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多吃好?少吃好?

主食多吃好?少吃好?

  想保持好身材和健康,不吃or少吃主食?

  然而,米、面等碳水化合物豐富的主食,卻與壽命有這樣的關系→

  2018年發表于全球權威的醫學期刊《柳葉刀·公共衛生》中的一項研究發現:總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和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U形關聯。

  也就是說:全天攝入總能量中:

  碳水化合物比例小于40%,或者大于70%,都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

  而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50%-55%)死亡風險最低。

  研究者調查發現,50歲的人如果遵循適度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占比50-55%)攝入,平均可以再活33.1年。而且——

  ▼比超低碳水化合物人群(碳水化合物占比少于30%)多活4年。

  ▼比低碳水化合物人群(碳水化合物占比30%~40%)多活2.3年。

  ▼比高碳水化合物人群(碳水化合物占比大于65%)多活1.1年。

  通俗說就是:碳水化合物吃多、吃少了,都不好!

常見碳水化合物有哪些?

  主食,是我們平時攝入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而我國習慣把谷類食物做主食,比如大米、小麥、玉米等。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谷類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占到75%~80%。

  研究也給出了原因推測:

  ① 研究里的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人群,往往蔬菜、水果和谷物的攝入量低,傾向于蛋白質和脂肪替補,比如肉類、蛋奶攝入增多,從而增加死亡率。

  ② 研究里的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人群,精制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白米面多,會影響血糖健康。

  那么,說到主食,我們該怎么吃才更合理呢?

記住三點!

1. 吃什么?

別盯著一種吃!

  主食不僅是精米白面,能完全作為主食或代替部分主食的食物有很多,比如:

  ▼ 精細糧類:精白米、精白面;

  ▼ 全谷物:玉米、小米、紅米、黑米、紫米、高粱、大麥、燕麥、蕎麥等;

  ▼ 雜豆類:綠豆、紅豆、黑豆、蕓豆、豌豆等;

  ▼ 塊莖類:紅薯、紫薯、山藥、馬鈴薯、藕、芋頭等;

  ▼ 其他蔬菜:南瓜等。

  與精致谷物比,全谷物含有更多的天然成分(見下表)。

圖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主食多樣化的方式有很多,比如:

  ▼ 蒸米飯時,加點糙米、燕麥、黑米等(適宜比例:全谷物1/3);

  ▼ 煮粥時,可以試試小米粥、燕麥粥、八寶粥、綠豆粥等;

  ▼ 饅頭、面條、烙餅用全麥面粉做;

  ▼ 做包子時候,也可以試試豆沙包;

  ▼ 紅薯、紫薯、山藥、馬鈴薯等可以代替部分主食。

2. 吃多少?

一天吃 半斤到八兩 干重!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人每天“谷類薯類及雜豆”數量為250克~400克(以糧食的干重計),這是總量。

  具體最好這樣分配:全谷粗雜糧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干重,按鮮重算,約是干重的5倍重),其余為精米白面。

  經過這么一搭,“主食”的顏色更漂亮,口感更復合,營養搭配更合理,主食更有“內涵”了。

50克分量主食,用拳頭就可以估計↓↓↓

圖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3. 怎么吃?

蒸煮是最好的!

  主食烹調,多推薦蒸煮,油炸烤制類主食建議少吃。

  油條、油餅等油炸面食是營養最差的主食吃法之一。不但油脂和能量升高,而且在油炸等過程中,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遭到大量破壞,更要緊的是,淀粉類經過高溫煎炸后會產生丙烯酰胺,這是一種神經毒素,對人類可能是致癌物。

  下邊是各類高油主食的熱量:

  ▼ 炒飯類:吃一碗半斤左右的炒飯,要比普通的米飯多吃進去100~200千卡熱量。

  ▼ 炒餅、炒粉、炒年糕:炒餅、炒粉、炒年糕的脂肪含量一般在5%~8%左右,相對于原料來說脂肪含量同樣翻了幾十倍。

  ▼ 起酥面包:酥脆的口感和立體的層次離不開油脂的貢獻,類似的糕點還有鳳梨酥、金錢酥、桃酥、油酥燒餅等,都是脂肪大戶。

  ▼ 麻醬燒餅、油餅:這類食物制作時面團并未經過發酵,如果沒有油做出來會很硬。為了口感與質地雙豐收,都會在里面“包”入很多油,例如油餅脂肪含量23%之多,麻醬燒餅脂肪含量大都在10%以上。

  所以,炸油條、拔絲紅薯、炒飯、酥餅……就少吃一點吧。

各類油炸食物吸油率↓↓↓

圖片來源:《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總之,主食每日都要有,

別忽視主食對你健康的影響!

關于主食,你不知道的5個“誤區”

為了保持身材,不少人想盡辦法減肥,最常見的一個辦法就是——不吃主食!

沒錯,不吃主食確實會讓人短時間內減肥成功,但是同時,它還有一個要命的副作用,就是“減壽”!

