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在白宮的每日新冠病毒簡報會上,川普就陽光和殺毒劑提出一系列荒誕想法。他后來辯稱,這是個“諷刺”。但分析認為他意圖是希望有人來講講夏季高溫殺死病毒的可能性。
2、如今新冠病毒已經全球大流行,可以在南、北半球之間季節(jié)性遷徙,尋找最合適的季節(jié)對人類進行攻擊。
3、美國CDC主任沒有否認入秋之后出現(xiàn)第二波的可能性,而且提示到時候情況會更復雜,因為醫(yī)療系統(tǒng)同時還需要對付流感。
4、研究發(fā)現(xiàn)新冠病毒在環(huán)境中的穩(wěn)定性與SARS基本一樣,對溫度也非常敏感。
新冠病毒會在天氣炎熱的夏天到來時自動消失嗎?
4月23日,在白宮的每日新冠病毒簡報會上,美國總統(tǒng)川普給科學家提出了“偉大而又荒誕”的課題:能不能把陽光搞成一個治療方法,射入人體體內,把病毒殺死?能不能把消毒劑做成藥丸,患者吃了以后,就能清除體內的病毒?
顯然,這一提議令科學家與廠商感到了驚嚇。4月25日,紐約時報趕緊發(fā)表了一個聲明,警告民眾千萬不要內服其消毒劑。這個警告客觀上非常有必要,因為之前聽川普說氯喹治療新冠有效,真有美國人服用了清洗魚缸的氯喹致殘的事件。川普建議發(fā)表后48個小時內,4月25日,紐約市疾控中心接到30名因輸液與口服消毒液中毒病例,其中9例Lysol消毒液,10例漂白劑,11例其他家用清洗劑。這是去年同期同時間段案例數(shù)據(jù)的兩倍。雖然川普在第二天即強辨說他只是“諷刺”,但這一違反科學的提議在三天后顯然已成為一個可怕的政治笑話。
川普談論陽光和消毒劑,是因為在簡報會上,美國國土安全部(DHS)報道了一項有關新冠病毒穩(wěn)定性的實驗結果。而川普讓國土安全部來匯報這個結果,是因為有關“第二波”新冠疫情的話題成為熱點,可能已經讓一些人產生了恐慌,美國總統(tǒng)希望有人來講講夏天殺死病毒的可能性。
為什么是第二波?難道這一波已經結束了嗎?并沒有。4月25日,美國新增確診病例為28015人,累計確診超93萬,死亡54000多人,距離所謂的數(shù)學模型推算的死亡總數(shù)六萬,還有6千多人。與峰值相比,并沒有明顯的回落。但是,因為美國已經在談論解禁、復工,有人感覺這一波已經結束。
中國冠狀病毒的爆發(fā)始于武漢的寒冷冬季。科學家們正在調查,像馬來西亞(右)這樣的國家以及夏天即將開始的地區(qū)的高溫和潮濕是否會減慢傳播速度?
因為疫情嚴重地影響了經濟,美國多地民眾出現(xiàn)了抗議活動,要求重啟經濟活動。目前美國并不指望在近期內出現(xiàn)確診數(shù)“零增長”,因此制定的解禁標準是新增確診數(shù)大幅下降。顯然,這只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目標。
佐治亞州是第一個正式走上解禁之路的州,州長肯普宣布將開始允許部分商業(yè)活動,于24日起重開美甲店、健身室等店鋪,于下27日起開放餐廳、戲院等營業(yè)場所。但是,4月22日,該州新增確診數(shù)為949人,雖然比最高值1587人有所下降,但是仍然處于波動區(qū),并未出現(xiàn)平穩(wěn)下降。
圖:佐治亞州的新增確診數(shù),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下降。
目前的抗疫措施,只是拉平曲線,如果過早解禁,會導致疫情的死灰復燃,也會讓迅速發(fā)展的疫情更加無法控制。但是,大家真正擔心的是,即便這一波疫情能夠結束,迎來一個平安的夏天,但是在進入了秋冬之后,可能還是會有第二波疫情來襲。
全球大流行的疫情,可能讓新冠成為季節(jié)性流行病
為什么入秋以后還會有第二波新冠病毒呢?因為如今新冠病毒已經全球大流行,不管是北半球還是南半球都有,這就像流感病毒一樣,可以在南北半球之間季節(jié)性遷徙,尋找最合適的季節(jié)對人類進行攻擊。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美國聯(lián)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主任雷德菲爾德(Robert Redfield)表示,“第二波疫情可能更嚴重”。
對此,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認為雷德菲爾德的話被媒體錯誤引用了,并要求他在白宮的每日新冠病毒簡報會上進行澄清。雷德菲爾德確實也借此再次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表示媒體的引用并沒有錯,只是華盛頓郵報上的標題有誤導。他所要表達的意思是,第二波疫情“會更困難,而且可能更復雜,因為到時候既有流感,也有新冠病毒在流行”。
盡管美國的媒體也有“標題黨”,但我們了解到一個事實:CDC主任不但沒有否認入秋之后出現(xiàn)第二波的可能性,而且到時候情況會更復雜,因為醫(yī)療系統(tǒng)同時還需要對付流感。至于第二波疫情是否會更嚴重,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美國的疫情目前還沒走出水深火熱,最多也就是在黑暗中看到一絲黎明的光亮。現(xiàn)在討論第二波,等于是告訴美國人民:即便白天來臨,后面還有黑夜。你覺得美國人民的小心臟還受得了嗎?
