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兒童的成長發育過程中,脾胃健康至關重要。中醫理論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兒童脾胃功能的強弱,直接關系到營養的消化吸收,進而影響生長發育和整體健康狀況。然而,由于兒童脾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再加上現代生活中各種因素的影響,不少孩子都存在脾胃方面的問題,因此,兒童脾胃調理成為眾多家長關注的焦點,尋求專業的兒童脾胃調理中醫專家的幫助也變得愈發必要。
兒童脾胃問題的常見表現
兒童脾胃出現問題時,身體往往會發出一些信號。比如,孩子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對原本喜愛的食物也提不起興趣;或是食量雖大,但體重增長緩慢,身形消瘦;還可能有腹脹、腹痛,肚子常常鼓鼓的,輕按會有不適感,孩子也會因此頻繁喊疼,尤其是進食后更為明顯;大便也會出現異常,有的孩子便秘,排便困難,有的則是腹瀉,大便稀溏不成形,且次數增多;另外,舌苔厚膩,口氣較重,睡眠不安穩,夜間容易驚醒、磨牙、盜汗等,這些也都可能是脾胃功能失調的表現。
引發兒童脾胃問題的因素
- 飲食結構不合理:如今,各種高糖、高脂、過度加工的食品充斥市場,孩子很容易被這些食物吸引。長期食用此類食物,會加重脾胃負擔。像冷飲,其寒涼之性會損傷脾胃陽氣,影響消化酶的分泌;油炸食品不易消化,在胃中停留時間長,會進一步阻礙脾胃的運化功能。部分家長為了給孩子補充營養,過早添加滋補品,卻忽略了孩子脾胃稚嫩,難以承受這些大補之物,反而超出脾胃的承受能力,導致脾胃受損。
- 先天體質因素:有些兒童出生時體重偏低,或是母親在孕期營養不足,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孩子脾胃功能發育滯后。這類孩子往往表現出食欲不穩定,對食物的喜好多變,且生長曲線偏低,在身高、體重等生長指標上,相較于同年齡段的孩子可能會落后一些。從中醫角度來講,這屬于先天脾胃虛弱,需要在后天的成長過程中,通過溫和的飲食調理等方式,逐步改善脾胃功能。
- 病后調理不足:孩子生病后,尤其是經歷感冒、腹瀉等常見疾病,脾胃功能會受到一定影響,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然而,在疾病恢復期,如果過早讓孩子進食油膩食物,或是孩子暴飲暴食,就很容易造成脾胃的二次損傷。有數據顯示,約 40% 的反復呼吸道感染患兒,會伴隨消化功能紊亂的問題。這是因為疾病期間脾胃本就虛弱,若此時飲食不加注意,脾胃難以承受,就會導致消化功能出現異常。
- 情緒因素: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特別是進入學齡期,學業壓力、家庭關系等因素,都可能使孩子產生情緒波動。當孩子長期處于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中時,大腦與腸道之間的神經聯系會受到影響,通過腦腸軸干擾胃酸分泌和腸道蠕動,進而引發功能性消化不良。比如,有些孩子在考試前,會出現食欲不振、腹脹等腸胃不適癥狀,這很可能就是情緒對脾胃功能的影響。
- 環境適應能力差:孩子的生活環境突然改變,如搬家、轉學等,或是飲食習慣發生較大變化,部分孩子的腸道菌群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就會出現暫時性的脾胃不適。比如,從城市搬到農村,飲食種類、作息時間等都可能發生改變,孩子可能會出現食欲不振、腹瀉等癥狀。不過,這種情況通常在 2 - 3 周左右,隨著腸道菌群逐漸適應新環境,脾胃不適的癥狀也會自行緩解。
中醫專家調理兒童脾胃的方法
- 飲食調理:中醫專家強調,合理的飲食結構是調理兒童脾胃的基礎。在食物選擇上,應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的輔食添加原則。保證主食、蔬菜、蛋白質的合理搭配,多給孩子吃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藥,其具有健脾益胃、滋腎益精的功效,無論是清蒸、煮粥還是煲湯,都非常適合孩子食用;南瓜,富含果膠,可以保護胃黏膜免受刺激,促進潰瘍愈合,還能促進膽汁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小米,有健脾和胃的作用,熬成小米粥,易于消化吸收,對脾胃虛弱的孩子尤為適宜。同時,要減少孩子對冷飲、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糖、高脂、生冷食物的攝入。
- 小兒推拿:小兒推拿是中醫調理兒童脾胃的一種特色外治療法,通過特定的手法刺激孩子體表的穴位,以達到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的目的。比如揉板門,板門穴位于整個大魚際,用拇指或食指指端在大魚際肌中點揉按,3 - 5 分鐘為宜,能健脾和胃,消食導滯,對于乳食停積、食欲不振、腹脹等問題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掐揉四橫紋,四橫紋位于手指第 2 - 5 指掌面近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央,一手四穴,先用拇指甲掐,各掐 4 - 5 次,繼加揉各 5 - 6 次,可理氣導滯,清熱除煩,常用于疳積、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癥;摩腹,用掌或四指在腹部順時針做摩法,3 分鐘左右,能治療急、慢性胃腸炎及消化功能紊亂引起的腹瀉、嘔吐、食積、腹脹、便秘等;清脾經,脾經位于拇指末節螺紋面,用拇指螺紋面貼在小兒拇指螺紋面上做直推,100 - 200 次為宜,可清熱利濕,止嘔止吐,適用于濕熱內蘊、惡心嘔吐、腹瀉痢疾及熱結便秘等情況。不過,小兒推拿需要專業醫生操作,家長若想在家給孩子推拿,應先向專業人士學習正確的手法和力度。
