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4日
武漢危重癥和重癥病例
全部實現清零!

從最高峰近萬例在院重癥患者到如今危重癥和重癥患者全部清零武漢是如何做到的的?|關口前移|加強對重癥患者的積極救治多器官受累、病情進展突然加快、多伴有基礎疾病……這是新冠肺炎重癥救治難的典型縮影。1月27日,中央指導組進駐武漢,調兵遣將,直面挑戰。金銀潭醫院、武漢市肺科醫院、中南醫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武大人民醫院東院區、協和醫院西院區等一批高水平醫院先后被確定為重癥患者集中收治醫院。

武漢市肺科醫院重癥室,醫務人員全力救治重癥患者 記者金振強 攝最初的兩周,意外常常發生,在經歷了幾位患者的去世之后,負責接管同濟光谷院區ICU病區的華山醫療隊提出關口前移、提前介入、提前治療。

2月28日,同濟光谷院區ICU,一名50多歲患者順利脫離ECMO和有創呼吸機,轉危為安對于重癥患者的治療關口前移,中央指導組將更詳細的建議并寫進指南,每一項指標都以“小時”為時間節點。據專家組成員、北京朝陽醫院副院長童朝暉教授介紹,通過研究大量病例發現,很多患者用無創通氣、高流量吸氧時間太久,患者的氧飽和度一直在80%~90%以下,甚至更低,這樣拖至一周甚至10天后,患者氧合指數早就小于50 mmHg了。提出2小時、24小時這些時間節點,目的是便于臨床操作,加強對重癥患者的積極救治。|多學科合力|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多學科、多團隊協作,在各重癥收治醫院都是常態。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組建了一支由護心、保腎、護肝、護腦、氣管插管、營養支持、中藥特殊治療、康復等八支小分隊組成的“特戰尖刀連”,為17支醫療隊服務,彌補各醫療隊的“短板”。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上海醫療隊與同濟醫院專家對重癥患者進行救治記者 金振強攝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成立病情評判、聯合救治、降低病亡率等專家指導小組,在李蘭娟院士帶領下,將多種新技術應用于臨床救治,ICU病死率由原來80%以上降至15%以下。中西醫攜手戰疫也堪稱一大“亮點”,據統計,中西醫結合治療的重癥患者占比超過90%。此外,從各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新冠肺炎病區以來,各定點醫院逐漸建立了戰時聯合醫務處,規范的專家會診制度、死亡病例討論制度等。由醫療隊和本地醫務人員共同組成的專家組形成合力,在典型病例分析指導中為重癥救治探索更為科學、精準的診療方案。|一人一策|精準施治降低病亡率ICU的危重癥救治是難中之難。同是大出血,出血原因、部位不同,治療方案也截然不同。3月22日,協和西院重癥ICU病房,64歲的陳先生脾臟出血,由協和西院介入室、心血管內科的專家通過介入手術堵住出血點。69歲的梁先生消化道大出血,由協和胃腸外科專家主刀,才截斷出血部位。

協和西院白衣戰士護送患者檢查兩臺手術能夠成功,除了團隊的精誠合作,更是在細節上一絲不茍。協和醫院黨委副書記、協和西院總協調人汪宏波介紹,一人一策,其實就是兩個字,一個守,一個盯。病情隨時都會有變化,守住病情,就守住了生命,要靠細心,耐心,責任心。|生命至上|尖端技術設備隨需隨用對于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的救治來說,單價百萬元的ECMO,因為能夠替代患者的肺功能,而成為他們最后的生命屏障。疫情發生后,武漢急缺ECMO,而國內又無生產企業。經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協調,兩架飛機接力飛行近萬公里,將16臺ECMO從德國法蘭克福經北京運抵武漢;各地各部門聯手,從國內調運近80臺ECMO緊急馳援武漢。“什么叫生命至上?就是不計成本、不懼困難,只要搶救有需要,再貴的藥品、設備也要安排到位。”同濟醫院光谷院區院長劉繼紅說,該院區共救治1462名患者,高峰時期有21臺ECMO隨時備用。約有5%的患者,會用到ECMO的升級模式,即VVA-ECMO,可提供心、肺兩個器官的功能。3月21日晚,來自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湖北、內蒙六省市自治區10家醫院的12名呼吸、重癥、心外等學科的12名專家聯手,用全球最高生命支持儀器VVA-ECMO為一名已經休克的新冠肺炎危重癥患者爭取到生的希望。除ECMO外,人工肝、血漿置換等尖端使用技術設備也做到了隨需隨用。

同濟醫院光谷院區一位重癥患者向醫護人員豎起大拇指 記者金振強 攝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用心用情敬佑每一個生命!重癥危重癥清零,來之不易!長江融媒出品記者:王愷凝 攝影:記者金振強 苗劍 海報文案:李俊 制圖:張莉編輯:李杏 校對: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