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主食吃太少,會減壽。

研究發現,從50歲開始,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的平均預期生存期為33年,但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就會減壽4年,吃得太多減壽1年。

四成國人“吃不飽飯”

近幾年,“低碳飲食”十分流行,為了減肥或健康,很多人少吃甚至不吃主食。

《中國白領膳食健康白皮書》調查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5個城市共1500名25~40歲白領后發現,近四成人每天的主食攝入量不足250克,未達到居民膳食指南建議量。

事實上,生活中宣傳”不吃主食減肥“,結果猝死的案例也是有的!

日本曾有一位宣傳“不吃主食減肥法”的名人桐山秀樹,他的不吃主食減肥法也被媒體報道過:

桐山秀樹于 2010 年被查出糖尿病,為控制病情,三餐不吃米飯、面包、面條等主食,也拒絕其他碳水化合物,結果體重在 3 星期內從 87 公斤掉到 67 公斤。

然而,2016年,桐山秀樹在東京一家餐廳里猝死,終年 61 歲。

對于桐山秀樹在減肥6年后死于心梗,不少醫師表示:“不吃主食”的限糖減肥法,必然會加重心血管負擔。

而新陳代謝的失衡,加速了動脈硬化、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主食其實是個寶1吃主食能調控血糖

如果糖尿病患者一天所吃的主食少于3兩,在饑餓時,體內的升糖激素將很快升高。

2吃主食能防便秘

主食中的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利于預防便秘、促進腸道蠕動。

3吃主食能增強免疫力

有相當多的人不吃主食,也不吃肉、蛋和豆制品,只吃一些番茄、黃瓜之類的低碳水化合物食品,這樣很容易造成營養不良。

持續這樣的狀態,衰老、皮膚變差、記憶力下降、失眠、煩躁、月經紊亂等危害就會一個個找上門。

主食不可替代

主食,是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主要來源,也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之一,但是人們對它存在諸多誤解。

1“主食熱量高,吃多容易發胖”

請注意:

1克脂肪產生9千卡的熱量!

1克碳水化合物和1克蛋白質分別產生4千卡的熱量。

而主食是以碳水化合物為主,說主食熱量高是沒有道理的。

如果非要控制熱量攝入,還不如從肉食下手。

2“多吃粗糧比細糧好”

長期大量食用粗糧,會影響人體對鈣、鐵等礦物質的吸收,降低人體免疫力。

同時,粗糧吃太多,還會影響消化,增加胃腸負擔。

吃主食最好要注意粗細搭配,健康成年人每天最好只吃50~100克粗糧,占到主食總量的1/3左右即可。

對于老年人即兒童適當減量。

3“晚餐最好不吃主食”

如果人體碳水化合物供應不足,就會動用組織蛋白質及脂肪來解決,而組織蛋白質的分解消耗,會影響臟器功能。

還會使大量脂肪氧化,還會生成酮體,導致酮癥,甚至酮癥酸中毒。

4“主食沒營養”

主食除了提供能量外,還含有相當豐富的膳食纖維。此外,人體需要的B族維生素,很多也來源于主食。

5主食只包括谷物和雜豆

主食是指糧食,包括米、面、雜糧、薯類等食材。

所以吃了土豆、紅薯、南瓜等富含淀粉的食物后,要適當減少吃其他主食的量。

合理搭配吃出健康1吃夠量

建議人們按照中國居民膳食寶塔,保證每天攝入谷類和薯類食物250克~400克,運動量大的人可適當增加。

2要多樣

主食包括谷類、薯類和雜豆,可以是多樣化、粗細搭配,適量選擇全谷類制品。

3護營養

一些錯誤的烹調方法會讓主食的營養大打折扣。建議不要過度淘米、煮粥不要加堿并且少用油炸的方式制作主食。

“主食吃太少,減壽4年”,權威期刊《柳葉刀》這樣說

為了保持身材,不少人想盡辦法減肥,最常見的一個辦法就是——

不吃主食!

可是,這對身體真的好嗎?最新研究來了!世界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刊登的一項研究發現:主食吃太少,會減壽。

主食吃少了比吃多了還減壽!

《柳葉刀》子刊《柳葉刀公共衛生》雜志刊登的研究稱:碳水化合物攝入太多或太少都會減壽。

研究人員結合了美國15萬名45~64歲的成年人,和來自北美、歐洲和亞洲國家的43萬人的數據,得出結論:總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和預期壽命之間存在著U形關聯——

全天攝入總能量中,碳水化合物提供的能量占比小于40%和能量占比大于70%的飲食模式,都與死亡風險增加有關。而中等碳水化合物攝入量者(50%~55%)死亡風險最低。

簡單來說:從50歲開始,如果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就會減壽4年,吃得太多減壽1年。主食吃得太少,比吃得過多更危險!

“不吃主食減肥法”并不靠譜

日本曾有一位宣傳“不吃主食減肥法”的名人桐山秀樹,他的不吃主食減肥法也被媒體報道過:

桐山秀樹于 2010 年被查出糖尿病,為控制病情,三餐不吃米飯、面包、面條等主食,也拒絕其他碳水化合物,結果體重在 3 星期內從 87 公斤掉到 67 公斤。

然而,2016年,桐山秀樹在東京一家餐廳里猝死,終年 61 歲。

對于桐山秀樹在減肥6年后死于心梗,不少醫師表示,“不吃主食”的限糖減肥法,必然會加重心血管負擔。而新陳代謝的失衡,加速了動脈硬化、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別再誤會主食了!

