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后抑郁:療效和安全性分析|

醫脈通導讀

《喜點評》醫學項目立足于領域前沿研究,并邀知名專家/一線臨床醫生分享精彩見解,旨在為國內精神/神經內/心理科同仁搭建橋梁,實現研究成果向臨床實踐的轉化。

本期《喜點評》,我們邀請到了中日友好醫院 金淼副主任醫師、上海市寶山中西醫結合醫院 施永斌主任醫師及上海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 崔海松副主任醫師,針對一項探討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后抑郁:療效和安全性分析的meta分析進行點評。

卒中后抑郁(PSD)是腦血管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常見臨床表現包括心境低落、興趣減退、悲觀、激越不安、缺乏主動性、疲乏等癥狀。抑郁與卒中存在雙向關系:卒中升高抑郁風險,而抑郁對卒中患者的康復能力具有負面影響。

目前,治療PSD的一線藥物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s),選擇性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NRIs),去甲腎上腺素和特異性5-羥色胺能抗抑郁藥(NaSSAs)。常用SSRIs包括西酞普蘭、氟西汀、舍曲林、艾司西酞普蘭等,常用SNRIs包括文拉法辛、度洛西汀,常用的NaSSAs為米氮平。然而,至于哪些藥物應被視為PSD的一線藥物,目前尚存在爭議。

為了解西酞普蘭與其他治療PSD的一線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差異,來自武漢大學的崔敏等開展了一項meta分析研究,共納入20項包含1485例(西酞普蘭組734例,對照組751例)患者的隨機對照研究(RCT),分別在治療前、治療后1、2、4、6、8周進行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分,尤其是比較了西酞普蘭在各個時間點相比于其他藥物的療效,以評估其起效速度及軌跡上是否存在優勢。

研究結果顯示:

1.效果指數(HAMD降低25%)

(1)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比較(9項研究):治療組中294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中267例有效,總有效率為89%。合并的RR值為1.04,95%CI [0.98,1.09]。在總體療效測試中,Z = 1.36,P = .17,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之間的有效率無統計學差異。

(2)西酞普蘭與SNRIs比較(4項研究):治療組中132例有效,總有效率為90.4%;對照組中129例有效,總有效率為89.6%。合并的RR值為1.01,95%CI[0.93,1.09]。在總體療效測試中,Z=0.22,P=0.83,西酞普蘭與SNRIs之間的有效率無統計學差異。(圖1)

圖1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及西酞普蘭與SNRIs的有效性比較

2. 治愈指數(HAMD降低率75%)

(1)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比較(9項研究):治療組中131例治愈,總治愈率為41.2%;對照組中124例治愈,總治愈率為41.3%。合并的RR值為0.99,95%CI為[0.82,1.19]。在總體療效測試中,Z=0.15,P=0.88,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之間的治愈率無統計學差異。

(2)西酞普蘭與SNRIs比較(4項研究):治療組中54例治愈,總治愈率為37.0%;對照組中56例治愈,總治愈率為38.9%。合并的RR值為0.95,95%CI為[0.71,1.27]。在總體療效測試中,Z=0.33,P=0.74,西酞普蘭與SNRIs之間的治愈率無統計學差異。(圖2)

圖2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及西酞普蘭與SNRIs的治愈率比較

3. HAMD評分比較

(1)治療1周后HAMD評分變化

?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比較(9項研究):在降低HAMD總分方面無顯著差異(SMD=-0.07,95%CI-0.74—0.59,I2=94%,隨機效應模型,P=0.83,656例參與者)。

?西酞普蘭與SNRIs比較(2項研究):在降低HAMD總分方面無顯著差異(SMD=-0.05,95%CI-1.17—1.08,I2=92%,隨機效應模型,P=0.94,154例參與者)。

(2)治療2周后HAMD評分變化

?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比較(10項研究):在降低HAMD總分方面無顯著差異(SMD=-0.83,95%CI-1.73—0.07,I2=97%,隨機效應模型,P=0.07,762例參與者)。

?西酞普蘭與SNRIs比較(4項研究):在降低HAMD方面無顯著差異(SMD=0.23,95%CI-0.29—0.75,I2=79%,隨機效應模型,P=0.39,284例參與者)。

(3)治療4周后HAMD評分變化

?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比較(11項研究):西酞普蘭的HAMD評分顯著降低(SMD=-0.44,95%CI-0.85—-0.03,I2=88%,隨機效應模型,P=0.03,836例參與者)。

?西酞普蘭與SNRIs比較(5項研究):在降低HAMD方面無顯著差異(SMD=0,95%CI-0.27—0.27,I2 =41%,隨機效應模型,P=0.99,364例參與者)。

(4)治療6周后HAMD評分變化

?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比較(8項研究):西酞普蘭的HAMD評分顯著降低(SMD=-0.50,95%CI-0.98—-0.02,I2=86%,隨機效應模型,P=0.04,538例參與者)。

