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鳳凰新聞客戶端榮譽主筆 唐駁虎
核心提示:1.目前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的感染率,離“群體免疫”的要求還差得遠。因此6月并非疫情下半場,只是“第三集”。2.另一個重大壞消息是,即使是檢測擁有抗體的感染者,也會因為抗體反應可能減弱,被再次感染病毒。而且目前已經有相應病例出現。3.但即使如此,過度悲觀的觀點如“抗體毫無用處”、“要終身打疫苗”、“人類的絕望未來”則是完全低估了人類免疫系統的作用。國內疫情最后的一點“長尾”基本講完了,我們把目光重新轉向國際。(另外告知一下大家,在壓力之下,抄襲者已經將抄襲文章刪除了)2個半月時間,美國新冠死亡人數正式超過了10萬人,當然根據美國完全不作為的趨勢,這是早晚發生的事情。而且也只是一個里程碑而已。

川普這三個月來不管防疫只管甩鍋,罵民主黨罵拜登罵各州州長罵媒體罵中國,想把自己罪孽深重的責任甩出去。現在川普已經跑去打高爾夫球逍遙,還稱沒有他,美國死亡人數早就過了150萬。對于已經這樣的美國,我們沒有必要關心太多了。我們的主要關注點,還是日常生活何時能完全恢復正常,這個世界何時能恢復正常。

世界疫情進入下半場?
時隔近一個月,歐洲各國的抗體抽樣調查繼續更新。5月21日,英國衛生大臣漢考克介紹最新抗體檢測數據:倫敦約17%新冠抗體檢測呈陽性,其他地區5%或以上呈陽性。而莫斯科市政府的抽樣則顯示,12.5%的莫斯科人已經擁有抗體。莫斯科衛生部門負責人Aleksey Khripun說,在對5萬人中采集樣本后發現,約有6250人的血液中發現了新冠IgG抗體,這意味著這些人曾經感染過新冠病毒,但要么是無癥狀的,要么是輕度的,沒有被診斷出來。

莫斯科的調查數據與歐洲其他一些主要城市的調查數據相當。西班牙的國家統計局、衛生部和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Carlos III Institute)從5月1日開始進行了全國范圍內的隨機抗體抽檢,一共檢測了3.6萬戶、9萬人。兩周之后,在已經完成的60983人當中,顯示馬德里及周邊地區抗體攜帶約為10-14%,巴塞羅那為7%左右。全國平均值為5%(總數約245萬人)。有趣的是,公然獨舉“群體免疫”大旗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到4月底僅有7.3%的民眾有抗體。瑞典其他地區的這一數字更低,哥德堡為3.7%。

這些情況和我們4月底綜合介紹的情況沒有發生什么變化,結論還是:1、世界上絕大部分地區的感染率,離“群體免疫”的75%要求還差得遠。2、若統一從無癥狀感染者算起,感染病毒之后的均質人群死亡率基本是1%左右。然而,隨著中國之外的國家紛紛放棄治療,在每日確診人數還在上千人乃至上萬人的背景下,歐洲全面復工,俄羅斯全面復工,美國全面復工,巴西毫無作為,印度也難以控制。在中國之外,所有的人口大國,以目前的感染規模,已存在著幾百萬甚至幾千萬感染者,早已無法中斷所有的傳播鏈。所以,就全球疫情而言,即將到來的6月份、夏天、下半年,這不是下半場。這只是第三集!后面還有幾集都不好說!

一則更加重大的壞消息
然而,很多重疫情國家已經打算開展抗體普檢,相當于向抗體陽性的受檢者發放“免疫證書”,表明其已有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對于抗體陽性率已經達到10%左右的歐洲重災區而言,現在又傳來了一則新的、重大壞消息。

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研究小組得出結論:“總而言之,有證據表明,在輕度疾病患者中,抗體反應可以迅速消失,并且有證據表明人們可以在2-3個月后被再次感染。”英國的首席科學小組的會議紀要顯示:免疫的時間長短尚不清楚。輕度感染后抗體反應可能減弱,個體可能被再次感染病毒。三個月可能是一個合理的時間點,之后,那些患有輕度初次感染者可能會由于免疫力下降而重新感染。

其實,早在1月31日,就連中國的疫情還只處于早期階段的時候,在國家衛健委新聞發布會上,中日友好醫院的專家組組長詹慶元就提醒,即使在新冠治愈后,患者仍然要注意防護。詹慶元主任以醫學和感染免疫學的常識角度說到,從一般的病毒感染規律來看,病毒感染之后都會產生一定的抗體,對人體產生保護作用。但是有的抗體可能持續時間沒有那么長,所以已經痊愈的患者還是有再感染的風險,因此治愈的患者應該加強防護。

楊先生1月9日從武漢回成都,實際上3日就已經發病,在武漢治療后效果不理想,回到成都11日再去醫院,21日確診感染新冠,29日出院。川報觀察記者 李向雨 攝影另外,在1月29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呼吸與危重癥科主任梁宗安,在四川首例確診及治愈患者出院時,也講述了同樣的基本常識:患者感染后一定時間內產生保護性抗體,在一段時間之內(一般而言幾個月)相對安全。但是從長時間來看,不排除病毒類型變異、或者即使同樣類型的病毒也可能被感染。

