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哺乳期媽媽來說,奶漲是最常見也最磨人的困擾之一 —— 乳房像灌滿水的氣球般脹痛發硬,觸碰時甚至鉆心疼,嚴重時還會發熱,不僅影響自己休息,更可能耽誤給寶寶喂奶。其實奶漲的核心問題是乳汁排出不暢導致淤積,只要找準原因、用對方法,就能快速排奶緩解不適。
先搞懂:奶漲為什么會發生?
奶漲本質是乳腺管內乳汁淤積過多,通常和以下三類原因相關:
- 生理性乳汁驟增:產后 3-4 天是乳汁分泌的高峰期,胎盤娩出后泌乳素急劇上升,乳腺管和周圍組織因乳汁、血液及水分增加而膨脹,若未能及時排出就會引發漲奶,這是新手媽媽最常遇到的情況。
- 喂養方式不當:哺乳間隔太長、寶寶含乳姿勢不對(只含住乳頭而非乳暈),或者每次喂奶后乳汁沒完全排空,都會讓殘留的乳汁堵塞乳腺管,慢慢形成奶漲。
- 外界因素干擾:穿了過緊的哺乳文胸壓迫乳腺管,或者產后飲食過于油膩,導致乳汁脂肪濃度過高黏附在導管壁上,也會阻礙乳汁流動,引發漲奶。
對癥解決:不同原因的快速排奶方案
無論哪種原因導致的奶漲,核心都是「疏通乳腺 + 排空乳汁」,但不同誘因的處理重點略有差異。
1. 生理性乳汁驟增:優先親喂,輔助排空
產后初期的生理性漲奶,最高效的解決方式是讓寶寶多吸吮。
- 及時親喂:只要寶寶表現出饑餓信號(咂嘴、扭動、哭鬧)就喂奶,每天至少 8-12 次。喂奶時讓寶寶的鼻尖對著乳房硬塊處(如果有的話),這樣吸吮時能更精準地疏通堵塞部位。注意讓寶寶含住整個乳暈而非僅乳頭,避免乳頭破損加重不適。
- 親喂后補排空:如果寶寶吃飽后乳房仍有脹痛感,用吸奶器繼續排空。選擇模擬寶寶吸吮節奏的電動吸奶器,吸奶前先用 40℃左右的熱毛巾熱敷乳房 3-5 分鐘,促進乳腺管擴張,吸奶效率會更高。吸奶時壓力別調太大,以不疼為宜,每次單側吸奶時間控制在 10-15 分鐘。
- 冷敷緩解不適:喂完奶后如果乳房還有脹痛,可把冷藏后的卷心菜葉或土豆片敷在乳房上(避開乳頭乳暈),冷敷 15 分鐘左右能減輕組織水腫,緩解脹痛感。
2. 乳腺管堵塞:手法疏通 + 精準排奶
若奶漲伴隨明顯硬塊,說明乳腺管已堵塞,需先疏通再排空。
- 熱敷軟化:用溫熱毛巾(溫度以皮膚能耐受為準,約 40-45℃)敷在有硬塊的乳房上,持續 10-15 分鐘,讓硬塊慢慢軟化。
- 手法疏通步驟:
- 洗凈雙手,用食指和拇指輕輕捏住乳暈,做輕柔的捻動動作,每分鐘約 60 次,持續 2-3 分鐘,刺激乳暈神經促使導管開口通暢。
- 四指并攏,從乳房根部向乳頭方向沿乳腺管走向輕輕梳理,遇到硬塊處稍用力按壓揉散,每側乳房梳理 5-6 次。
- 點按膻中穴(兩乳頭連線中點)和乳根穴(乳房下緣中央),每個穴位用指腹按 3-5 分鐘,力度以有酸脹感但不疼為宜,能輔助調節乳汁運行。
- 擠奶收尾:疏通后用手擠奶鞏固效果。拇指和食指放在乳暈后方約 2 厘米處,向胸壁方向擠壓,然后轉動手指擠壓乳暈各個部位,直到乳汁呈噴射狀排出,確保每個乳腺管都排空。
3. 外界因素干擾:調整習慣 + 輔助通乳
因文胸壓迫或飲食不當導致的奶漲,需先排除誘因再排奶。
- 解除壓迫:立即更換寬松舒適的無鋼圈哺乳文胸,避免乳房受到擠壓。平時不要長時間躺臥壓迫單側乳房,睡覺時盡量仰臥或交替側臥。
- 調整飲食:暫時停掉油膩的濃湯(如豬蹄湯、排骨湯),改喝清淡的蔬菜湯、豆腐湯,同時多喝水,降低乳汁脂肪濃度,讓乳汁更易流動。
- 淋巴引流輔助:若乳房腫脹明顯,可從鎖骨下方開始,用指腹沿腋窩方向輕推,幫助淋巴液回流,減輕乳房水腫,每天做 2 次,每次 5 分鐘左右。
緊急提醒:這些情況必須及時就醫
如果奶漲時出現以下癥狀,可能已發展為乳腺炎,別自行處理,趕緊去乳腺外科就診:
- 乳房持續紅腫熱痛,硬塊越來越大,疼痛加劇;
- 伴隨發熱(體溫超過 38.5℃)、寒戰、全身乏力;
- 乳頭出現破損流膿,或擠出的乳汁帶血絲。
常見問題解答
-
奶漲時能不能用吸奶器一直吸?
不建議。吸奶器過度使用會刺激乳腺分泌更多乳汁,反而加重奶漲。通常親喂后吸到乳房變軟即可,每次吸奶間隔至少 2 小時。
-
沒有吸奶器時,怎么手動快速排奶?
除了之前提到的乳暈捻動 + 擠奶法,還可以做環形按摩:雙手手掌以乳頭為中心,順時針從乳房外圍向乳暈按摩,持續 5-8 分鐘,促進乳汁向乳頭方向流動,再配合擠奶動作排空。
-
產后第一天奶漲,寶寶還沒學會吸吮怎么辦?
先讓家人幫忙用溫熱毛巾熱敷乳房,然后用干凈的杯子或碗接住乳頭溢出的乳汁,同時輕柔按摩乳房。也可以請專業催乳師上門疏通,避免乳汁長期淤積引發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