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小板低的調理主要包括飲食調理、藥物治療和中醫調理等方面,以下是具體內容:
飲食調理
血小板低的患者在飲食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高蛋白飲食:多選用牛奶、瘦肉、魚類、蛋類、豆類等食品,以提供制造血小板所需的原料。
- 性涼食物:中醫認為血熱則妄行,出血屬熱者,宜選用性偏寒涼食物,如荸薺、蓮藕、薺菜、黑木耳、梨、鮮棗等,這些蔬菜水果對止血有利。
- 含鐵豐富的食物:如果患者同時伴有貧血,應進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動物肝、豬肚、禽類肫、瘦肉、蛋黃,以及蔬菜中的馬蘭頭、油菜、薺菜、芹菜、大頭菜、黃花菜、莧菜、菠菜、番茄等。
- 健脾、益氣、攝血的食物:在出血少而漸停時,食療中宜以健脾、益氣、攝血為原則,可選擇紅棗、花生(帶衣)、無花果、葡萄干等。
- 藥食佳品:屬久病氣虛、神疲乏力者,可選用黃芪、紅棗、山藥、花生米、枸杞子、桂圓肉、黨參、藕節、旱蓮草、仙鶴草、羊骨、花生衣、黑豆、豬膚、扁豆、核桃仁等藥食佳品煲粥、煨湯或煎汁食服。
- 避免食用的食物:患病期間,忌食容易引起過敏及有礙血小板的可疑食物;忌油膩、忌煙;對于酒糟類食品要盡量少吃或不吃。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血小板低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糖皮質激素類:如醋酸潑尼松片,能夠抑制血小板相關抗體的產生,減少抗體對血小板的破壞,從而提高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數量,減輕病人出血的癥狀。
- 免疫調節劑:如環孢素A、他克莫司等,能夠抑制T淋巴細胞活性,減輕對血小板的破壞,從而提升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適合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的血小板減少。
- 血小板生成素受體激動劑:如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阿伐曲泊帕片等,能模擬內源性血小板生成素作用機制,刺激骨髓造血干細胞增殖分化成巨核系祖細胞,增加血小板產量,主要針對巨核細胞發育障礙引起的血小板減少。
- 其他藥物:如氨肽素片可促進造血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加血小板的產生;利可君片用于預防、治療白血球減少癥及血小板減少癥,可以增強骨髓造血系統的功能,促進血小板的生成;咖啡酸片是一種止血、升白細胞藥物,具有收縮、增固微血管,提高凝血因子的功能,以及升高血小板和白細胞的作用。
- 抗病毒藥物:若因病毒感染導致血液中血小板被破壞,造成血小板減少,可遵醫囑使用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膠囊。
- 止血藥物:對于血小板低且存在出血現象的患者,需要在醫生指導下使用止血藥物,如腎上腺色腙片。
中醫調理
中醫調理血小板低主要通過辨證施治,常見的證型及治法如下:
- 氣血兩虛型:益氣補血,益氣補脾氣,補血補肝血。部分氣虛者用“歸脾湯”益氣養血,氣血兩虛者用“八珍湯”氣血雙補。
- 氣陰兩虛型:“益氣養陰湯”,酌加清熱解毒產品,扶正祛邪。
- 脾腎陽虛型:“溫陽湯”,即溫脾陽、壯腎陽、補氣血。
- 肝腎陰虛型:證候為紫癜為深紅色,下肢常見。月經早期,多色暗紅色、鼻、牙齦出血、便血、尿血、出血大而猛、暗紅色,可伴有手足心熱、盜汗、口干、便干、舌紅蜂苔蘚或苔蘚少、脈細數或弦細數。由于常伴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激素并發癥,可伴有肝腎陰虛陽亢,如頭暈、耳鳴、腰酸、腿軟、夢遺、不耐煩、多夢等。治法為滋補肝腎,涼血止血。
- 血熱妄行型:發病快,出血量大而猛,紫癜鮮紅密集,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強。無氣、血、陰、陽虛常伴有畏寒、發熱、咽痛等外感癥狀。治法為清熱涼血,滋陰解毒。
- 陰陽虛型:病情急,出血部位廣泛嚴重,可見畏寒大便疏松。可見五心煩熱盜汗,多表現為上熱下寒,陽虛陰虛癥狀常見。他們都是長期無法治愈的患者。治法為滋陰補陽,調和氣血。
此外,還有一些中藥處方可用于治療血小板減少癥,如加味脾陰煎(養陰益脾,潤燥,佐以清熱化斑)、加減紫癜方(活血化瘀,補脾補腎)、犀角地黃湯加味(清熱涼血,滋陰解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