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女人在成為媽媽的那一刻起,好像自動完成了某種升級程序,從普通人一躍變成了“超人”。忍得了生產的痛,吃得了帶娃的苦,在家庭與職場的夾縫中艱難平衡,熬得住孩子長大離家的寂寞……
突然有一天你發現,媽媽變得小心翼翼了。為了掩飾衰老,她把白發染成黑發;為了讓你放心,她篤定地說自己很好;為了更了解你,她戴著老花鏡研究你發的表情包……她不再像年輕時無所不能。
其實,你一直忽略了,這個同你分享過心跳的女人也有脆弱的一面。
5月10日是母親節,《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專家,總結媽媽的健康“脆弱點”,提醒你多關心她的身體,補上這份被遺忘的關心。
受訪專家
中華醫學會婦科腫瘤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 曹澤毅
首都醫科大學肺癌診療中心主任 支修益
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教授徐苓
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外科主任醫師 張士云
妊娠、哺乳、更年期……媽媽的一生中,總要經歷這些特殊而重要的時期,而這些階段往往伴隨著雌激素的變化。大量臨床流行病學調查表明,雌激素與乳腺癌密不可分。這種悄無聲息的變化會刺激乳腺上皮,可能誘發細胞惡變,導致乳腺癌。
在女性惡性腫瘤中,乳腺癌是威脅生命的頭號兇手。我國近10年乳腺癌的發病和死亡率呈現上升趨勢,并且增長速度高于發達國家。
其中,40~55歲中年女性、月經初潮小于12歲、絕經年齡大于55歲、母系家族有乳腺癌病史的人更容易被盯上。
為了及時發現早期病變,《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7)》建議:
40~45歲女性每年一次乳腺鉬靶檢查,致密型乳腺推薦與B超聯合檢查;
45~69歲每1~2年進行一次乳腺鉬靶檢查,致密型乳腺推薦與B超聯合檢查;
70歲以上每2年一次乳腺鉬靶檢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不需要等到40歲,要密切關注自身變化,必要時選擇藥物或手術進行控制。
為了讓一個新生命來到世界,上天賦予女人獨有的生殖器官:卵巢提供卵子、子宮孕育胎兒、宮頸守護胎兒安全、陰道給分娩提供了通道。然而,這些器官也成了媽媽的“軟肋”,容易遭受婦科腫瘤的威脅。
婦科腫瘤一般會盯上外陰、陰道、子宮、卵巢和輸卵管等生殖系統,按照我國發病率從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宮頸癌、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外陰癌。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則屬于常見的婦科良性腫瘤。
1
宮頸癌
宮頸癌雖然發病率最高,但它是一種“可預防的癌”,主要是高危型人乳頭瘤病毒(簡稱HPV,性傳播為主)感染導致。這種癌的治愈率較高,90%以上早期癌變可以長期治愈;如果是癌變前,甚至可達到100%治愈。
子宮頸涂片就能診斷宮頸癌,這項檢查價格低廉且無創傷,建議30歲以上女性每1~2年就查一次。
2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相對“比較善良”,絕大多數都能早期發現,一是有典型癥狀,如絕經后再出血,好像又來月經一樣;二是由于子宮肌層較厚,癌細胞突破子宮需要較長時間。
子宮內膜癌多發生于60歲以上的婦女,一旦出現明顯癥狀,要馬上就醫,做宮腔鏡檢查或刮取子宮內膜明確診斷。
子宮內膜癌的病因雖然并不完全明確,但有3個公認的危險因素:肥胖、高血壓和糖尿病,因此三高女性更要警惕。
3