不管美國人民的小心臟是否受得了,如果不把丑話說在前頭,把最糟糕的情況告知公眾,萬一狼真的來了,CDC主任的心臟肯定受不了。說白了,“預警”才是美國CDC最重要的工作,不是每天出來告訴吃瓜群眾“一切可控”。
與此相反,作為國家領導人,美國總統(tǒng)希望能夠告訴選民“一切可控”,希望民眾相信最糟糕的時期已經過去,前途一片光明。
所以,每個人的言論都有立場,一切都是套路。但是,人們可能更關心的是,最壞的情況到底會不會來?來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新冠病毒會像2003年SARS一樣,在高溫下突然消失嗎?
從CDC主任的言論里,大家多少了解到這樣一個可能:新冠病毒會在夏天消停一會兒。以“預警”為己任的CDC主任都這么說,看來這一波疫情在夏天結束,是個大概率事件。
夏天殺死病毒,這并不是拍腦袋想出來的希望,這事情也確實發(fā)生過。
17年前流行“非典”的時候,SARS病毒也是在囂張了幾個月之后,從5月份開始就逐漸衰退,6月之后就基本消失了。
當年沒有封城,也沒有很極端的防疫措施,可以說是依靠夏天,人類打敗了SARS。而且夏天過后,非典也沒有再回來。
圖:2003年全球 “非典”疑似病例數(shù)。圖片來自WHO
夏天為什么能殺死病毒呢?之前對SARS病毒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夏天的高溫不利于病毒在自然環(huán)境中生存。因此,病毒被感染者排放到環(huán)境中后,因為壽命變短了,感染下一個目標的機會也就大大減少了。
研究發(fā)現(xiàn)新冠病毒在環(huán)境中的穩(wěn)定性與SARS基本一樣[1],對溫度也非常敏感[2]。
在病毒最適合生存的培養(yǎng)基里,在4攝氏度的溫度下,新冠病毒非常穩(wěn)定,即便是在14天之后,病毒活力只損失10%左右;在22攝氏度,新冠病毒的活力在7天后減少一半,在14天后完全消失;如果把溫度提高到37攝氏度,新冠病毒在兩天后就消失了;如果把溫度進一步提高到56攝氏度,只需要30分鐘,病毒就會被完全殺死。
美國和中國的緯度差不多,4攝氏度代表冬天的室外溫度,22度是春夏之交能達到的最高溫度,而37攝氏度,只有酷熱的夏天能達到。自然環(huán)境不比培養(yǎng)基,病毒更不容易生存,比如同是22攝氏度,新冠病毒在培養(yǎng)基里能存活7天,但是在玻璃表面,就只能活一天到兩天,在紙張表面,只能存活一個小時左右。
以上還只是溫度對病毒的影響。在美國國土安全部(DHS)的實驗里,在~22攝氏度的溫度下,氣溶膠中的新冠病毒每小時衰減一半,但如果加上日光照射,1.5分鐘就可以衰減一半,因此日光可以“迅速殺死氣溶膠中的病毒”。
所以,夏天確實是新冠病毒的至暗時刻,飄蕩在空氣中或者附著在衣服表面的病毒,在冬天有足夠的時間傳染給下一個倒霉蛋,但是在夏天,因為高溫和陽光中的紫外線,病毒很快就死翹翹了。