?西酞普蘭與SNRIs比較(5項研究):在降低HAMD方面無顯著差異(SMD=0.02,95%CI-0.30—0.35,I2 =59%,隨機效應模型,P=0.88,364例參與者)。

(5)治療8周后HAMD評分變化

?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比較(4項研究):在降低HAMD方面無顯著差異SMD=-0.33,95%CI為-1.10—0.43,I2=91%,隨機效應模型,P=0.39,334例參與者)。

?西酞普蘭與SNRIs比較(2項研究):西酞普蘭的HAMD評分顯著降低(SMD =0 .77,95%CI 0 .41-1.13,I2 = 0%,隨機效應模型,P 0.05,128例參與者)。

?不良事件發生率。

?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s比較(7項研究):治療組中71例發生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27.6%;對照組中82例發生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32.4%。兩組患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I2=0%,固定模型,P=0.21,510例參與者)。

?西酞普蘭與SNRIs比較(4項研究):治療組中53例發生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37.6%;對照組中56例發生不良事件,總發生率為39.7%。兩組患者之間無顯著性差異(I2=0%,固定模型,P=0.70,282例參與者)。

綜上可知,西酞普蘭治療PSD的療效與其他SSRIs和SNRIs相似,但西酞普蘭的起效速度快于其他SSRIs。西酞普蘭的不良反應與其他抗抑郁藥相比無顯著性差異,但不良反應較輕。

文獻索引:Cui Min, Huang Chao Yun,Wang Fang.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italopram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stroke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J Stroke Cerebrovasc Dis. 2018; 27(11):2905-2918.

(專家按姓氏筆畫排序,排名不分先后,相關言論僅代表專家本人立場)

腦血管病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及多發病,近年來我國的流行病學資料顯示全國腦血管病的患病人數大概在1300萬左右,每年新發腦卒中患者約為200萬人,其中有將近30%的患者會出現卒中后抑郁(PSD),患者數有幾十萬之多。

分析卒中后抑郁產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因素:患者對卒中產生心理反應,難以接受現在的狀態,因此在年齡分布上,相較于老年人,年輕人更易發生卒中后抑郁;卒中引發腦損傷;卒中誘發產生內源性抑郁。此外,實際上卒中與抑郁兩方面易互相影響,罹患抑郁后卒中風險也會增高。

臨床上對卒中后的抑郁應高度重視,早診斷早治療,在給予藥物干預治療過程中參照指南首選以西酞普蘭為代表的SSRls類抗抑郁藥物。

基于臨床當下的實際情況,該meta分析比較了西酞普蘭與其他治療PSD的一線藥物在療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異。在這篇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從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治愈率角度分析,西酞普蘭在治療卒中后抑郁的療效上與其他的SSRls類和SNRls類的藥物是相似的,無優劣之分;但從整體的治療過程角度分析,西酞普蘭起效的速度比其他SSRls類的藥物更為快速。研究收集的數據有代表性和說服力,所得結論與臨床經驗一致。

卒中后抑郁的治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用藥情況、整體狀態等方面的問題,從患者可承擔的風險和獲益角度作出整體分析,SSRls類藥物的使用就是非常值得考慮和推薦的治療手段之一,是醫生可以得以應用的很好的工具。

本研究是一項探討西酞普蘭治療卒中后抑郁的meta分析,旨在比較西酞普蘭與其他治療PSD的一線藥物的療效和安全性差異。研究結果雖與我平時的臨床經驗一致。

既往研究結果中同樣證實,西酞普蘭具有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無藥物間相互作用的優點,因此在治療PSD、PSI時常被選作首選藥物。所以,在實驗設計上同時比較這兩種疾病的治療效果或許會更全面一些。另外,在起效速度方面,研究顯示在4周后西酞普蘭比其他SSRI類藥物起效速度快;實際上,抗抑郁藥物在4周才表現出差異,其療效較為滯后且該優勢并不突出。最后,結論指出,關于西酞普蘭與其他SSRI類抗抑郁藥物的比較優勢似乎并不明顯;在未來的實驗研究中,對于總分區別不大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增加討論因子分使實驗細化;例如,討論相應時間段的療效以及起效速度,或根據HAMD量表評估患者體重增加以及睡眠質量等問題。

在臨床實踐中,對于PSD患者及患者家屬,在做好醫患溝通的前提下(主動解釋疾病的發生發展情況,積極打消患者的顧慮);注意藥物的用法用量(通常采用藥物的治療量,如西酞普蘭20 mg-40 mg);配合長期管理(關照患者定期隨訪等);對患者強調藥物治療與疾病轉歸的重要性,從而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