卵巢癌
卵巢癌發病率雖然沒有前兩種癌癥高,卻是死亡率最高的婦科腫瘤。它在早期通常沒有癥狀,B超也看不出來,因此很難發現,而且容易擴散。一旦出現包塊、腹水等來就診時,70%以上都是晚期,很難治療。
如果生活中腹脹、腹痛等現象變得規律且頻繁,就應該馬上去婦科排查卵巢癌。
建議高危人群(包括有卵巢癌家族史的人或曾患過其他癌癥的人)定期檢查血清中Ca125(腫瘤標志物125)和HE4(人附睪分泌蛋白4)兩個項目。
為了及時發現婦科腫瘤,建議成年女性每年都要做一次婦科體檢,應包括內診、宮頸檢查、B超檢查和陰道分泌物檢查。
隨著媽媽年紀越來越大,你可能會發現:她的背不再像以前那么直,動作也不如年輕時敏捷,甚至連身高也比以前矮了。
其實,這些變化都和媽媽的骨量變少、骨頭變脆有關,也就是患上了骨質疏松癥。這種病的傷害遠不止“駝背”這么簡單,骨折、殘疾等風險都會增大。其中,絕經后的女性及60歲以上中老年人是骨質疏松癥的高發人群。
根據歷年疾病調查數據,我國50歲以上女性骨質疏松患病率為32.1%,65歲以上女性骨質疏松患病率高達51.6%。骨質疏松對女性極不友好,發病率是男性的6~10倍。
由于媽媽妊娠哺乳等原因,鈣、磷流失過多,加上絕經后雌激素分泌下降,這些原因都會導致骨量會呈斷崖式丟失。
按照中國營養學會推薦,18~50歲人群應每天攝入800毫克鈣;50歲以上需要每天攝入1000毫克鈣;處于懷孕期、絕經期前后的女性應格外注重補鈣,推薦麥片泡牛奶作為早餐。
原則上,50歲后、絕經后的婦女,如果體重較輕、不愛鍛煉曬太陽、吸煙、常喝碳酸飲料等,就應該去檢查骨密度。另外,65歲以上即便沒有明確危險因素的人,最好也去醫院查一下。
一旦確診為骨質疏松,就應開始治療。如果不是骨質疏松,一般一兩年后再查一次即可。
由于女性體內的雌激素本來就比男性多,加上做了媽媽后,懷孕和哺乳時孕激素、雌激素水平增高,同時還要平衡工作和家庭而造成情緒不穩定,這些因素都增加了甲狀腺癌的發生風險。
數據顯示,女性甲癌患者數量約為男性患者的3倍,其中20~40歲的女性占比35%。
一般情況下,出現以下幾種癥狀,就要引起警惕,及時去醫院排查。
1.聲音突然改變
如果該神經受到癌癥侵襲,就會引起聲音嘶啞或改變。
2.咳血
由于甲狀腺緊挨著氣管和食管,如果甲狀腺癌侵入了這兩個部位,就會造成咳血。
3.吞咽或呼吸困難
如果增大的腫瘤壓迫了頸部結構(包括氣管或食管),患者就可能出現吞咽或呼吸困難。
4.嚴重腹瀉
這種癥狀只見于甲狀腺髓樣癌,病人可能會出現慢性腹瀉,病程長達數月或數年。對于患有甲狀腺髓樣癌的人來說,每天排便次數多達10~20次。
5.聲頸部下方有大腫塊
這種腫塊通常是無痛的。如果頸部接受過強烈輻射,一定要提防患癌風險。
6.淋巴結腫大
甲狀腺癌瘤體增大時,就會導致頸部側面的淋巴結腫大。
建議有甲狀腺疾病家族史、接觸射線較多、居住在沿海地區等高危人群要定期做甲狀腺篩查,排查風險。
回憶起母愛,你可能會想起媽媽做得那道拿手菜。對于不少媽媽來說,下廚掌勺是她們的必備技能:開火、燒油、翻轉著炒勺,隨著油煙飄散,飯菜的香味縈繞在整個廚房。
然而,精湛的廚藝背后是媽媽吸了數年的油煙,她們的肺可能過早地被傷害了。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19全國癌癥報告顯示,女性肺癌發病率僅次于乳腺癌。
上海同濟大學腫瘤研究所一項調查發現,中青年女性長期接觸高溫油煙,患肺癌的危險性會增加2~3倍。在非吸煙女性肺癌危險因素中,超過60%的女性長期接觸廚房油煙,做飯時經常刺激眼和咽喉;有32%的女性燒菜喜歡用高溫油煎炸食物,同時廚房門窗關閉,油煙污染嚴重。
在同樣吸煙的情況下,女性患肺癌幾率是男性3倍;如果妻子不吸煙而丈夫吸煙,前者發生肺癌的危險性為夫妻均不吸煙家庭中妻子的2倍,危險性隨丈夫吸煙量的增加而升高。
為了預防肺癌,建議女性做到以下幾點:
掃除身邊的二手煙;
炒菜時保持門窗通風、吸油煙機打開,本身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可以戴上口罩炒菜;