但是這里所討論的,都是體外自然環(huán)境中病毒的生存情況。人體也是37度,這個溫度不會影響人體里病毒的生存,夏天的陽光也不能殺死人體內的病毒。很顯然,夏天只是大大限制了病毒的傳播,并不是就能把病毒全殺光。在北半球是冬季的時候,南半球是夏季,旅行者把病毒從冬季帶入夏季,如果在室內與人密切接觸,還是可以把病毒傳染給他人。這就能解釋為什么在溫度比較高的地區(qū),也還是有疫情。
也正因為疫情已經在世界各地出現(xiàn),不同地方的溫度、濕度都不相同,所以已經有不少研究,比較這些自然因素對病毒傳播率的影響。
有一個研究,分析的是新冠病毒從3月14日到3月27日之間的傳播。該研究沒有簡單比較不同國家或地區(qū)的發(fā)病數(shù),而是使用當?shù)氐目側丝谶M行了矯正,比較的是發(fā)病率。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平均氣溫的增加,發(fā)病率出現(xiàn)下降的趨勢,而且當氣溫超過22.5度之后,出現(xiàn)斷崖式下降,發(fā)病率幾乎趨近于零[3]。
當然了,這個結論只能作為一個參考,因為其中使用的一些數(shù)據(jù)可能是有問題的,比如印度的平均溫度為30度,因為印度的發(fā)病率低,人口又很多,直接就拉低了氣溫30度地區(qū)的發(fā)病率。但是,印度的發(fā)病率低,不完全是因為發(fā)病率真的很低,可能有檢測不充分的原因。
高溫天氣是病毒殺手,全球高熱地區(qū)疫情低于寒區(qū)?
另外有一個西班牙的研究,發(fā)現(xiàn)新冠疫情爆發(fā)的地方,都有這樣一些特點:地處溫帶和寒帶,夜間最低溫度不到10度,陽光照射比較少,降水量也比較少 [4]。最后兩個條件貌似有沖突,但是如果想象一下夏天或者熱帶的氣候,就是雨量充足,陽光充沛,氣溫也很高,能滿足所有的條件。
當然,這個分析里也同樣還是會有病毒檢查不充分的問題。能不能找兩個沒有這個問題的地方,直接比較一下?
網上流傳一個香港和紐約的疫情比較圖,中心思想是香港作業(yè)做得不錯,紐約的功課不及格。
但是,香港的緯度比較低,從1月份開始,夜間氣溫平均都在14度以上,而紐約需要到5月以后才能達到這個水平。紐約市和香港人口差不多,但是確診人數(shù)差100倍以上,這其中會不會有氣溫的因素呢?
我們再看美國洛杉磯。洛杉磯3月的最低氣溫,已經在10度以上。3月8日,面對著已經出現(xiàn)的疫情,洛杉磯還是硬著頭皮舉行了近3萬人參加的馬拉松。幾萬人扎堆比賽,而且跑步也容易制造氣溶膠,很多人對洛杉磯的馬拉松無比擔心,畢竟在1918年,費城就是在大游行之后的第二天,拉開了當?shù)亓鞲写蟊l(fā)的序幕,馬上出現(xiàn)了醫(yī)院被流感患者擠爆的現(xiàn)象。
可是,雖然舉辦了馬拉松,洛杉磯并沒有因此出現(xiàn)大面積的疫情爆發(fā)。截止4月24日,這個有著紐約市一半人口的城市,確診數(shù)只有紐約的九分之一。這其中可能有病毒株的差異,但是氣溫會不會也是一個因素呢?
新冠病毒會在夏天消失,然后像流感一樣在秋冬季回來嗎?
