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毛錢衛生巾背后,是6億女性羞于啟齒的“月經貧




來源 | Welens ID | we-lens內容已獲授權

前兩天,一條微博再次將關于衛生巾的討論納入了大家的視線中。

一位微博網友偶然發現,有一些人在購買沒有牌子的散裝衛生巾,滿滿一大包100片,價格卻只有21.99元。


雖然后來經證實,這家的衛生巾并非三無產品,但回答里的那兩句“生活難”、“我有難處”著實讓人感到揪心。

在淘寶上搜一搜,這種“散裝衛生巾”并不少見。沒有精致的外包裝,甚至花色都是隨機發的,這些散裝衛生巾憑著遠低于市面上常見衛生巾的價格吸引了一些人。

或許超出一些人的認知經驗,或許很多男性朋友無法理解,但,是時候正視這個只有女性才有的“難處”了。

3毛錢衛生巾背后,是6億女性羞于啟齒的“月經貧困”。


女性一生要在衛生巾上花多少錢?

對于女性來說,月經是幾乎每個月都要面臨的生理周期,月經衛生用品可以說是每個女性都必備的。

必需品意味著必須要購買。

然而,衛生巾的價格卻并不像一般日用品那么實惠,雖然沒有貴到離譜,卻也是每個月不得不支出的額外消費。

即使絕大多數人可以支付得起費用,但這筆錢仍然不小。一些網友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日用、夜用衛生巾,越來越流行的安睡褲和衛生棉......這些衛生用品還需要仔細挑選,否則很容易出現過敏、感染或是不舒適的情況。

但選擇多了,價格也高了,超市里低于十元一包的衛生巾越來越少,很多女生都開始有了大量囤這些衛生用品的習慣,雙十一當晚第一個搶的不是化妝品而是一整箱的衛生巾。


最為重要的是,由于衛生巾等是一次性用品,每隔幾個小時必須要替換一下。

對于量大的女生來說,則負擔更大。

據美國DivaCup網站的數據,女性每次經期平均使用20條衛生棉條,每年加起來就有240條衛生棉條。

我們可以簡單算一筆賬,假設女性的月經期為40年,平均每個月5天的經期,則一位女性一生要經歷2400天的月經。

假使每天使用5片衛生巾,每片衛生巾1.5元且幾十年內價格不變,則一共要花至少1.8萬元。


▲ 《赫芬頓郵報》曾做過的一項調查,除了必要的衛生棉條,女性月經期間還需要許多其他物品如巧克力、止痛藥等等

一些負擔不起價高質優的衛生用品的人,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低價衛生巾,以及前文提到的沒有包裝、不清楚廠家、也很難保證質量的散裝衛生巾。

對于女性來說,月經一直都是件麻煩事兒。除了花費,月經還會帶來各種身體上的不適。

根據一項在發展中國家進行的研究顯示,25-50%的成年婦女和75%的青少年經歷過經期疼痛。

20%的人報告說,嚴重的痛經使她們無法參加正常活動,偶爾還會需要請假一天來應對經期疼痛。


一些女性不得不臥床休息,加上止疼藥才能度過一個月經周期。

月經還伴隨著常見的癥狀,如情緒波動、乳房疼痛、消化問題、肌肉疼痛、頭痛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等。

在這種情況下,根據生殖健康專業人員協會進行的一項調查,約有55%的月經者想擺脫她們的經期,即使很多人害怕這樣做可能會有長期的負面影響。

可以說,每個月總有那么幾天,一邊流著血,一邊花著錢。


被忽視的月經貧困

近年來,市面上可供女性選擇的月經衛生用品越來越多是事實,仍然有人不能在衛生巾上實現自由也是不可忽視的事實。

對衛生巾價格的討論不應該只局限在普通女性花了多少錢,還需要討論的是有一些女孩和婦女甚至無法負擔哪怕是用相對較少的錢來購買衛生用品。


▲微博網友@走丟的難相處 分享了自己小時候來月經時使用的衛生紙巾

在2019年的一篇發表于《婦產科》雜志的論文里,研究者對美國的低收入女性做了調查,發現約有三分之二的低收入女性在上一年買不起經期所需的衛生用品。

在這些人中,許多人選擇用布、抹布、紙巾或衛生紙湊合著用,有些人甚至使用從公共浴室取來的兒童尿布或紙巾代替。

2017年英國國際計劃組織對1000名14-21歲的年輕女性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每10個女孩中就有1個負擔不起月經衛生用品,還有19%的女孩因價格原因而改用不太合適的衛生用品。


