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1672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最近看到一個短片,《做一個乖孩子的代價》。
片中有兩句話我很認同:
“好孩子常常因為過于言聽計從,而擁有某些不為人知的痛苦,他們的未來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啊坝薪涷灥睦蠋熀图议L,應該注意覺察孩子的過分順從,并對這種表現,給予高度警惕。”一直以來,家長喜歡用“聽不聽話“來衡量一個孩子的好壞。乖乖聽話、懂事順從的孩子,總是能得到家長老師的一致贊賞。
然而,小時候父母總要求孩子聽話,卻會給他的未來埋下種種隱患。
01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常被父母教育:
“聽話才是好孩子?!薄奥犜挷拍艿玫较胍臇|西?!薄奥犜挵职謰寢尣艕勰?。”不聽話了,父母便會說: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不聽話,就讓警察叔叔把你抓走?!薄拔覀冞@么辛苦,你還不聽話,不讓人省心?!?p>乖巧聽話,往往只是迎合了家長可以少為孩子操心勞神的需求,并不是孩子自身成長真正的需要。心理學家武志紅在參加一檔節目時說:
“在當代有很多大家習以為常的詞語,可能會覺得這個詞很好,可其實都大有問題,第一個詞就是聽話。”
聽話、懂事的孩子通常是以壓抑真實的自己作為代價,去適應父母的教育方式,換取喜愛與肯定。
聽話懂事的孩子心里有多苦?一位網友的話,反映了很多人的心聲:
“小時候因為太聽話,有很多委屈都是自己咬著牙咽下去的。比如喜歡的玩具因為弟弟妹妹喜歡就要讓出去,自己想出去玩兒卻要被迫待在家做家務,喜歡的東西從不敢開口要,從不說我想要什么,從不拒絕,從不解釋,從不反抗······反而現在長大了,就想要不懂事一點。開始偶爾任性,偶爾乖張,父母說我現在沒有小時候聽話乖巧了,是因為我不想委屈我自己了,我想學會先愛自己?!?p>大多數聽話的孩子,其實是為了讓大人滿意,壓抑自己本來的感受和需求,把委屈和不快樂埋在心里,默默消化而已。英國兒童分析學大師溫尼科特曾提出一個概念:“假我”。
即一個人的自我不是按照自己的感覺形成的,他的感覺是圍繞著別人構建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大人們就嚴格要求孩子聽話順從,便會導致“假我”的形成。
當孩子選擇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做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一切按照大人們的指示來思考和行動,迎合大人們的情緒時,“真我”便漸漸消失,“假我”不斷發展強大。
隨著成長,他們逐漸習慣了這個“假我”,對待任何人都是以別人的需求為先,首先考慮別人的感受和情緒。
長此以往,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想要什么,不了解自己、也不敢活出自己。
失去真正的自我,永遠為別人而活,終其一生將很難獲得幸福,痛苦糾結。
因此很多心理咨詢師都發現:小時候表現越“乖”,越“聽話”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反而越多。
過于聽話順從的孩子,長大后在能力發展上也會遇到問題。
他們通常沒有主見、缺乏選擇的能力、不敢承擔責任;不敢表達自己、不敢拒絕別人,不會處理人際關系。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說:
“人生的成功不是來自于守規矩,而是來自于獨立思考,來自于聽從內心的愿望?!?p>深以為然。教育的最終目的絕對不是培養出一個聽話的孩子,而是一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見、勇敢活出自我的人。一個人,只有發展出真實的自我,才能擁有積極樂觀的能量,生命才是舒展的、有活力的。
家長固然需要教育孩子有規則意識、懂道理,但同時應該鼓勵孩子敢想敢問,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說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孩子才是心理健康的孩子。
希望孩子明白的道理,通過平等的溝通、商量,或孩子親身的體驗、實踐,孩子發自內心地認同從而主動遵從,哪怕會犯錯、吃點苦頭也沒關系。
這其中有孩子自己的思考判斷和自主選擇,而不是靠父母的強權、懲罰威脅,來達到讓孩子聽話的目的。
不要拿“聽話才是好孩子”、“聽話的孩子才值得被愛”來控制孩子,而是多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只要有道理、不違反原則,就允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來行動。
孩子不一味“聽話”,懂得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才能更了解自己,在按照自己意愿行動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對錯、權衡利弊、承擔責任。
這種教育方式下,才能培養出一個有自由意志、善于思考、懂得自我負責的孩子。
-推薦閱讀-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