以上的例子,雖然不能用來斷言夏天肯定就可以把病毒殺得落花流水,但是至少給我們提供很大的信心,希望北半球的這一波疫情,可以在夏天結束。
但是,抗病毒除了天時、地利,還需要人和。如今新冠肺炎的規(guī)模是當年非典規(guī)模的幾百倍,雖然夏天能抑制病毒傳播,但是很難期望能把病毒斬盡殺絕,尤其在病毒已經傳播到南半球的情況下。等秋冬降臨北半球時,新冠攜手流感再次發(fā)起攻擊,這種可能性是無法排除的。
套用流感病毒的傳播模式,新冠病毒就會成為一個季節(jié)性的傳染病,甚至不只有第二波,可以每年有一次折騰。但是,要套用流感的模式,新冠就需要像流感病毒一樣能折騰,但這并不確定。
流感病毒在人類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已有多種亞型存在,而且病毒本身也特別容易發(fā)生突變,不管是量變(抗原漂移),還是質變(抗原轉變),都會導致之前已經產生的免疫力失效。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人體如果感染突變后的流感病毒,還是會再次發(fā)病。正因為此,每年的冬季,都是流感季,而且因為每年流行的病毒亞型不同,也需要接種注射新的流感疫苗。
新冠病毒雖然也會發(fā)生突變,但是突變的速度并沒有流感病毒那么快,雖然目前新冠病毒的基因已經出現(xiàn)了不少亞型,但是并不意味著是不同的抗原亞型。因此,即便新冠病毒第二波再次來臨,還是可以認為之前已經感染過的人,仍然具有免疫力。
所以,如果在第一波感染之后已經形成了群體免疫,那第二波疫情就不會太嚴重。
到底目前的感染率如何呢?從確診數(shù)來推算,美國紐約州感染率比較高,有1.4%,其他州都不到1%,加州只有千分之一。但是有證據(jù)表明,如今的確診數(shù),可能遠遠低于實際的感染數(shù)。
4月23日,紐約州州長Andrew Cuomo宣布,在該州進行的一項3000人的新冠病毒抗體篩查中,近14%的人檢測結果呈陽性,如果細看紐約市的數(shù)據(jù),陽性比例甚至高達21%。這意味著紐約州感染數(shù)可能是目前的10倍。
在西岸的加州,抗體檢測也開始了。洛杉磯的結果初步表明,當?shù)?.1%的人口可能已經感染過病毒,是目前確診數(shù)的28至55倍。在北加州克拉拉郡(SantaClara County) , 抽樣抗體檢測的陽性率為1.5%,同樣估計出當?shù)氐母腥緮?shù)是目前確診人數(shù)的50~85倍[5]。
由于抗體檢測試劑盒特異性方面的原因,目前所估測的實際感染數(shù)并不一定準確,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盡管美國如今確診數(shù)已經穩(wěn)穩(wěn)全球第一,但是實際的感染數(shù),仍然會遠遠超出目前的想象。
特朗普與福奇醫(yī)生間對于科學問題的爭議,已經成為影響美國抗疫中的最大問題
美國雖然新增病例已經見頂,但是這個頂不像是一個陡峭的山峰,而是一個大平頂,如今每天的新增確診數(shù)還在3萬人左右。隨著各州開始解禁,感染數(shù)還要繼續(xù)增加,也許在不知不覺之中,會在夏天前達到群體免疫?
要獲得群體免疫,還有一個比較安全的辦法:注射疫苗。但是,在秋天來臨之前,新冠疫苗的研究不太可能會獲得成功。所以,我們在希望夏天把病毒徹徹底底帶走的同時,也同樣希望在病毒消退之前,有足夠多的人群已經因感染而產生了免疫力。
這里有必要對群體免疫做出一個解釋。很多人對這個詞存在誤解,以為達到群體免疫,大家就都沒事了。實際上,群體免疫只是在“群體”這一層次上有免疫力,意味著大規(guī)模的傳染不會發(fā)生,不至于再停工、停學。對于個人來說,如果沒有免疫力,接觸了病毒之后還是會被感染。因此,即便群體免疫已經發(fā)生,只要新冠病毒并未消失,那高風險人群最好還是居家,一般人外出也最好是戴口罩,保持社交疏遠。
雖然我們有足夠多的理由,相信夏天可以給新冠病毒致命一擊,我們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很多國家都正在走向群體免疫,但我們并不能因此盲目樂觀,完全指望多變的天氣來抵擋病毒,完全靠難以預測的群體免疫,來減輕病毒對經濟的攻擊。
疫情還在進行中,對未來一個月疫情的觀察,可以更好地判斷出疫情在夏天的走向,也可以對可能出現(xiàn)的第二波疫情,做出更合理的抗疫方案。
對最壞的情況有所準備,對最好的情況有所期望,這可能是支持我們走完夜路的最好心態(tài)。
更多疫情報道,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