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桂生:血液病患者輸血有風險,還是否繼續輸

文章來源:微信公眾號[胡桂生工作室]胡桂生助理微信:dd326751一般血液病患者都有嚴重出血的現象,一般的應急治療方式就是輸血,來提升血象。但是輸血過后還是會降下來的,輸血是臨床上改善貧血最有效的治療手段,一般情況是血紅蛋白低于60g/L就要輸血,但要根據病人的病史,貧血發生的快慢以及機體的代償情況來定。

如慢性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由于長期貧血,機體對貧血產生了耐受,雖然血紅蛋白低于60,病人可以沒有明顯貧血癥狀,這時可以暫不輸血。如果是急性失血的病人,短期內血紅蛋白低于60,就會有生命危險,就需要立即輸血治療。血液病專家表示:“輸血輸板屬于支持維持治療,常用于血液科臨床,可以有效提升血象,但療效比較局限,因此只能作為對癥治療,長久以往患者容易產生抗體,輸注的效果不大或無效,所以不能作為長久的特殊治療”。

輸血只是取得暫時的療效,輸血過多反而可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還可帶來一定的副作用,甚至有致命的危險。比如發熱和過敏反應,血型不合導致的溶血反應,大量輸血或輸血速度過快引起心臟負荷過重而發生急性心力衰竭等。比如輸血的常見風險之一,就是傳播疾病,特別是存在傳播艾滋病、乙肝、丙肝等病毒性傳染病的風險。因為這些病毒進入人體后,需要經過一段時間血液才會產生病毒抗體,在此期間抗體檢測呈陰性,但體內已有該病毒,具有傳染性,醫學上把傳染病毒到可以檢測出來的最短時間稱為“窗口期”。如果獻血者感染上述病毒后獻血,該血液在檢測時正巧遇上“窗口期”未能檢測出來,臨床使用就會導致受血者感染上述病毒。雖然隨著檢測技術的不斷進步,上述病毒檢測的“窗口期”不斷縮短,但目前即便是使用最先進的核酸檢測技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窗口期”仍然還分別有11天、25天和59天,輸血感染艾滋病、乙肝、丙肝的危險度分別有700萬分之一、64萬分之一和200萬分之一。

大部分的血液系統疾病患者來說,輸血不建議作為主要治療方式,特別是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和某些溶血性貧血,一般都不采用輸血治療。尤其是有些溶血性貧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或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輸血還可能造成溶血反應加重,應提高警惕!由此可見,輸血并非是絕對安全有益的,在作出輸血的決定之前須慎重考慮有無明確的適應證,權衡利弊。如果認為確需輸血,也不能排斥輸血,只要操作過程謹慎,并防范可能發生的危險或并發癥,輸血治療還是比較安全的。

【如果您身邊有這樣的患者,別忘記點擊文章右上角分享到您的朋友圈】

【點擊文章右下角“在看”您的朋友會同步看得到】


【無償咨詢方式】

如需公益咨詢,可以填寫公益咨詢預約單【閱讀原文】,支持上傳病例;提交后留意時間段內接聽北京電話。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jiankangyangsheng/2020/0522/18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