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涌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
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感謝對中科院科技創新工作的鼓勵和支持!
今天介紹“首次完成強關聯糾纏體系的量子隨機行走實驗”投票請點“閱讀原文”。
完成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量子隨機行走是經典隨機行走在量子力學中的拓展,利用量子疊加態的特性,粒子在格點中行走特性需要用量子力學的波函數統計規律來詮釋。量子隨機行走本身可以模擬多體物理體系的量子行為,并且理論上最終可用于通用量子計算,因而引起高度關注。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團隊基于此前實現的12個量子比特多體真糾纏態,聯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理論團隊,首次在固態量子計算系統中實驗演示了強關聯糾纏體系的量子隨機行走。團隊研究了單粒子及雙粒子激發下一維短程耦合的量子隨機行走,觀察到了高保真度的態、糾纏度及關聯函數在時空光錐中的含時演化。此外,實驗上首次觀察到了由于邊界反射及波函數干涉形成的次級糾纏波陣面的傳播行為。在引入雙粒子激發的情況下,實驗上觀測到了由時間依賴的長程反相關的強關聯光子形成的費米子化行為,描繪出光子的反聚束行為。
該工作為未來利用量子隨機行走進行多體物理現象的模擬以及通用量子計算研究打下了基礎。相關成果于2019年5月2日在線發表在《科學》上。
單光子在11個一維鏈超導量子比特中的隨機游走。A/D、B/E、C/F分別為從中間位置、最左端及最右端開始激發量子比特并進行隨機游走。實驗上清晰地觀察到了激發在邊緣的反射形成的回波,與理論吻合。
支持投票
請點擊
閱讀原文
來源:中國科學院網站
溫馨提示:近期,微信公眾號信息流改版。每個用戶可以設置 常讀訂閱號,這些訂閱號將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錯過“中科院之聲”的文章,你一定要進行以下操作:進入“中科院之聲”公眾號 → 點擊右上角的 ··· 菜單 → 選擇「設為星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