而此前已經多次低估誤判形勢發展的世衛組織,4月24日發表的意見就更為保守:抗體免疫的有效性仍需更多證據。尚無研究評估,新冠病毒抗體是否賦予人類免疫力。為保守、不出錯、穩重、免責起見,世衛組織的兩位專家的進一步詮釋,也只好講起最保守的、等于什么也沒說的車轱轆話:不能說有抗體反應就意味著擁有免疫力,但也不意味著抗體反應就一定不會產生免疫力。這種純屬廢話的言辭有什么意思呢?當然如果了解到世衛組織今年來的判斷與處境,的確也是不得已的自然之舉。

初步的證據案例已經來了
近日,一位名叫安德烈·瓦西連科的俄羅斯人在МИР24電視頻道上講述了他連續兩次感染新冠病毒的經歷。據他表示,他在2019年底,曾去過中國大陸和臺灣,然后去了美國,并回到了莫斯科。今年三月,他在德國進行了新冠病毒抗體測試,結果呈陽性,這證明他已經在不知不覺中感染過了新冠。

然后他在5月初又去了一家私人醫院就診,雖然防護到位,但還是不小心再次感染。而且與上次情況不同的是,他這次感染之后,沒幾天就開始有癥狀了,溫度保持在37.7左右,肌肉疼痛、頭重腳輕、咳嗽。這與上一次無癥狀感染全然不同。另外,也有案例顯示,有武漢的早期出院輕癥患者,出院后不久復檢,如期檢測出抗體。然而最近再度復檢,抗體已經消失了。

果然,所謂的免疫力只是暫時的?因為,目前的血清抗體快速測試,只能告訴你血液里“有”抗體,但這個抗體質量有多少,能否抵御再次病毒的感染,這個并不清楚。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需要定量的滴定檢測,這個操作就復雜了。

最早的科研研究也已出現
4月6日,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與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醫學分子病毒學重點實驗室的吳凡、黃競荷等研究人員,在醫學論文預印網站MedRxiv上發表了研究,對175例輕度癥狀患者的血漿進行特異性抗體深入檢測。

結果顯示產生強陽性免疫抗體的比例為約70%,弱陽性的為約25%(很可能無法阻止再感染),另外還有10名患者的抗體滴度(也就是濃度)低于可檢測水平。

而美國洛克菲勒大學(RU)諸多免疫學和病毒學專家,研究了68名康復的新冠患者,這些患者均未住院治療。研究采集的患者血漿平均在患者發病后30天。研究發現18%康復患者血漿無中和活性;研究發現18%的康復患者血漿并無中和活性;78%的康復患者中和滴度1:1000;只有3%的康復患者中和滴度1:5000。

但是,我也看到很多人對此做出了錯誤的解讀:“抗體毫無用處,只能持續3個月的抗體,也就只能保你3個月的安全。”“而我們想要通過疫苗來實現群體免疫也變成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這意味著所有人都要在每個季度進行新冠疫苗接種,才有可能實現群體免疫。”“接下去終身打疫苗要成為人類的生活常態”“人類的行為模式被迫永久改變”。

這不對啊,你見過有哪些疫苗是需要每個季度不停地持續打的?(子類型紛繁眾多、人畜鳥跨界傳染的流感病毒疫苗需要每年打一次,是個例外)如何正確解讀認知這些關于抗體與免疫的問題?這就涉及到生物領域一門龐大卻冷門的學科,感染-免疫學了。

抗體并不是對抗病毒的唯一辦法
在4月29日系列第45篇文章里,已經介紹了抗體特別是IgM、IgG的一些基本情況。此前在很多篇幅里,也介紹了血液抗體檢測在公衛溯源調查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對于疫情規模的顛覆性認知。

還沒有來得及介紹的是,抗體IgG和IgM一樣,是會逐漸衰減的,IgM衰減得比較快,一般20天就消減了(所以可以作為近期感染的標志)。而IgG在循環血中的半衰期也只有約23天,經過5個半衰期115天,滴度就只有原來的(1/2)^5=0.03125,也就是3.125%了。所以滴度不太高的IgG抗體都只能維持幾個月。高濃度的IgG,一般也就只能維持一年到兩年。

大概是基于這樣的認識,4月14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學者在頂尖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雜志上刊發了這樣的一篇文章。直接翻譯是《預測大流行后的新冠病毒會如何傳播》。有人更是根據作者觀點,把它漢化成《關于新冠的絕望未來》。具體來說,作者的觀點是:1、被我們寄予厚望的疫苗,作用很可能會非常小!因為人類感染者產生的抗體有效期可能只有40周(300天),比疫苗的研發周期都要短!2、如果疫苗不能起作用,那么新冠就是一個10-50倍致死率的流感,在全世界范圍內反復爆發收割人頭。

3、現在看來更可能的情況是:以后的每一年,病毒都會卷土重來,直到地老天荒.……4、新冠會長期成為老年人類的頭號殺手,而人類整體的醫療支出會大幅上升,預期壽命會降低。5、人類被迫永久改變社交習慣,乃至生活、行為模式。不過,我讀完這篇文章之后的評論是——這生動地表明了什么叫隔行如隔山。因為,抗體只是人體龐大復雜的免疫系統當中,對抗病毒的多種武器中的其中一種。疫苗的作用,也不僅僅是產生抗體——否則直接生產抗體、打抗體,或者打免疫球蛋白(可視為抗體的原材料)不就得了?要真正大致搞懂免疫的機制原理,還得下一篇。獲取國際疫情最新進展,請點擊“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