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科病是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的統稱,有多種癥狀,以下是常見的一些表現:
一、陰道分泌物異常
- 量的變化
- 增多:正常情況下,陰道分泌物(白帶)量適中。但在患有陰道炎、宮頸炎、盆腔炎等炎癥時,白帶量會顯著增加。例如霉菌性陰道炎,白帶量往往增多,呈豆腐渣樣。這是因為霉菌在陰道內大量繁殖,刺激陰道黏膜,導致分泌物增多。
- 減少:某些內分泌失調的情況,如雌激素水平過低,可能會導致陰道分泌物減少。這會使陰道干澀,在性生活時可能引起疼痛,還可能增加泌尿系統感染的風險。
- 顏色改變
- 白帶顏色發黃:通常是炎癥的信號。如滴蟲性陰道炎,白帶可呈黃綠色,這是因為陰道毛滴蟲感染后,其代謝產物等會使白帶顏色發生變化。
- 白帶帶血:除了正常的月經和排卵期出血外,白帶中混有血液可能是宮頸息肉、宮頸炎,甚至是宮頸癌等嚴重疾病的癥狀。例如宮頸息肉,由于息肉表面的血管豐富,容易破裂出血,從而導致白帶帶血。
- 氣味異常
- 腥臭味:細菌性陰道病患者的白帶常有魚腥臭味,這是由于陰道內正常菌群失調,厭氧菌大量繁殖,產生胺類物質導致的。
二、月經異常
- 周期改變
- 月經提前:月經周期短于 21 天稱為月經頻發。可能是由于黃體功能不足、子宮肌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等原因引起。例如子宮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會影響子宮收縮,導致月經周期紊亂,出現月經提前的情況。
- 月經推遲:月經周期超過 35 天可能是懷孕、多囊卵巢綜合征、高泌乳素血癥等因素導致。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由于體內激素失衡,卵巢不能正常排卵,子宮內膜不能規律地周期性脫落,從而出現月經推遲甚至閉經的現象。
- 月經量變化
- 月經量增多: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腺肌病等都可能導致月經量增多。以子宮腺肌病為例,子宮內膜腺體及間質侵入子宮肌層,會使子宮體積增大,子宮肌層收縮不良,從而引起月經量過多。
- 月經量減少:過度刮宮導致子宮內膜損傷、卵巢功能減退等情況可能會使月經量減少。比如多次人工流產刮宮后,子宮內膜基底層受損,內膜不能正常增生,月經量就會隨之減少。
- 經期延長或縮短
- 經期延長:盆腔炎、子宮內膜炎等炎癥,或者放置宮內節育器后出現的不良反應等情況,都可能使經期延長。炎癥會導致子宮內膜修復緩慢,使得月經持續時間變長。
- 經期縮短:可能與卵巢功能衰退、子宮內膜過薄等有關。隨著女性年齡增長,卵巢功能逐漸下降,雌激素分泌減少,子宮內膜生長不充分,經期可能會縮短。
三、疼痛
- 下腹部疼痛
- 持續性疼痛:盆腔炎是引起下腹部持續性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炎癥刺激盆腔內的組織和器官,如子宮、輸卵管和卵巢等,導致疼痛。患者還可能伴有發熱、白帶增多等癥狀。
- 周期性疼痛: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會出現與月經周期有關的下腹部疼痛。異位的內膜組織在月經期間也會像正常內膜一樣出血,刺激周圍組織引起疼痛,疼痛程度和時間因人而異,有的患者在月經前就開始疼痛,經期加重,月經結束后緩解。
- 性交痛
- 淺表性性交痛:可能是由于外陰炎、陰道炎等引起。陰道炎癥導致陰道黏膜充血、水腫,在性交過程中受到摩擦刺激后產生疼痛。
- 深部性交痛:常見于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癥等疾病。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當異位內膜種植在子宮直腸陷凹等深部位置時,性交過程中可能會觸碰到這些異位結節,引起深部疼痛。
四、外陰瘙癢
- 這是婦科病最為常見的癥狀之一。引起外陰瘙癢的原因很多,如霉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陰虱病等。在霉菌性陰道炎中,白色念珠菌的菌絲和孢子會刺激外陰皮膚和黏膜,引發瘙癢。患者會不自覺地搔抓外陰,容易導致皮膚破損,引起繼發感染。
五、排尿異常(與婦科疾病相關)
- 尿頻、尿急、尿痛
- 當女性患有尿道炎、膀胱炎,同時合并有陰道炎等婦科疾病時,炎癥可能會蔓延,刺激尿道和膀胱。例如,淋菌性陰道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淋菌可能會向上蔓延感染尿道,引起尿道炎,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癥狀。
- 尿失禁
- 壓力性尿失禁在女性中較為常見,尤其是產后女性。這是由于盆底肌肉松弛,在咳嗽、大笑、運動等腹壓增加的情況下,尿液不自主地流出。多次分娩、年齡增長等因素都可能導致盆底肌功能受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