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醫(yī)院有個“內(nèi)科某病區(qū)”,那是所有醫(yī)生的

好好活著,珍惜生命吧,有的人厭惡的生命,卻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我們醫(yī)院有個“臨終關懷科”。

當然,這是我們內(nèi)部人員的叫法,對外,怕給病人造成心理壓力,它叫“內(nèi)科某病區(qū)”。

家屬們是知道來這個科住院,就是最后減輕一下病人的痛苦,給病人一個心里安慰,也緩解一點自己的心疼,實際上來這的,都是回天乏力的。

我沒去過那個科工作過,就前兩年去給一個認識的同事送過一次東西。

整個病區(qū)的氣氛都特別壓抑,面如死灰的家屬、麻木的護工,整個樓道安靜得可怕。

同事說,病區(qū)90%都是垂暮老人,癱瘓的居多,有的連意識都沒有了。放在家里怕出事、有的是兒女照看不了,給送這兒來,再雇個護工,維持下老人的生命,對于兒女自己,也算是心里安慰。

她說:這里絕大部分家屬都簽了“如果有病危,放棄一切搶救手段”這類的協(xié)議。

前兩天在食堂碰到了這個同事,無精打采的,我就問了句:怎么感覺你精神狀態(tài)不好,科室忙么?最近太累了吧?

她搖了搖頭說,科室里一個孩子沒了,那個孩子才12歲。

她們科,從她上班到現(xiàn)在,也沒有這么小的病人。當時科主任也是說沒法收,這是成人科室。

孩子的母親是外地的,看打扮就知道生活條件不太好,她求主任收他們,因為孩子已經(jīng)沒得治了,但是她又不忍心讓孩子回家等死,就想哪怕給孩子一個安慰也好。

孩子是惡性腫瘤,擴散了,每天被疼痛折磨。

同事說,她們能做的,就是給他打打止疼針什么的。

那個孩子真的很乖,在病房里總是看書,還跟同事說,學習不能落下。

她是孩子的責任護士,孩子第一次叫她阿姨,她半開玩笑說:“我也就比你大十來歲啊。”

孩子改口叫她,“姐姐”。

孩子的精神狀態(tài)一天不如一天。

孩子的母親總是在樓道里默默流淚,在去水房洗干凈臉,緩一會,擠出微笑回病房。

大概住了一周的時候,同事發(fā)現(xiàn)這位母親在水房嚎啕大哭。

這么崩潰的哭泣,她第一次見。

她問孩子母親發(fā)生什么事了,孩子母親說:他剛才跟我說,媽媽你再生個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吧,我說我有你了啊,要小弟弟或者小妹妹干嘛,孩子愣了會說,我怕等我病好了以后孤單。

孩子母親哽咽了,說:他那個樣子,分明是知道了他要離開了,怕我以后孤單啊。

孩子住院的兩周時間里,父親就中途出現(xiàn)過一次。直到孩子離開了,父親趕來,趴在孩子身上大哭。

她本以為又是一個喪偶式育兒,后來他們出院結(jié)賬時才知道,為了給孩子治病,家里欠了很多錢,父親一個人要打兩份工還債。

科主任組織醫(yī)護人員,說要給他們一些捐贈,被他們拒絕了。

他們說身邊有人讓他們弄網(wǎng)絡眾籌,但是他們覺得,自己過得苦一點,心里頭才對得起孩子。

同事說,孩子走了三天了,但是我這心里一直特別難受,到今天也沒緩過來。

突然想起早晨看到的一個文章里說:

“醫(yī)院是最忙的地方,有的人忙著生,有的人忙著死,有的人忙著生不如死,有的人忙著向死而生。”

我還是那句話,好好活著,珍惜生命吧,有的人厭惡的生命,卻是很多人求而不得的。

本文首發(fā):微博“一顆會講故事的檸檬”

本文作者:檸檬

責任編輯:李興鵬

版權聲明

本文轉(zhuǎn)載 歡迎轉(zhuǎn)發(fā)朋友圈

- End -

2018年中國醫(yī)生的平均收入是多少?

年終獎發(fā)了多少?

參與調(diào)研

更有獎品贈送!

轉(zhuǎn)載注明出處:http://www.skh9.com.cn/yangshengbaojian/view-177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