紊亂,導致血液中尿酸含量過高引起的。過多攝入嘌呤會使尿酸生成增加,從而誘發或加重痛風癥狀。
- 建議:痛風患者在急性期應避免食用所有魚類;在慢性期可限量、少量食用含嘌呤較低的魚,如桂魚等,但沙丁魚、鳳尾魚、帶魚、白鯧魚等高嘌呤魚類應禁食。
- 出血性疾病:
- 原因:如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 K 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魚肉中所含的二十碳五烯酸(EPA)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癥狀。
- 建議:這類患者應少吃或不吃魚。
- 肝臟疾病:
- 原因:肝病患者肝功能受損,難以代謝魚類中的脂肪和蛋白質,可能加重肝臟負擔。此外,魚肉在體內分解代謝時可產生氨,能誘發肝硬化或者重型肝炎患者產生肝性昏迷。同時,有些魚含有較高的汞和其他有毒物質,經常攝入會對肝臟造成影響,加重肝功能不全。
- 建議:肝病患者可適當食用一些蛋白質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的魚類,但需注意控制量,避免食用腌制、煙熏類魚,烹飪方式以清蒸等清淡方式為主。而肝性腦病患者通常不建議吃魚。
- 結核病:
- 原因:結核病患者服用異煙肼時如果食用某些魚類容易發生過敏反應,輕者惡心、頭痛、皮膚潮紅、眼結膜充血等,重者會出現心悸、口唇及面部麻脹、皮疹、腹瀉、腹痛、呼吸困難、血壓升高,甚至發生高血壓危象和腦出血等。
- 建議:結核病患者在服用異煙肼期間應避免食用魚類。
- 腎臟疾病:
- 原因:魚類富含蛋白質,慢性腎病、腎功能衰竭等患者需要控制蛋白質的攝入量,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延緩疾病的進程。
- 建議:腎臟疾病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限制魚類的攝入,選擇優質低蛋白飲食。
- 甲亢:
- 原因:甲亢患者需控制碘攝入,海魚碘含量高,食用后可能會加重病情。
- 建議:甲亢患者應避免食用海魚等含碘豐富的食物。
- 皮膚病:
- 原因:部分皮膚病如痤瘡、脂溢性皮炎等,攝入油膩的魚肉可能加重病癥。一些炎癥性皮膚病如銀屑病在發病期間也需要避免進食可能加重炎癥的食物,包括某些種類的魚肉。此外,皮膚病患者可能對海鮮類食物過敏,引發或加重皮膚紅腫、瘙癢等癥狀。
- 建議:皮膚病患者應根據自身情況,在醫生指導下慎重選擇是否食用魚類,盡量避免食用可能引起過敏或加重炎癥的魚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