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腎臟是人體的 “代謝過濾器”,可一旦患上急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糖尿病腎病等腎病,它的排泄和調節功能就會受損。這時候 “吃什么”“不吃什么” 直接關系到腎功能的穩定 —— 選對了能減輕腎臟負擔,選錯了可能加速病情進展。很多患者糾結于腎病不能吃什么食物,其實答案可以從腎臟受損后的生理變化入手,針對性避開 “雷區”。
先搞懂:腎病要控飲食的核心原因
腎臟出問題后,最突出的變化是代謝廢物排泄能力下降、水鹽平衡調節紊亂。具體來說有三個關鍵原因,這也是我們判斷腎病不能吃什么食物的核心依據:
- 排鈉能力減弱:腎臟是調節體內鈉含量的主要器官,腎病患者排鈉功能下降,多余的鈉會導致水鈉潴留,引發水腫和血壓升高,進一步損傷腎血管。
- 代謝廢物排泄受阻:蛋白質代謝產生的含氮廢物、磷代謝產生的磷酸鹽等,都需要通過腎臟排出。腎功能受損后,這些廢物堆積會導致血肌酐升高、血磷超標,引發腎性骨病、皮膚瘙癢等并發癥。
- 電解質平衡紊亂:腎臟對鉀的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導致高鉀血癥,可能引發心慌、手腳無力等嚴重問題;同時鈣磷代謝失衡還會加重骨骼損傷。
對癥避食:這些食物要嚴格控制或避免
結合上述原因,腎病不能吃什么食物可以歸納為 “高鹽、高磷、過量高蛋白、高鉀(視情況)” 四大類,每一類都有明確的避食方法和替代方案。
1. 高鹽食物:隱形殺手最需警惕
典型食物:咸菜、醬肉、臘肉、薯片、辣條等加工零食,以及醬油、蠔油、味精等含鈉調味品。10 毫升醬油相當于 1.6 克鹽,很多人炒菜放了醬油再放鹽,不知不覺就超標了。
避食方法:
- 嚴格控量:每天鹽攝入量控制在 3-5 克,大約是一個啤酒瓶蓋的量,腎功能嚴重受損者建議不超過 3 克。
- 避開隱形鹽:買包裝食品時看營養成分表,優先選鈉含量低于 100 毫克 / 100 克的產品;方便面調料包只放 1/3,速凍餃子餡料盡量少吃。
- 調味技巧:用蔥、姜、蒜、檸檬汁等天然香味替代咸味,炒菜時最后放鹽,減少鹽的吸收。
2. 高磷食物:易引發骨病和瘙癢
典型食物:堅果、全谷物、碳酸飲料、動物內臟、加工肉制品,以及蛋黃、肉湯中的溶解磷。
避食方法:
- 選擇性食用:血磷超標的患者,雞蛋盡量煮著吃并棄去蛋黃,肉類先焯水棄湯再烹飪,減少磷的攝入。
- 嚴格限制:地下產出的紅薯、土豆、花生等要少吃,碳酸飲料和堅果幾乎要完全避免。
- 輔助控磷:如果血磷持續偏高,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磷結合劑,吃飯時同時服用,能將食物中的磷結合后隨大便排出。
3. 過量高蛋白食物:并非完全不吃,而是 “少而精”
典型誤區:很多患者認為腎病不能吃雞蛋、吃肉,其實這是錯的。真正需要避免的是肥肉、動物內臟以及過量的蛋白質攝入,優質蛋白反而需要適量補充。
正確做法:
- 選對種類:優先吃雞蛋、牛奶、瘦肉、魚蝦等優質蛋白,大豆及其制品(如豆腐、豆漿)也是優質蛋白,可正常食用,但腐乳等發酵豆制品因高鹽要避開。
- 控制總量:腎功能輕度受損者每天每公斤體重吃 0.8 克蛋白;慢腎衰未透析患者降至 0.6 克 / 公斤體重。以 60 公斤患者為例,每天蛋白總量 36-48 克,可按 “一袋牛奶 + 一個雞蛋 + 一兩肉” 的 “三個一” 原則搭配,剛好滿足優質蛋白需求。
4. 高鉀食物:看血鉀指標靈活調整
典型食物:香蕉、橙子、葡萄、蘑菇、菠菜、土豆、海產品、干果等。
避食方法:
- 個體化判斷:血鉀正常的患者可適量吃,血鉀偏高則嚴格限制,最好咨詢醫生列專屬清單。
- 降鉀技巧:綠葉蔬菜先切后洗,浸泡半小時再焯水,棄水后烹飪;避免 “菜湯泡飯”,因為鉀易溶于水;優先選冬瓜、絲瓜等低鉀瓜類蔬菜。
此外,難消化的粗糙食物也要注意,比如未煮軟的雜糧、油炸食品、辛辣調料等。這些食物不僅刺激腸胃,油炸食品中的脂肪還會影響腎臟血液供應,辛辣調料可能加重腎臟炎癥反應,導致尿蛋白波動。
常見問答:厘清腎病飲食的關鍵疑惑
-
問:腎病患者完全不能吃豆制品嗎?答:不是。大豆及其制品(豆腐、豆漿等)屬于優質蛋白,可正常食用,但腐乳、豆瓣醬等發酵豆制品因高鹽,屬于腎病不能吃的食物范疇,需避免。
-
問:吃動物腰子能 “以形補形” 嗎?答:不能。動物腎臟含高嘌呤、高膽固醇、高磷,非但不能補腎,還會加重腎臟負擔,是腎病明確要避開的食物。
-
問:腎病患者能喝肉湯嗎?答:不建議多喝。肉湯中溶解了大量的磷和嘌呤,容易導致血磷升高,最好是吃肉棄湯,減少腎臟代謝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