1. 吃主食能調控血糖

如果糖友一天所吃的主食少于3兩,在饑餓時,體內的升糖激素將很快升高,不僅會使血糖升高,而且還會產生大量的代謝產物,加重肝腎負擔。此外,主食中的燕麥還富含具有調控血糖和血脂功能的成分,如β葡聚糖。

2. 吃主食能促進腸胃蠕動,防便秘

主食中的粗糧富含膳食纖維,利于預防便秘、促進腸道蠕動。其中,蕎麥比較突出,其膳食纖維含量是大米的十幾倍,還含有保健成分蘆丁、槲皮素等,有助調節餐后血糖。

3. 吃主食能增強免疫力

有相當多的人不吃主食,也不吃肉、蛋和豆制品,只吃一些番茄、黃瓜之類的低碳水化合物食品,這樣很容易導致蛋白質攝入量嚴重不足,同時造成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缺乏。

持續這樣的營養不良狀態,衰老、皮膚變差、記憶力下降、失眠、煩躁、月經紊亂等危害就會一個個找上門。

這樣吃主食更健康:

1. 每天至少半斤糧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指南推薦,成年人每人每天“谷類薯類及雜豆”數量為250克~400克(以糧食的干重計),這是總量。

具體最好這樣分配:全谷粗雜糧和雜豆類50~150克,薯類50~100克(干重,按鮮重算,約是干重的5倍重),其余為精米白面。

2. 粗細搭配更健康

減肥的人、血糖高的人對主食尤其敏感,其實在吃主食時,可以粗細搭配。將燕麥、蕎麥、糙米等低升糖指數主食與精白米面搭配,比如做豆飯、蕎麥飯、雜糧面點、雜糧粥等,還要盡量避免吃用糖加工的主食。

凡事過猶不及

最重要的還是

均衡飲食

合理搭配!

來源:人衛健康、健康時報、養生中國

科室簡介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創立于1989年,在賈淑琴主任帶領下成立,與消化科共用門診和病房(內二科),2003年獨立內分泌科門診,艱難發展。2006年獨立內分泌科病房,與消化科共用護理單元(十病區);醫院任命任衛東擔任內分泌科主任,內分泌科確立了以建成醫德高尚、醫術精湛、團結協作的學習型團隊為目標,開展了胰島素泵治療、糖化血紅蛋白檢測、糖尿病神經血管病變篩查,動態血糖監測等以糖尿病診治為主的醫療技術,不斷發展。

2011年內分泌科獨立成立24病區,在任衛東主任帶領下快速發展,先后開展了甲亢碘131治療、骨質疏松癥、矮小、內分泌高血壓、垂體疾病、性發育異常、多囊卵巢綜合征、更年期綜合征等內分泌專業疾病診療,成為一個兼有醫療、科研、教學為一體的,以治療內分泌疾病為特色的專業科室。

內分泌科現有醫生14人,其中主任醫師1人,副主任醫師6人,主治醫師5人,住院醫師2人。碩士生導師1人,博士生(在讀博士)2人,醫生均為研究生學歷。有護士17人,其中副主任護師1人,主管護師3人,有2名護士持有糖尿病教育專科護士證。

內分泌科年門診量4.3萬人次,目前門診開設了生長發育(矮小)門診、內分泌高血壓門診、糖尿病宣教(免費)門診、肥胖專病門診、甲狀腺專病門診,內分泌專家門診和普通門診。

內分泌科病房床位65張,年住院2049人次。科室是國家衛計委授予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內分泌專業)培訓基地,是中華醫學會授予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管理認證單位,糖尿病院內血糖管理培訓實踐基地,共青團河北省青年文明號。曾多次獲得過院級的“先進科室”、“先進護理集體”等稱號。

內分泌科于2014年7月9日創立了一附院內分泌科公眾號,持續宣傳健康知識,目前關注人數64248人,每天閱讀量在10000人次以上。

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內分泌科團隊竭誠為您提供優質的醫療護理服務!

如果您覺得本文內容對他人有所幫助

可以轉發到朋友圈或轉給有需要的人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本

微信公眾號

內分泌科醫辦室:0313-8041519

無恒難以做醫生,做任何學問都要勤奮和持久,學醫尤需如此。醫生這個職業的特殊之處在于,一舉手一投足都接觸病人,醫術好些精些,隨時可以活人,醫術差些粗些,隨時可以害人。一個醫生,如果不刻苦學習,醫術上甘于粗疏,就是對病人的生命不負責任。當然,就是勤奮學習,也不等于就能萬全地解決疾病。但無怠于學,至少可以無愧于心。

聲明:凡注明來源的均屬轉載,轉載只限于分享專業知識和醫學信息之用,不用于任何商業用途。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所選內容的文章作者認為其作品不宜供大家瀏覽或者不應無償使用,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系我們郵箱:rwdlln@126.com,我們會及時改正或刪除,謝謝!

轉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sijiyangsheng/view-175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