腦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depression, PSD),是指腦血管疾病發生后2年內出現的以情緒低落、活動減少、興趣減退、思維遲緩為主要特征的一類情感障礙性疾病,是腦卒中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大部分PSD是發生在腦卒中后2年內,尤其在前半年內腦卒中后1個月抑郁發生率為24%~26%,6個月為33.6%~50.6%,1年內可達61%,2年內的發病率高達79%。由數據可知,2個月~1年發病率最高,其中3~6個月為發病高峰[2]。一般認為,病后3~6個月足康復的最佳時機,3個月內的肢體康復療效最顯著。PSD也高發于這個時期,卒中后抑郁壓制了患者的康復愿望,從而延誤了康復的最佳時機。致使功能重建變得困難。一些研究者認為積極的治療PSD不但可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而且能減少其致殘率和致死率,所以對PSD的積極干預及治療變得極為重要[3]。早發現、早預防PSD是否可以提早使用抗抑郁藥物,這樣就需要考慮藥物對神經修復及與抗血栓、抗凝藥物的相互作用問題。診斷符合ICD-10中F06.32。篩查過程中,還應對PSD的風險因素進行評估,包括卒中后生存狀態、功能依賴、認知損害、既往抑郁史、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4]。

西肽普蘭是具有較高選擇性的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西酞普蘭能夠有效地抑制患者腦內5-羥色胺被神經細胞再次攝取,從而使得患者腦內的5-羥色胺保持一個較高的濃度,而較高濃度的5-羥色胺能使突觸的傳遞功能得到有效的促進, 有利于患者脊髓的運動神經功能的恢復[5]。

西酞普蘭是選擇性最強的SSRI, 對其他遞質影響較小, 對各種遞質受體的親和力較低, 而且是唯一不影響P450酶的SSRIs, 這對PSD的患者非常重要。由于以上特點, PSD的患者可以較安全地同時進行抗血栓、抗凝及抗抑郁治療, 達到多病同治的目的, 促進各方面功能盡快較好的恢復[6]。

本項研究比較了SSRIs及SNRIs藥物有效率和治愈率,以及1周、2周、4周、6周、8周的減分率,研究結論與臨床實踐較一致。后續研究可以增加一些評估量表,同時隨訪時間可以延長到1或2年,如此一來所得數據則更能顯示西肽普蘭對PSD早期治療,起效快、與抗血栓、抗凝藥物的相互作用輕微(甚至沒有)、不良事件少及可以有效改善PSD預后的優勢。

參考文獻:

[1] Ayerbe L, Ayis S, Wolfe CD, et al . Natural history,predictors and outcomes ofdepression after stroke: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Br JPsychiatry,2013, 202(1):14-21.

[2] 洪李梅. 腦卒中后抑郁的心理康復護理[J]. 中國醫藥指南, 2011, 09(22):157-159.

[3]向偉, 陳妍. 腦卒中后抑郁的研究進展[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09, 9(4):357-359.

[4] 王少石, 周新雨, 朱春燕. 卒中后抑郁臨床實踐的中國專家共識[J]. 中國卒中雜志, 2016, 11(8):685-693.

[5] 趙軻, 楊越, 顧大東. 西酞普蘭對急性腦卒中后抑郁患者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 2014, 52(21):30-32.

[6] 王剛平, Wang, Gangping. 西酞普蘭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對照研究的Meta分析[J]. 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8, 14(1):18-19.

【第31期】老年抑郁癥:早期癥狀軌跡可預測西酞普蘭療效

【第 30 期】家人患糖尿病:抑郁高危因素?

【第 29 期】抑郁及抗抑郁藥療效的性別差異

【第 28 期】抗抑郁藥劑量與血糖控制

【第 27 期】警惕老年抑郁癥患者的跌倒風險

【第 26 期】不健康減肥或升高抑郁風險

【第 25 期】抗抑郁藥的心血管安全性比較

【第 24 期】心情不好更容易得癌?

【第 23 期】西酞普蘭治療AD神經精神癥狀

【第 22 期】新模型為個體化抗抑郁帶來希望

【第 21 期】西酞普蘭用于老年抑郁癥患者

【第 20 期】抗抑郁藥對癲癇患者的影響

【第 19 期】癲癇共病抑郁:西酞普蘭的優勢

【第 18 期】JAMA:老年抑郁癥的治療原則

【第 17 期】喝咖啡不會導致抑郁癥

【第 16 期】抑郁病史與炎癥性腸病風險

【第 15 期】SSRI劑量與療效/耐受性的相關性

【第 14 期】哪些抗抑郁藥較少誘發肝損傷?

【第 13 期】HIV感染者的抗抑郁之選

【第 12 期】柳葉刀21種抗抑郁藥Meta分析

【第 11 期】兒童使用抗抑郁藥的心血管風險

【第 10 期】SSRI對抑郁患者自殺風險的影響

【第 9 期】SSRI聯用抗凝劑不升高出血風險

【第 8 期】多重軀體癥狀與抑郁焦慮復發

【第 7 期】抗抑郁藥為卒中患者帶來意外驚喜

【第 6 期】妊娠期抗抑郁藥劑量是否需調整?

【第 5 期】漢密爾頓抑郁量表喜提新證據

【第 4 期】癲癇共病抑郁的診斷與治療

【第 3 期】抑郁癥的神經心理學及神經影像學

【第 2 期】阿爾茨海默病伴激越的治療

【第 1 期】晚年生存意志與抑郁癥風險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yangshengzhidao/view-179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