現今,即使是在發達國家,尚有女性無法正常使用經期衛生用品,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此類情況就更頻繁發生了。

根據聯合國國際兒童基金會的數據,在孟加拉國,許多家庭買不起月經產品,只能使用舊衣服替代。

而在印度,據印度衛生部報道,只有12%的月經者能夠獲得衛生用品,其余人只能使用破布和鋸末等不安全的材料。

這種受落后觀念、月經稅和貧窮等因素的制約,導致女性無法在生理期獲得用于生理期衛生管理的基本物資的情況被稱作“月經貧困”(Period Poverty)。

“月經貧困”目前依舊是一個全球性的衛生問題,影響著世界各地的女孩。


與“月經貧困”相對應的,還有很多人在遭受著“月經羞恥”。

在一些地區,月經仍然是被污名化的存在。

例如,在尼泊爾,經期婦女被社區視為不純潔的人,并在經期被驅逐到小屋。

這種文化層面的“月經羞辱”給女性帶來的傷害是很難估計的。

由于一些性教育的缺失,很多青春期的男孩女孩無法理解這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一些女孩在成長過程因此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非政府機構WoMena在烏干達進行了一項研究,發現許多女孩在月經期間逃學,以避免被同學取笑。

即使是在相對開放的國家,月經仍然是一些女性難以說出口的話。

2018年3月,經期追蹤應用 "Clue "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18%的美國女性因為害怕別人發現自己來月經而拒絕上學、工作或參加活動。


躲不掉的粉紅稅

衛生巾貴嗎?

對于很多女性而言,衛生巾或許談不上貴,也似乎不是一項巨額開支。

但較為不合理的是,作為女性生活的必需品,它的價格要相對高于日常用品的水平,且對于低收入女性來說,確實價格高昂。

而在這背后隱藏著的,是女性不得不為自己的生理因素付出更多的生活成本。


在過去的幾年里,世界各地都對“衛生棉條稅”進行了大量的討論。很多國家會對衛生棉條征稅,而其他生活必需品和醫療產品則免稅銷售。

一種批評指出,“衛生棉條稅”給女性帶來了不公平的負擔——在一個必須使用的產品上加收額外費用,而男性根本不需要承擔這一費用。


除了衛生用品,女性還會在某些方面花費比男性更多的錢,這種由性別產生的價格差異被稱作“粉紅稅”。

2010年的一份消費者報告顯示,女性個人衛生用品的價格會比男性貴50%,通常這些產品都是同一個品牌,含有相同的活性成分,唯一不同的是它們的氣味。

據US News報道,女性每次理發平均也比男性多付16美元。

在服裝上,也有同樣的情況出現。據《紐約時報》報道,干洗服務中女式襯衫的收費比男式襯衫高,"即使它們更小,用同樣的布料制成"。


改變,正在發生

這一基于性別的差異或許一時間很難改變,但令人安慰的是,在一些地區還是在向好發展。

一些學校開始給女孩們分發衛生用品,更多的學校和教育機構開展了全面的經期衛生管理教育和培訓,以幫助解決經期的污名化和尷尬問題。


▲坦桑尼亞的女性使用了WomenChoice Industries生產的價格較為便宜的衛生巾。

2016年7月,紐約市創造了歷史,通過了美國第一個立法方案,以確保女性可以在公立學校、收容所和教養機構中獲得月經產品。

正如當時的市長比爾·德布拉西奧所說,“這一法律承認了女性衛生用品是一種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2019年,蘇格蘭通過立法,讓所有女性免費使用衛生棉條和護墊。目前該國已經在高中和大學提供免費的女性衛生產品。


一些其他國家也開始降低經期產品的稅收。

從2020年開始,德國將把衛生棉條和其他月經用品的稅率從19%降到7%。其他國家如澳大利亞、愛爾蘭和加拿大也取消了對經期產品的稅收。

不過,許多國家對經期產品的稅率仍然很高。例如,丹麥和瑞典等國對衛生棉條征收25%的稅。

當然,稅收并非女性衛生用品昂貴的唯一原因。即使衛生棉條是免稅的,它們仍然要花錢購買,仍然需要女性自己的額外投入。

衛生巾自由,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點擊下圖,閱讀更多推文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我們


嘲笑三毛錢買衛生巾的人

閉嘴吧!

↓↓↓↓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zhongyi/view-184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