飲食中增加新鮮蔬果,減少高脂肪飲食;
半年或一年做一次胸片或低劑量胸部CT。
很多人習慣用“更年期”調侃媽媽易怒的狀態,在你眼中,她就像一個情緒失控、歇斯底里的女人。但她內心的焦慮和無措,你卻忽略了。
她曾用盡耐心安撫在襁褓中哭鬧的你,如今更年期的她,其實也需要這樣被你安慰。
更年期對于媽媽,不僅僅是衰老的標志,還是雌激素減退的開始。對于大部分女人來說,衰老從49歲開始,首先是月經不規律,之后會出現更年期綜合征,表現為易發脾氣、容易焦慮和抑郁。
在更年期的早期,除了月經紊亂外,女性還可能出現4類不適癥狀:
血管舒縮癥狀,表現為潮紅、自汗;
精神神經癥狀,表現為煩躁不安、急躁或憤怒,失眠等;
泌尿生殖道萎縮,表現為老年性尿道炎、老年性陰道炎;
骨質疏松癥。
如果沒有對更年輕進行有效調理,絕經后期,心血管疾病會找上門來,記憶力下降,骨折風險也不斷增加。
建議緩解更年期癥狀,可以采取兩項措施:
遵醫囑進行激素補充治療,前提是沒有乳腺癌、卵巢癌等癌癥家族史,自身也沒有患癌的高危風險,年齡在60歲以下。
定期體檢,每天適量運動,堅持低鹽、低脂、優質蛋白飲食等。
媽媽的衰老不僅表現在容顏上,身體也變得不堪一擊。由于雌激素水平逐年下降,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都可能接踵而至。
心血管疾病最愛對60歲以上女性下手,由于女性心臟病癥狀不明顯,病死率往往比男性更高。
冠心病的典型癥狀通常是心絞痛,但刊登在《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一項研究發現,半數女性在第一次心肌梗死發生時,事前并無這些明顯癥狀。
美國《預防》雜志發表文章稱,女性冠心病患者沒有胸悶胸痛癥狀,而是常常表現為以下情形:疲勞乏力、上身疼痛、出汗、惡心或眩暈、上氣不接下氣、失眠、焦慮。
這些不典型癥狀與女性更年期綜合征表現相似,因此容易被誤認為是更年期作祟,并且女性本身就比較敏感,時常覺得自己這兒疼那兒疼,這樣反而會延遲救治時機或誤診。
如果將“媽媽”比作一個職業,它的工作狀態幾乎是從清晨忙到深夜,不僅沒有年假,還要“隨時待命”。對于兒女來說,這份累從懷孕的那一刻起,就不曾停下。
持久的身體勞累和情緒疲憊,很可能壓垮媽媽,讓她患上慢性疲勞綜合征。這種病通常經過長時間休息依然無法改善疲勞狀態,女性發病率是男性5倍。它的判斷需要依據以下標準:
首先,在排除其他疾病的情況下,有不明原因的疲勞感,持續時間長達3~6個月以上。同時,至少具備下列8項中的4項:
出現記憶力減退或注意力下降,大腦經常“短路”“斷線”,忘記自己要做什么、說什么;
咽痛;
頸部僵直或腋窩淋巴結腫大;
肌肉疼痛;
多發性關節痛;
反復頭痛;
睡眠質量不佳,醒后不輕松;
體力或腦力勞動后連續24小時身體不適。
這種病是很多惡性疾病發生的基礎,如果任其發展,甚至會引發過勞死。因此,出現相關癥狀一定要盡早去醫院治療。
看到了媽媽的健康“軟肋”后,你是否意識到:其實她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無堅不摧。小時候,她為你遮風擋雨,無所不能;長大后,你也該學會分擔生活壓下她的“重量”。
從現在起,多關心她的身體,幫她制定一份健康計劃,提醒她定期體檢,用多一點的細心回饋她的母愛。▲
本文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生命時報公眾號矩陣我們不傳小道消息和謠言
我們不取吸引眼球的聳人標題
我們不做只為轉發量而存在的媒體
請你相信原創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們愿意陪你一起認真走下去
人民日報主管 環球時報主辦
微信ID:LT0385電話垂詢
業務合作:010-65363765
內容合作:010-65363786
喜歡,就點個“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