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常規是一種常見的臨床檢查項目,通過分析血液中的各種細胞成分,可以提供關于身體健康狀況的重要信息。以下是看病時總要做血常規的原因:
一、輔助診斷疾病
- 判斷感染類型
- 當機體發生感染時,血常規中的白細胞計數及分類情況有助于區分是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例如,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通常會升高,同時中性粒細胞升高;而病毒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可能不高或者降低,同時淋巴細胞或單核細胞升高。如果有條件結合C反應蛋白(CRP),能更準確地區分細菌或病毒感染。
- 診斷貧血
- 通過檢測紅細胞計數(RBC)、血紅蛋白(Hb)含量等指標,可以診斷是否存在貧血。如果RBC、Hb任何一項低于參考范圍即可診斷為貧血,并且還能根據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以及紅細胞分布寬度(RDW)等來區分貧血類型,如正細胞性貧血、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大細胞性貧血、單純小細胞性貧血等。
- 發現血液系統疾病
- 某些血液系統疾病會有典型的血常規表現。例如,急性白血病發作時,往往伴隨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同時下降;再生障礙性貧血發生時,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三系均會減少。另外,依據白細胞數量還可大致判斷有無血液系統疾病,長期接觸放射線、長期服用抗生素、抗腫瘤藥等會使白細胞總數降低及分類異常。
- 判斷過敏或寄生蟲感染
- 當機體有過敏反應或寄生蟲感染時,嗜酸性粒細胞會升高,通過血常規檢查可以發現這一變化。
二、監測病情及治療效果
- 觀察疾病進展
- 對于已經明確診斷或治療過程中的患者,血常規是觀察治療效果、繼續用藥或暫停用藥、繼續治療或停止治療、疾病復發或痊愈或惡化的常用指標。例如,貧血患者可通過兩次血常規檢查來判斷紅細胞以及血紅蛋白的恢復情況;感染患者也可通過白細胞計數和白細胞分類計數來判斷炎癥的控制情況,從而制定下一步的診療計劃。
- 藥物療效觀察
- 在使用一些可能影響血液系統的藥物(如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等)期間,通過定期進行血常規檢查,可以觀察藥物對血細胞的影響,以便及時調整藥物劑量或更換治療方案。
三、其他方面
- 手術前評估
- 在手術前需要進行血常規檢查,能夠判斷患者是否具備手術條件。例如,通過檢查血小板計數可以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手術中出現出血不止的情況;白細胞計數等指標也能反映患者的身體基本狀況,降低手術風險。
- 健康篩查
- 即使對于健康人群,定期進行血常規檢查也有助于早期發現異常,盡早治療。例如,通過檢測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血小板的數量是否存在異常,可以起到初步篩查大部分的血液系統疾病的作用。
