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重要的智慧:事過,不追問

文 |lester · 主播 |如初

十點讀書邀約作者

人是種很固執的動物,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不撞南墻,決不回頭。

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根結,解不開,就不放過。所以才有那么多人選擇飛蛾撲火,為自己的執念殉道。

但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查個清清楚楚,問個明明白白,人活著,聰明有時候是一種罪過,糊涂反而會讓你活得更好。個中差別,最重要的就是學會——

事過,不追問。

不追問,是種善良

微博之前很流行一句話:

“離開了,就別過問人家過得好不好;過得不好,你會心疼;過得太好,你會心塞。”

有些事,過去就過去了,今天的太陽曬不干昨天的濕衣服。事過不追問,對別人,對自己,都是一種放過。放過,就是慈悲。

我見過太多人,總是糾結在對別人的執念里。

知道別人離婚,便恨不得把誰先犯了錯、為什么離婚、孩子怎么辦、家里人啥意見全都刨根問底說一遍。

別人跳槽他要問,別人生病他要問,別人發條朋友圈他也要問兩句。他們的興奮不是來自對陌生的好奇,而是想要通過一連串發問來獲得我比你好的慰藉。

這些人,說到底就一個字:壞。

情景喜劇《宋飛正傳》里,有一次喬治突然良心發現,跑去參加了一個社區養老院的志愿者活動。他所幫助的老人已經86歲,伴侶去世,自己孤零零一個人生活在養老院,但每天卻過得異常快樂。

喬治在目睹這個事實后很困惑,一個人都這樣了怎么還能這么快樂。

于是,他不停追問老人:你害怕嗎?你知道自己活不了幾年了吧?你離死亡這么近,怎么能不害怕呢?你一定心里很痛苦吧?

最后老人忍無可忍,非常憤怒地說了個字:滾!

老人為什么這樣做,原因很明顯。

因為你層層逼問的過程,就是在一刀一刀劃開別人不想被人看到的傷口。

多少曾經言笑晏晏的人,經不起久別重逢的考驗,正是因為人們總是執著于了解別人的過去,卻從不考慮別人的感受。

真正有道德的人不會這樣做。

只有懂得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與表達欲,你的愛才會事半功倍,否則,你愛得魯莽,別人承受得也吃力。

不追問,是種懂得

有些事,看透了,就不必說明。

想讓你懂的事情,說話的人自然會解釋清楚;不想讓你懂的事情,你問再多也無益。

得不到回應的熱情,要懂得適可而止,這是人最珍貴的品質。因為很多時候,無意間的追問也是一種傷害,不論你承認或不承認,大部分尷尬都是因為一個本該閉嘴的問題所導致的。

就像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里說的:“試探的背后有善良的旨意,但是試探的背后也潛伏著邪惡。”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一位抑郁癥患者的分享,他說自己特別討厭出現在人群中,不論對方是朋友、同事、還是親人。因為每次他和別人說起自己的病情時,得到的永遠是一連串輕飄飄的質疑:

“你有啥想不開的呀?”

“你父母對你那么好,多想想他們,哪還有這么多矯情?”

“平時看你很陽光啊,怎么還得了這種病?”

抑郁癥也是病,但是大多數人卻只覺得抑郁癥患者是想太多,是矯情,他們不做任何了解,就用一句“你要積極”、“你要樂觀”來揣度你、敷衍你。

最后,那位知友寫了一句話,我到現在都印象深刻:作為一個別人眼中樂觀的人,大概就是你上吊快死了,別人還以為你在蕩秋千。

真得無法想象,一個人得經過多大的痛苦,才會寫下這么刻骨銘心的文字。

做人,一定要懂得在該閉嘴的時候閉嘴,想是一回事,該不該是另一回事。每個人都有自己不愿提及、別人無法理解的事情,即便你不善言辭,也要學會辨別對方的意愿。

因為愛一個人,不是用你需要的方式去關心別人,而是用別人需要的方式去愛他。

就像我們從小就被長輩教育,不要在矮子面前談身高,不要在胖子面前談體重,不要在孤兒面前談父母,不是因為這些不能談,而是因為這些事情無法感同身受,只能報以溫柔。

不追問,是種釋然

古人常說,人生有四然:來是偶然,去是必然,盡其當然,順其自然。而來去之間,最高的境界,便是在看透世事變幻的本質之后學會釋然。

《愛在日落黃昏時》中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臺詞:“回憶本來是非常美好的,只要你能讓過去的都過去。”

這部電影里,曾經陷入熱戀的兩個人,在失去聯系數年過后意外重逢,男人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女人也成了相夫教子的賢妻。多年不見,兩個人的身份、地位、模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當他們再次坐到一起聊天時,卻沒有一句話是關于對方的過去。

我想,他們之所以選擇對最陌生的幾年避而不談,原因既是因為無從談起,更是因為不必去談。

好事壞事,都是往事,往事如煙,又何必琢磨。屬于你的永遠屬于你,不屬于你的你永遠得不到,雖然他們曾經是愛人,但在那一刻,他們注定是擦肩而過的路人。

人可以難過,但不要嘮叨,不追問,就是對自己的一種放過。

總是停留在過去的人注定不會幸福,因為他們失去的是現在和未來。一個人要活得像一支隊伍,對著自己的頭腦和心靈招兵買馬,不氣餒,有召喚,愛自由。而不是陷落在回憶的泥淖,像祥林嫂一樣郁郁寡歡。

你能放下的越多,你能拿起的才能越多。

成年人的世界里都有一種冰冷的默契,在私人領域,我們以互不干涉來保全自己,以心照不宣來成全對方,即便在無意間踏過了別人敏感的邊界,也會熟稔地選擇沉默,一個不問,一個不說,最終一笑而過。

這種默契看上去很冷漠,但常常卻帶給人溫暖。

因為不是每件事上我們都需要享有知情權,有些事,知道得越多,就越壞,知道得越少,反而越美好。不追問、不糾纏,就是讓我們擁有幸福的大智慧。

愿你也能不為往事擾,只為余生笑。

一部電影,一種人生

百部經典電影,掃碼直接觀看

讓好的電影,陪你一起成長

長按識別二維碼,領取100部電影片單▼

-音樂圖片-

背景音樂|彭鈞《不了了之》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

lester,專欄作者,不暢銷書作家,有一個粉絲不多的公眾號,期待被有趣的靈魂發掘。個人公眾號:lester生活日記(ID:lesterslife_)。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28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

-主播-

如初,十點讀書簽約主播,情感主播,喜文善琴,溫暖明媚。公眾號:一聲遇見,陪你夜聽經典,個人微信號(ID:youruchujian18)。

長按2秒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歡迎把我們推薦給你的家人和朋友喲

↓ 戳這里,海量好書免費聽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zhongyi/view-17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