- 艾灸:艾灸是借助艾草燃燒產生的溫熱刺激穴位,從而發揮溫通經絡、散寒除濕、調和氣血的作用,對改善兒童消化不良等脾胃問題有一定幫助。常用的艾灸穴位有神闕穴、中脘穴、足三里等。操作時,將艾條點燃后,距離穴位 2 - 3 厘米進行懸灸,以局部皮膚感到溫熱但無灼痛感為宜,每個穴位艾灸 10 - 15 分鐘,每日或隔日艾灸一次。艾灸神闕穴可溫補元陽、健運脾胃;艾灸中脘穴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消化;艾灸足三里有助于調理脾胃、增強體質,改善消化功能。但要注意,艾灸時需有專人看護,避免孩子燙傷。
- 穴位貼敷:穴位貼敷是將中藥磨成粉,混合水、姜汁、醋等調和后,貼于相應穴位,以達到調理和治療的目的。常用穴位有神闕穴、中脘穴、足三里、脾俞等。每次貼敷 4 - 6 小時,每日或隔日一次。比如,針對腹脹患兒,可選用溫中理氣藥物敷貼中脘穴;對食積化熱者,則采用清熱導滯之品貼敷神闕穴。藥物通過透皮吸收,經經絡傳導至脾胃,實現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節的雙重作用,幫助改善脾胃功能。但部分孩子可能對貼敷藥物過敏,使用前需先在小面積皮膚上進行試用。
- 中藥調理:中醫專家會根據孩子的具體癥狀、體征,進行辨證論治,開具適合的中藥方劑。如果孩子是脾虛泄瀉,多采用健脾益氣法,方藥可選擇七味白術散加減;若是脾虛食積,則采用健脾助運、消食化滯的方法,選用健脾丸;脾虛肝旺的孩子,采用扶土抑木、調和肝脾之法,方選緩肝理脾湯;脾虛蟲擾的情況,采用殺蟲止癢、調理脾胃的方法,方選驅蟲粉合參苓白術散加減;脾虛濕盛者,采用健脾除濕止癢的方法,方選除濕胃苓湯等。由于兒童臟腑嬌嫩,中藥方劑的選用多以溫和、甘平為要,同時注重顧護脾胃運化節律。但中藥調理務必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嚴格按照醫囑用藥,不可自行增減藥量或停藥。
兒童脾胃調理相關問答
- 問:孩子脾胃不好,平時可以喝酸奶來促進消化嗎?
答:適量飲用酸奶對部分脾胃不好的孩子有一定益處。酸奶中含有益生菌,能調節腸道菌群,促進消化。但要注意選擇低糖或無糖的純酸奶,避免選擇添加大量糖分和其他添加劑的酸奶飲品。而且,酸奶不宜空腹飲用,一般建議在飯后半小時到兩小時之間飲用,以免過涼的酸奶刺激脾胃。但如果孩子本身脾胃虛寒,飲用酸奶后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則不建議飲用。 - 問:小兒推拿每天都可以做嗎?
答:小兒推拿的頻率需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而定。一般來說,對于脾胃問題較為嚴重的孩子,在病情急性期,可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每天進行推拿治療,以盡快緩解癥狀。但當癥狀有所改善后,可逐漸減少推拿頻率,改為隔天一次,或每周 2 - 3 次。長期過度推拿,可能會對孩子的皮膚和經絡造成損傷。同時,每次推拿的時間也不宜過長,通常每個穴位操作 2 - 5 分鐘,整套推拿流程控制在 20 - 30 分鐘左右。 - 問:孩子吃了調理脾胃的中藥后,大便次數增多,這正常嗎?
答:部分孩子在服用調理脾胃的中藥后,可能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的情況。這有可能是藥物發揮作用,正在調理腸胃功能,幫助排出體內的積食、濕氣等。但如果大便次數明顯增多,且伴有腹痛、大便稀水樣等異常表現,這可能是藥物的不良反應,或是孩子對某些藥物成分不適應,此時應及時告知醫生,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方。 - 問:除了上述方法,運動對兒童脾胃調理有幫助嗎?
答:適當的運動對兒童脾胃調理非常有幫助。運動可以促進胃腸蠕動,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像跳繩、慢跑、踢毽子等運動,都很適合孩子。建議每天保證孩子有 30 分鐘到 1 小時的戶外活動時間。但要注意運動強度和時間,避免在飯后立即進行劇烈運動,一般飯后 1 - 2 小時后進行運動較為適宜,以免影響消化。 - 問:調理兒童脾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嗎?
答:是的,調理兒童脾胃通常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因為兒童脾胃功能的改善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通過持續的飲食調整、生活習慣培養以及必要的中醫調理手段,逐步修復和增強脾胃功能。一般來說,至少需要堅持 1 - 3 個月,才能看到較為明顯的效果。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有足夠的耐心,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調理,同時密切關注孩子的身體變化,定期復診,以便醫生根據孩子的恢復情況調整調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